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多年前,占據壟斷地位的德國能源巨頭因在能源革命中放緩腳步,導致市場占有率和市值大幅縮水,不僅企業傳統商業模式遭受重創,國家能源領域的主要增長引擎也陷入頹勢。而處于相同能源發展階段的法國電力公司,以綜合性發展模式,對上游生產、能源和燃料采購進行資產組合,對下游大宗銷售和市場投放進行有效管理,確保對客戶的能源供應并達成最優化利潤,成為世界能源轉型的領軍企業之一。
向來,危與機共生;傳承與變革同在。
如今,低碳化、智能化、多極化的發展趨勢持續滲透入世界能源格局的每一個角落,同時,寬松的供需結構、更替轉換的能源發展動力不斷催促著我國傳統能源企業轉型的步伐。
能源央企作為我國能源領域的頭部企業,不僅敏銳地從能源演進的歷程和發展規律洞悉到了變革的迫切,也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電力體制改革中感受到了轉型發展的焦慮,同時還從互聯網技術發展和工業互聯思潮“推送”的“萬物互聯”和“共享共贏”理念中嗅到了時代賦予的先機。
以延伸業務領域對沖企業利潤下滑風險,以資源整合抵御碎片化和去中心化趨勢,以彌合供給與需求的鴻溝拓展出更多增值空間,以能量流和信息流創造了出新的價值流。
巨人已經作出了轉身的姿態。
“熱炒概念”更需要“冷靜處理”
無論是“綜合能源服務”還是“能源互聯”,抑或是“泛在電力物聯”,但凡和信息產業、能源領域——這兩大高增長行業沾邊的概念,不僅成為人們嘴邊的“熱詞”,而且在資本市場也成為人人追捧、炙手可熱的個股。
互聯網經濟喜歡故事,而資本市場的積極反饋則是看重萬物互聯時代背后隱匿著的龐大能源生態圈,以及新興業務領域延伸出新的價值和利潤增長極。
業內人熱衷于以“降維攻擊”來形容傳統能源企業涉足綜合能源服務,一方面,智能電網智能化應用的配網側作為綜合能源服務的依托仍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能源行業傳統的“重資產、項目型”投資發展模式,轉向由信息化、精細化為代表的輕資產服務領域,通過綜合能源這一能源供給和技術革命的主戰場,實現從傳統產業向高新技術產業的轉變。
媒體則更習慣用“全民的狂歡”來描述綜合能源服務這一自下而上形成的產業鏈條。盡管至今國家都沒有出臺相關產業政策的頂層設計來清晰概念定義和業務邊界,但無論是作為第一梯隊的兩網公司、發電集團,以傳統業務優勢作為“國家隊”入場,還是位列第二、三梯隊的中小型國有、民營社會資本以“輕資產”、“軟實力”無縫接入,瞄準的都是“綜合能源服務”這一模糊市場邊界背后隱藏的萬億級潛在市場。
近兩年,兩網公司陸續發布綜合能源行動計劃和能源互聯網建設運行方案,釋放出以平臺和專業優勢,匯集多年來積累形成的穩定客戶資源,向綜合能源服務商和資源整合商轉型的明確信號,欲使之成為與輸配業務并重的電網企業第二主業;同時,綜合能源服務作為能量流、業務流和數據流貫通的物理載體,為能源互聯提供更為豐富的感知和落地場景,最終通過信息化手段和電網物理平臺架構,打造服務上下游供應商和客戶的完整能源生態圈。
2018年也因此被定義為綜合能源服務爆發的元年。從中不難窺見,業內已經形成某種共識——能源行業多年的發展有著內在的客觀規律,需要傳統企業以規模效應和網絡效應作主導,才更容易使概念落地。
然而,能源領域的新業態、新模式,乃至新概念,對于任何一類玩家都沒有偏愛。盡管2018年國網公司綜合能源業務實現收入大幅上升133%,但卻在相關文件中將2020年計劃營業收入由先前的600億元調降至190億元。而南方電網公司早在8年前就已經成立綜合能源公司布局節能運維等相關業務,而業務模式的成型和組織架構的轉變卻在2018年初成格局。與此同時,全國首批55個能源互聯網示范項目中僅有14個項目通過驗收,多數項目推進困難或面臨撤銷。
在長期條塊分割的能源領域發展模式和基于細分領域積累的專業優勢下,所有入局者都被歸于同一起跑線上。
綜合能源服務的范疇之廣,不僅僅包括傳統意義上的能源管理、能效服務,同時還延伸至綜合能源系統的規劃設計、投資運營和投融資等金融領域。綜合能源服務不僅涉及電熱氣冷等多元化能源供應和多樣化增值服務模式,同時還涵蓋微電網、儲能、虛擬電廠、電動汽車等新型業務場景和新興商業模式的布局。
