摘要
近年來我國電子垃圾產量日趨劇增,再加上國外傾銷導致了該問題極為突出。不同學者和專家分別提出多種回收處理方式如:延伸生產者責任制、逆向物流和移動電子垃圾回收站等。但這些方法均是在未充分考慮群眾意識和市場需求的基礎上提出的理想模式,能否充分發揮其作用,取決于民眾對電子垃圾意識的增加。而目前針對我國民眾電子垃圾回收意識的研究和調查較少,本論文圍繞社會實踐調查,綜合2000多份調查問卷,進行多方面的采訪和研究,總結出現如今地區環保部門對電子垃圾危害重視度不高,宣傳力度不夠,民眾意識不足,缺乏行之有效的回收途徑等問題。提出電子垃圾回收城市集中區域輻射;分級處理、地方拆分、集中提煉;建立電子租用系統;建立電子垃圾保有量估算模型等建議。并希望通過科普宣傳提高市民的意識,結合互聯網的發展為電子垃圾的處理提供前期認識,避免盲目投資。
?引言
隨著市場經濟飛速發展,電子信息產業也在迅猛發展,電子產品更新換代日新月異,電子產品及家用電器的使用率不斷增長,世界各國每年生產幾百萬乃至上千萬噸電子垃圾,并且這個數字在逐年攀升,據解決電子垃圾問題倡議機構(StEP Initiative)的統計,在2012年,全世界產生的電子垃圾共有4890萬噸,約相當于全世界每人7千克,因此全球每個小時約有4000噸電子垃圾產生,每5年這些電子垃圾便增加16%~28%,是其它固體廢棄增加速度的3倍以上。近年來我國電子產品的廢棄量迅速增加,逐步成為了電子垃圾的最大生產國和保有國,2012年我國電子垃圾總量已達到725萬多噸,僅次于美國,居全球第二位。常用電器多數是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進入中國家庭的,按照10到15年的使用壽命計算,從2003年起,中國每年將至少有500萬臺電視臺、400萬臺冰箱、600萬臺洗衣機要報廢。此外,新型的各種電子設備和電子產品的不斷涌現,這些電子產品均具有更新速度快,使用壽命短等特點,增加了電子垃圾的數量和品種。
2. 由于電子垃圾問題的日趨嚴重,世界各國紛紛立法來規范電子垃圾的回收和利用,我國也出臺了相關的法律法規[5]。但由于我國群眾對電子垃圾的危害性意識缺乏,呈現出隨意丟棄和粗放式的處理方式,導致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盡管當前國內有個別產生企業圍繞電子垃圾的處理開展了規范化的處理工藝,但電子垃圾的回收途徑仍然延續傳統的垃圾回收方式,出現了回收效率低、回收費用高以及電子垃圾未能分類等特點,嚴重地影響了企業的運營成本和運作效率。同時不同學者和專家針對這一問題提出多種回收處理電子垃圾的方法和模式,比如延伸生產者責任制、逆向物流、和移動回收站等模式,
3. 但這些模式均是未結合實際民眾意識和市場需求而提出的理想化模式。 民眾對電子垃圾危害的認識是決定各種法律法規制定和執行的基礎前提,也是發展電子垃圾回收處置產業的前期準備,更是對民眾對環境保護意識的擴充和豐富。然而當前我國民眾對電子垃圾的概念、危害及其回收處理意識依然缺乏。《中國公眾環保民生指數(2006)》報告中指出:一方面,86%的公眾認為環境污染對現代人的健康造成了很大影響;另一方面,公眾的環保意識總體得分為57.05分,環保行為得分為55.17分,沒過及格線。因此本研究為了明確普通民眾對電子垃圾的認識程度、對當前電子垃圾回收的滿意度、影響民眾參與電子垃圾回收的因素以及如何明確電子垃圾回收的責任分擔等問題開展調查研究,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和方案。
4. 當代社會居民對電子垃圾的認知和產生原因 調查結果顯示,80%以上的被調查者均認為廢電池、廢電視、廢電腦、廢舊手機及零件屬于電子垃圾范疇(圖1),而少數人誤將有機污染物和廢銅爛鐵認為電子垃圾,同時絕大部分被調查不認為電子玩具及其部件屬于電子垃圾,由此可見當前很多居民對電子垃圾的認知不夠全面,有待提高。 近年來由于高新技術產業的不斷革新,新型電子產品充斥著市場,電子產品的更新換代日趨加快,
5. 進一步導致了電子垃圾產量的增加。但本研究調查結果顯示:70%以上的人則由于設備損壞和設備過于老舊、速度減慢等問題更換新的電子產品,從而出現大量電子垃圾。有近50%的人則是出于對新功能的需求而購置新的電子產品從而丟棄舊產品導致電子垃圾的出現。同時還有近1/3的被調查對象認為更換新產品比維修損壞設備劃算,也是產生電子垃圾的一個重要方面(圖2)。被調查人群對電子產品的需求更注重的是其使用情況,電子產品生產商應從根本解決電子垃圾產生的問題,減少劣質電子產品的生產,提高用戶對電子產品的使用滿意度,從而減少電子垃圾的產生。
當前電子垃圾回收狀況滿意度
95%以上的被調查者贊成電子垃圾的回收處理(圖3)。形象的反映出被調查者對電子垃圾回收處理的
?