隨著“云大物移智”等信息技術的發展,不但可以有效支撐能源高效互聯及用戶側的友好互動,同時也為海量的數據資產支撐多樣化的增值服務提供可能,智能化平臺的搭建則更好地彌合供給與需求的鴻溝,服務于技術與市場的對接。
借鑒互聯網生態的經驗,平臺型企業的成功在于實現用戶財務成本的降低,以及在新的業務領域延伸出新的客戶需求,兩個維度的良性互動是促成生態圈“正向膨脹”的原生驅動力。
無論是國網的“三型兩網”,還是南網的“五者三商”,在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疊加能源供給側改革,新興業態先于市場環境成型,傳統能源企業,特別是長期存在于自然壟斷環節的企業參與競爭性業務領域,需要提前明確業務場景及價值回收途徑,甄別出資源、技術和管理優勢,改變扁平化、單一化的發展邏輯,以“互聯網+”思維盤活存量資源,才能避免新興領域淪為傳統信息化和KPI游戲。
而此時,準確識別客戶需求和自我價值,實現用戶感知和服務理解的能力至關重要。
多重壓力下的主動轉型
今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正式拉開了香港、澳門和珠三角九市邁進大灣區時代的序幕。而達成建設國際一流灣區的發展愿景,綱要特別從“大力推進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灣區能源結構和布局,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等方面多次提及能源電力部門的重要支撐地位和多維度作用。
“現在我們的工業企業用能成本高、整體綜合能效偏低是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因素,我們這次承擔的能源互聯網項目,一方面是企業角色轉型的嘗試,而最核心的還是降低社會的綜合能耗,提高社會資源利用率,打通能源產業鏈上下游,全面支撐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在今年5月,由國家能源局組織第三方召開廣州供電局有限公司“面向特大城市電網能源網示范項目”驗收會上,廣州局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電網企業有服務社會的經驗和職責,同時也有長期積累的優勢和不可回避的劣勢。這次能源互聯網示范項目打造了一個城市互聯網的典型模式,將城市能源系統的各個元素納入統籌,探索了多主體、多業態、多種服務模式的平臺整合路徑,同時也發掘和積累了電網企業應對未來發展趨勢的策略和經驗,推動電網企業向價值鏈整合商邁進。
作為由央企承擔、“跑分”領先的能源互聯網示范項目,既有發揮電網企業核心業務優勢,通過精準分析用戶用能特性,并以多能協同提高能源系統利用效率的工業園區綜合能源服務集成;也有以互聯網、廣播電視網、電信網和電網四網融合為基礎,實現三表集抄全覆蓋,提高社會資源利用效率并體現多運營主體共享、共贏、共治的智慧城市建設典范。同時,示范項目還囊括支持城市治理,響應國家綠色交通發展戰略,對電動汽車快速充電進行時間和空間引導,打通電動汽車產業鏈上下游,拉動電動汽車產業發展的業務模式創新。
而其中,最為驗收組專家所關注的,則是位于粵港澳大灣區中心,集新能源、新型電網發展模式、新業態于一身的新型保底微電網示范項目的探索。
在日前由南方電網公司發布的《關于明確公司綜合能源服務發展有關事項的通知》中,明確了南方電網綜合能源服務將主要聚焦于新能源、儲能、綜合能源利用、創新服務、“互聯網+”等八大業務板塊,統籌運用分布式新能源發電、用能監測、現代儲能等技術開展并引領綜合能源服務業態發展。
在被問及是否可以將此次微電網項目看作電網企業在“被動形勢”下的主動策略,廣州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現在新能源發電、儲能等技術,以及相關的新業態已經發展到了不容忽視的程度。未來的電網形態很有可能過渡到集中與分散并存的狀態。如何順應趨勢,取決于如何轉換應對方式。我們開展微電網的項目建設,一方面是探索新型保底電網建設,另一方面也是儲備微電網、虛擬電廠等綜合能源系統建設應用的方式和管理經驗,同時摸索包括新型調度系統在內的靈活性資源與電網協同發展的路徑。”
隨著分散式與集中式并行的電網發展趨勢逐漸顯現,微電網因具有與大電網友好互動的特性而受到業內的一致追捧,同時微網內部光伏、儲能等關鍵元素的成本持續下降,使其已然成為社會資本參與配電網投資的重要入口,但在前期記者調研微電網發展相關課題時發現,微電網這一良好新業態卻始終受制于經濟性欠佳的束縛而處于不溫不火的尷尬狀態。
在談及項目的經濟性時,項目負責人向記者坦言,由于該項目還承擔了保底供電的核心社會責任,而且項目尚屬于示范階段,所以投資建設時并沒有過多考慮短期內資金回收的問題。現在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社會資本投資的微電網項目,基本上都處在“示范”階段,一方面是微電網體現經濟性需要仰仗內部關鍵元素成本的進一步降低,另一方面也是目前電力市場化和電價機制沒有給到新業態一定的盈利空間。而電網企業布局微網項目,更多的是看重傳統電網的新型保底模式探索,以及未來的發展布局和遠期利益。
任何新業態都有從0到1,以及從1到100的過程。正如互聯網巨頭阿里在探索“阿里云”時的布局發展,“一條腿”捆綁成熟的開源軟件涉足相關業務,“另一條腿”——自己的團隊也在摸索配套系統研發,盡管相當長一段時間該研發團隊的績效靠后,而一旦項目孵化成型之后即可實現技術自由并大規模向市場推廣應用。
而對于電網企業而言,初期涉足微網建設等綜合能源服務相關領域,研究方向更側重于微網模式內部關鍵部件,以及源網荷配比的經濟性,形成“集裝箱”式可復制模塊向市場推廣,同時發現多個微電網與電網的協同方式,以及云平臺的集中調控模式,一旦微網內部關鍵元素成本降低、市場環境成熟后,既可以在綜合能源市場上占有先機,同時也可以實現配網側的主動應對。
如果將經濟性分為顯性利潤和隱形利益看待,一方面,基于綜合能源系統商業模式的多樣性和優越性,使得以微網為代表的新業態為新能源、儲能廠商等多項目主體提供了更豐富的應用場景,參與投資的儲能廠家可以通過峰谷差套利的形式回收投資收益;另一方面,微網內部的用戶則可享受更為可靠的電能,特別是對于重要用戶的保底和社會效益的體現則成為用戶和電網企業的無形資產。對于電網公司而言,在獲得一定運營服務費的同時,一方面獲取了微網運行和商業模式的數據資料,為項目復制的研究提供決策參考,另一方面,微網作為虛擬電廠等形式增加大電網的靈活性,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和延緩電網投資,增加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的同時提高社會資源的使用效率。更重要的,則是對于需求側響應平臺、微電網群的協調控制運行平臺,以及多種能源綜合調度平臺的建設提供數據及物理系統的軟硬件支撐。
可以預見,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綜合能源服務將仍以電力為媒介。微網既可以實現更大程度上新能源的并網利用,同時也將成為與大電網友好互動的重要靈活性資源。盡管電網企業布局綜合能源服務時可以暫時拋開短期成本回收的束縛,但作為多投資主體、多種功能集成的新業態,尤其是社會資本介入的領域而言,當下的盈利模式、合理的回報機制仍然是發展的主要驅動因素,甚至是決定投資企業生存的關鍵問題。
“綜合能源服務的核心出發點就是為用戶創造價值。用戶的訴求很簡單,一個是服務、另一個就是收益。現在我們做了這么多的項目,確實降低了用戶的用能成本,但是對于靈活性資源參與市場的額外收益還看不到。”該負責人說,“我們不希望看到示范項目永遠停留在示范階段,在目前電力市場化建設的初期階段,市場還是跟著政策走的,在新業態和新產業的培育期,需要相應的電價機制和市場環境,否則很難激發用戶和相關企業參與的熱情。”
目前,我國的電價機制并沒有形成可靠性電價、尖峰電價等區別電價政策,對于微網而言,在發展分布式與集中式的經濟性比選上,以及是加大配電網投資力度還是選擇新型保底型微電網建設上則難尋最優解。同時,微網內部的儲能既可以以需求側響應的方式參與電網的削峰填谷,同時,微網整體也可以以虛擬電廠、可中斷負荷等形式參與輔助服務市場,但由于目前峰谷電價差值較小、地方性補貼政策存在實施范圍的局限,輔助服務市場和現貨市場的進展相對緩慢,使得儲能、微網等靈活性資源的作用難以更好顯現。
綜合能源系統以更適應社會能源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和用戶終端多能源品種集成的發展趨勢,對提高能源綜合利用效率和經濟效益、增強不同能源子系統的靈活性、安全性和自愈能力都有重要意義。