迫切需求與渴望,普遍意識到電子廢棄物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環境問題,既涉及到污染,又涉及到資源浪費,需要采取有效的行動。而不同的責任主體意識下,會導致不同的參與行為。
被調查人群建議改善電子垃圾處理現狀。對處理現狀很滿意的被調查人群僅占1.7%;基本滿意占12.7%;然而不滿意人群高達56.8%,可見,大部分被調查者處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處境;不關心占28.7%,見圖4
“資源回收再利用,在市場經濟能處理的前提下避免政府過多的介入,政府的介入很可能造成尋租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現象。”這是被調查者對當前電子垃圾處理現狀的看法。在整個回收處理鏈條中,政府的職責貫穿始終。它對回收處理流程中的所有參與者都起著規范約束的作用。具體職責措施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使重要環節有法可依,違法必究。
電子垃圾回收及其影響因素 調查的人群中近60%對于電子垃圾如何回收不了解,近40%的人群對其有所了解,僅有2.9%對其相當了解,而只有0.8%對其不關心(圖5)。因此需要增強普通群眾對電子垃圾回收意識,提高對電子垃圾集中回收的積極性,是建立完善的電子垃圾系統化回收處理實現的首要任務。同時被調查人群對電子垃圾的實際回收方式主要與普通垃圾一起丟棄(36.8%),賣給私人回收的小商販占27.7%,堆放在家中占25.8%,送到電子垃圾回收站點,正確處理電子垃圾的人群占10.1% (圖5)。由此可見我國普通人群對電子垃圾正確回收途徑缺乏認識,同時亦反映了我國亟待推廣建設專業的電子垃圾回收系統,并加大宣傳,確保電子垃圾的科學有效回收利用。
電子垃圾回收時,關注電子垃圾是否被有效回收利用、電子垃圾的處理是否對環境造成污染、能否上門回收、回收價格的高低是被調查人群的主要考慮因素,其中電子垃圾的處理是否對環境造成污染關注度最高,占54.0%,其次影響人們有效選擇回收電子垃圾的因素是提供上門服務(53.5%),同時近1/2的人們在電子垃圾回收時主要考慮回收價格是否合理,人們對回收后的電子垃圾是否科學處理避免環境污染亦是重要考慮因素之一,而針對電子垃圾回收是否合法這一方面,只有1/3左右的人關注(表1)。
近年來,各種環境問題頻頻出現,各種環境教育活動也時有出現,從而有效地提高了當代人的環保意識。而對回收價格的關心人群只占調查人群的50%,意味著,非正規回收渠道的價格優勢是可以被打破的。而對“是否能上門回收”的普遍關注,體現了居民在參與電子廢物的回收過程中,對回收設施、人員與服務便利性的需求。當代人對電子垃圾回收處理的責任心,這也就需要回收的多元化和多渠道,以增加回收過程中的便利性,讓更多人參與其中。
電子垃圾回收處理責任承擔
被調查人群主要認為回收和處理電子垃圾的責任主要由生產企業(34.2%)、消費者(31.2%)、政府(28.2%)承擔;然而電子產品銷售企業只需盡其應盡的銷售責任,電子垃圾的回收處理與其無太大關系,只占6.9%;認為需其他單位承擔責任占2.1% (圖6)。
政府及其相關部門、電子產品生產企業、使用電子產品的消費者應承擔起電子垃圾回收處理的相關責任。政府及其相關部門盡快完善相關的法律規章制度,引導電子垃圾回收處理企業的發展;電子產品生產企業應當生產壽命更長、更環保的產品,應當按照相關標準,對投放市場的產品中含有的有害物質進行標注,標明名稱、含量、所在部件及其產品可否回收利用,以及不當利用或者處置可能會對環境和人體健康造成影響的信息,努力開發新的電子垃圾回收處理技術,降低處理成本,提高電子垃圾回收利用率。個人電子產品的消費者應努力提高自身的環保意識,理性消費,減少因對電子產品性能不滿,更換電子產品而產生電子垃圾的情況。
?電子垃圾回收的問題
1) 地區環保部門對電子垃圾危害重視度不高,導致了該地區群眾對電子垃圾回收處理的認知情況普遍落后。本調查研究發現,地方環保部門并沒有設置完善的電子垃圾處理機構。這對于電子垃圾這種特殊的固體廢物難以實現有效處理,對回收處理系統的建設和群眾意識培養不能起到引導作用,要求對其專項專治、重點處理更是難上加難。