如果將傳統運維和節能改造視作綜合能源服務的初始版本,那么在現有的市場條件和政策環境中確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用戶用能成本,并產生一定的效益和利潤。而隨著經濟、社會和科技手段的不斷發展推演,生產力的進步已明顯先于生產關系的調整。在能源互聯的時代,若要使綜合能源服務進階至提高系統綜合能效、提升社會資源利用效率的更高版本,體現并擴大其自身價值,建立與之配套且更為完善的電力市場體系則成為良性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
轉型的猜想與邊際
多年的智能電網建設為用戶提供了高標準、統一化的供電服務。隨著用戶需求逐漸多樣化、復雜化、個性化,信息產業的發展為電網企業更好地感知用戶需求,對接服務與市場提供更多應用場景;以電為中心的發展趨勢為傳統電力企業轉型為資源整合型企業搭建了天然平臺,電網作為貫通電源側與用戶側,彌合供給與需求的核心資源,為價值鏈整合、生態圈的構建釋放更多可能。
借鑒互聯網生態的演進,每一家成功的互聯網企業都遵循著以核心競爭力為主鏈的業務發展“生存法則”——騰訊以社交軟件起家、網易則側重于游戲開發,而阿里則更擅長移動支付及B2C業務。而在沒有技術壁壘的同質化競爭中,小黃車則敗北于資金管理模式更為先進的摩拜。
“電網企業有用戶資源和電網平臺的天然優勢,同時我們在氣、水、冷、設備制造等細分專業領域中也有明顯劣勢。打造能源互聯網,關鍵還是要找準自己在網絡生態中的定位。作為平臺盡可能地挖掘和延伸客戶需求,并為客戶提供更多可供選擇的能源使用方案。用戶的選擇多了,能源互聯的范疇也將更加寬泛。”廣州局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通過這次能源互聯網示范項目以及以往的綜合能源服務實戰經驗,我們也逐漸意識到,作為平臺型企業,進行資源整合是天然職責。無論是對接上游的設備提供商,還是在下游為用戶提供綜合能源服務的差異化選擇,都需要對資源庫設立必要的評級標準,為用戶提供更為清晰和透明的比選界面,形成更為完善的平臺模式。”
同樣參照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由于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用戶評價體系,為用戶在購買商品服務時提供了更為明確的參考依據。目前,對于能源互聯網平臺提供的綜合能源相關技術、產品、設備和服務標準,以及能效降低和能源系統效率等軟、硬性指標,在全國范圍內仍缺少相關的技術導則和行業約束標準規范,缺少有機統一的綜合能源服務標準體系。
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周伏秋向記者介紹,衡量能源系統效率與描述能源高質量發展無異,是一個多維度、系統性的評價指標。以往在衡量系統效率時更多涉及的是節能效率,也就是單位GDP 能耗,是以電力依附于商品所產生的經濟價值作為衡量標準。但就目前的發展階段而言,能源利用的整體鏈條上不僅有輸配耗損、技術效應,同時還要考慮無害化率以及能源安全等大大小小多個維度的指標,也就是從能源經濟、綠色及安全三大角度進行評級,共同組成相應的標準體系。
而對于綜合能源服務的評級,廣州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對于服務水平的評級至少應包括能效指標、服務流程和用戶感受等多個角度,結合獲得電力指數、用電服務可靠性等多個標準綜合評定。這都需要相關部門牽頭在綜合能源供應、技術裝備、建設運營和“互聯網+”參與綜合能源服務產生交集的領域開展標準化相關工作。
“我們希望這樣的標準盡快出臺。這樣對于管制類企業參與綜合能源服務才能創造更為公平的環境。現在總有聲音質疑電網企業利用壟斷性優勢獲得資源,但是在市場化的新興業務領域里,還是需要依靠服務和專業實力贏得市場。有了這樣的評價體系,不僅可以避免‘三指定’、利用信息不對稱獲利等違規行為發生,同時也能使電網企業輕裝上陣,市場化競爭也更為充分。”廣州局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