2) 電子垃圾回收系統不完善嚴重影響群眾對電子垃圾回收利用的積極性。群眾在處理廢棄電子產品時,往往沒有完善的接納系統保障電子垃圾不被放錯地方。在城市中,幾乎沒有定點的電子垃圾回收站點,同時流動站點十分不穩定,便導致由于回收不便利、居民的電子垃圾處理程序繁瑣,使得部分群眾將手邊的電子垃圾作為普通的生活垃圾丟棄,造成環境污染的同時也是對群眾自身回收廢棄電子產品理念和意識的一次摧毀。
3) 當前沒有形成一個良好的電子垃圾治理的社會環境,缺少有效的電子垃圾治理宣傳工作。群眾很難培養起“電子垃圾污染巨大,潛在價值巨大”的意識。采訪和瀏覽相關政府部門網站中我們發現,相關部門對于電子垃圾的危害性和可利用性的宣傳可謂少之又少,這導致群眾對于電子垃圾的危害性意識不高,對電子垃圾無害處理理解還有誤區。
4) 群眾由于對于電子垃圾的認知沒有明確的數據警示,使得防范意識不足,所以導致社會中電子垃圾的小數據爆發,通過累計作用,從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并且這些數據逐年上升,無法得到有效的抑制。
5) 電子廢棄物回收渠道及其結構不合理。現存的電子廢棄物回收網絡大多是商販自發形成的,其回收活動不是為了資源化處置和環境保護,而純粹是為了經濟利益,收購的電子垃圾都經過舊貨市場進行再商品化銷售。這個體系的運作完全是在利益的驅使下進行的,極少考慮環境因素,在這個體系中,沒有制度和責任,有的只是經濟利益,一旦體系運行中的某個環節沒有了經濟利益,這個回收體系自然很快就會瓦解。
建議
1) 健全國內的電子垃圾回收機制,完善回收手段和回收途徑透明化。打破地區私人回收壟斷化、提高作坊產業系統性,使整個產業流程暴露在群眾監督視野內。發展相關從業人員,利用統一的專業技術培訓指導、從業資格考核并登記等手段逐步實現回收機制系統化。
2) 基于大數據,利用模型知識建立行之有效的電子垃圾保有量數據模型。通過上訪,網絡等收集具體的電子垃圾數據,從而推出符合國情的數據模型,預測電子垃圾保有量,便于電子垃圾回收處理產業系統的建立和回收渠道網絡的布設,為相關單位和企業的項目建設提供科學依據和參考意見。方便普通群眾通過這些數據意識到其危害性。同時通過環保、教育、宣傳等部門的聯動,提高公眾對電子垃圾回收和處理處置的認知能力。提高中小學生、高等院校學生對電子垃圾污染性和資源性的認識。在向民眾推廣此類模型的同時,大力宣傳電子垃圾的危害性及適當的處理方法供群眾參考。
3) 加快電子垃圾資源化關鍵技術及設備的研發,控制重金屬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污染物排放引起的環境污染,降低電子垃圾不正當處理引發的人類健康風險。提升處理企業的污染控制水平和污染防治意識,嚴格控制電子垃圾非法拆解和有毒有害物質控制。加強拆解人員的有針對性的知識和技能培訓。各級政府應該積極引導產業發展,引導原來的個體拆解加工戶逐步整合,并提升技術水平,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
4) 利用互聯網平臺進一步構建多渠道回收體系,建立電子垃圾管理平臺。促使電子垃圾有序流向規范化處理企業。高效合理的回收體系與垃圾處理處置設施之間的無縫匹配,直接影響電子垃圾利用的效率和持續性以及污染控制水平。在如今的信息化社會,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電子垃圾的回收系統架設,如群眾掛出相關廢棄物,由各同城回收單位競價采購;建立電話、APP上門回收等。同時積極尋求其他途徑,推動處理企業回收體系建設,如積分回收等回收模式。
5) 建立電子產品租用體系,合理利用電子產品,避免不必要的閑置浪費。并且鼓勵處理企業和銷售賣場自行實施“以舊換新”、提供優質的售后維修、更新服務;甚至建立自身品牌的回收產業,科學回收再利用。
6) 建立“分級處理、地方拆分、集中提煉”的體系。將各地科學拆分的可回收電子垃圾資源,集中在一地進行提煉處理,進行系統化管理,減少提煉過程中污染物在各地都排放的現狀,集中處理污染物,也打擊了各地作坊非法拆卸提煉的情況。
7) 增加群眾監督舉報機制,對不法拆卸進行嚴厲打擊。加強監管、執法和政策體系的建設和完善。加強對含有重金屬等危險廢物的電子垃圾的管理。還應進一步加強指導、督促和檢查地方工作,打擊電子垃圾的非法進口和拆解,促進電子垃圾拆解利用處置產業的健康發展。 8) 建立電子垃圾回收城市集中區域輻射體系。在各個中心城市建立回收總站,輻射到周邊城市建設分站,對電子垃圾各個部分進行分類管理,最終在總站進行匯總處理,提高系統化處理。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