無論是混合所有制改革,抑或是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從中央精神到政策文件,不難窺見通過引入社會資本強化配電領域競爭,提高配電領域運營效率和服務水平的初衷。綜合能源服務是我國電力行業和能源領域的薄弱環節,在引入競爭時電網企業長期積累的客戶優勢、專業優勢也同樣不容忽視。綜合能源服務不僅涉及售電+、節能等競爭性業務領域,同時還涵蓋能源供應保障等非競爭性業務。持續穩定的政策、科學先進的監管手段和清晰的業務邊界劃分,更有助于傳統能源企業制定競爭性領域業務的發展策略,降低企業的經營風險;在“法無禁止即可為”和“法無授權不可為”中尋找到電網企業合理投資和轉型發展的途徑。
“當我們涉足新興業務領域的時候才發現,原有管制性業務思維成為我們市場開發較大阻礙。我們目前在綜合能源服務領域確實沒有找到很好的盈利點,在同質化競爭異常激烈的市場環境里,需要國家監管機構將電網企業獨立核算業務與主業剝離,同時對電網企業開展新興業務范疇明確態度。國家在制定相關監管條例和產業政策的時候,也應該以提高全社會效益為初衷,讓傳統能源企業可以無差別參與綜合能源服務。”廣州局相關負責人建議。
當能源領域與信息產業并軌,新技術與新業態迸發火花,經濟與社會的發展不斷推動著我國電力市場化的進程和能源系統的變革。而面對萬物互聯和信息價值化的時代,能源監管機構不僅要將重點放在電網企業“公平無歧視接入”上,同時還需要加大監管成本和力度,配合和適應市場與時代的變化和需要,保護電力生產者、使用者合法權益的同時,維護社會公共利益。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等研究機構共同發布的《綜合能源服務的前景與趨勢》顯示,隨著區塊鏈、5G、物聯網平臺等技術的成熟,將提供一系列具有高度競爭優勢的技術和應用領域,創造出更多的綜合能源服務機會。
“數據為王的時代已經到來,歐洲對于數據隱私的保護已經啟動了相關立法,如何將電網公司掌握的海量數據整合應用,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產生更大的社會價值,既是電網企業需要思考的問題,同時政府監管工作和相關的法律法規也需要不斷完善。將立法與相關社會制度范疇內的生產關系調試到一個更適應能源生產的階段,這不僅僅涉及綜合能源服務,同時還關系到能源行業的高質量發展,以及整體社會治理的問題。”周伏秋說。
項目鏈接
廣州供電局“面向特大城市電網能源互聯網”項目總體架構:“1+3+3”,涵蓋了特大城市能源系統的核心元素。
1個“互聯網+”智慧能源綜合服務平臺:
通過平臺整合,滿足不斷涌現的住宅小區、工業園區、微網、儲能、分布式光伏等綜合能源智慧管理的多樣化需求。為用戶提供基于互聯網的云端能量管理服務,提供多種能源優化組合方案和綜合能源服務,實現智慧用能,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推動區域產業轉型升級。
3個智慧園區:
從化明珠工業園多元互動示范區
明珠工業園綜合能源與智能配用電系統示范工程旨在通過多能流綜合規劃、多元互動、協調控制與智能調度,提高一次能源綜合利用效率,提高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納率,峰值負荷減少20%。
中新知識城高可靠示范區
建成南方電網首個“互聯網+智慧用能綜合示范小區”,實現了四網融合、三表集抄全面覆蓋,通過信息物理融合有力推動廣州智慧城市的建設。
南沙高可靠性低碳微電網
建設低碳高可靠性微電網,抵御自然災害,在極端天氣情況下保障核心負荷一周以上高可靠性供電。
3個創新業態
電動汽車示范
基于充電設施智能管理平臺實現全市車聯網,支撐智慧城市建設。電動汽車有序充電示范項目開發了智能充電管控裝置,實現了配變削峰填谷和有序充電,提升配變利用率。
通信基站閑散儲能示范
項目節約了供電建設所需土地資源,解決城中村重過載問題,提高閑置電池資產利用效率,開創基于能源互聯網共享經濟模式的數字儲能服務。
智慧路燈示范
廣州首個智慧路燈項目,協調廣州移動、聯通運營商,鐵塔公司,交通局等實現市政設施共建共享共治,尤其是充電樁和路燈合二為一,對新能源車充電難等問題提供了良好的解決思路。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