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電科院)是國家電網公司直屬科研單位,成立于1951年,重點開展電網共性和基礎性關鍵技術研發、試驗檢測和技術標準制定,并為國家電網公司提供全面的技術支撐。建院以來,中國電科院承擔各類國家科技計劃項目近400項,逐步形成了世界上功能最完整、試驗能力最強、技術水平最高的特高壓、大電網試驗研究體系,在特高壓交直流輸變電、大電網控制、智能電網等領域取得一批創新成果。2012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2016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國家電網公司著眼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深入推進科技發展戰略,建設“一強三優”現代公司。按照國家電網公司要求,中國電科院確定了“全面落實‘兩個轉變’新要求,聚焦重點發展方向,全面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支撐服務能力,加快創建‘兩個中心’”的奮斗目標。
在公司科技創新戰略引領下,中國電科院提出一系列創新管理舉措,科技研發效率進一步提升。一是強化科研頂層設計,使創新資源更加集中。初步形成“頂層設計先行、指南申報落地、戰略規劃兼容”的研發策劃模式,依托頂層設計凝練聚焦技術新方向,培育未來業務增長點,并在重大戰略方向的遴選上支撐頂層設計,促進科技資源進一步向核心技術方向聚集,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增強了科研投入的系統性、全局性和協同性。通過科研頂層設計,凝練出了47個重點研究方向、376項關鍵技術、38項核心技術、8個中長期戰略性科研方向,基本確立了中國電科院未來若干年的核心重點技術方向。二是實施研發組織優化,使綜合優勢更加凸顯。初步建立“總體設計、集中攻關、分散實施”的跨專業聯合攻關機制,形成院內單位互為補充、相互促進、互通有無的協同攻關體系。探索試行項目負責人制,強化項目負責人在人員、資源方面的支配、考核權,調動和激發了科研人員創新積極性。通過優化研發組織模式,五年來先后攻克了電力系統全過程動態仿真、特高壓變電設備狀態預警、大規模新能源發電并網、配電網自愈控制、規模化儲能系統集成等一大批關鍵技術難題。
隨著國家科技計劃改革方案逐步實施,國家有關部門于2016年首次采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形式組織項目申報。在國資委、國家電網公司的大力支持和有序組織下,中國電科院積極參與各相關專項申報,在2016年和2017年共計參與8個專項、47個項目的申報,其中31個項目(8項牽頭、23項配合)獲批立項,連續兩年成為智能電網領域中承擔項目最多的單位。
【實現高端絕緣材料國產化提升電氣設備可靠性——特高壓電氣設備用納米復合絕緣材料與應用關鍵技術】
環氧復合材料是特高壓電氣裝備的關鍵絕緣材料,用量大,且不可替代。在我國特高壓工程建設過程中,特高壓電氣設備的關鍵件——環氧絕緣件和飽和電抗器都遇到了絕緣材料性能與國外存在差距的問題。
關鍵絕緣材料國產化
特高壓工程建設之初,盆式絕緣子材料大部分以進口為主,國外如ABB、三菱、東芝、日立等均掌握特高壓盆式絕緣子材料關鍵技術,其中東芝特高壓盆式絕緣子材料具備高耐熱、高韌性等特點,玻璃化溫度達到130℃,拉伸強度達到80MPa,在特高壓工程建設中應用廣泛。國內開關制造企業如平高、西開、新東北電氣等在環氧澆注配方、設計結構及工藝技術方面均存在較大差距,材料強度均在75MPa以下,玻璃化溫度為120℃左右。
特高壓盆式絕緣子在澆注成型過程中需要解決應力控制、缺陷控制、溫度場控制等多項控制難題,深入到絕緣子用環氧樹脂澆注料層面,則需要從澆注料固化產物的交聯網絡結構、多層次微觀結構、有機—無機界面相容性、納米粒子分散與改性等方面對澆注料的配方進行優化。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特高壓電氣設備用納米復合絕緣材料與應用關鍵技術”將從環氧樹脂及其固化劑的分子結構設計與模擬、納米粒子的合成與表面調控及分散、無機填料的表面改性、環氧復合絕緣材料澆注料的配方研制及批量化生產,多個層面開展系統研究,全面掌握環氧復合絕緣材料的配方和批量化生產技術。
對于換流閥用飽和電抗器,中空線圈匝與匝之間需采用樹脂進行固定,其導熱性將直接影響電抗器內部的溫度分布。據報道,電抗器用樹脂絕緣材料的熱導率(0.7—0.8W/(m˙K))和耐熱等級(玻璃化轉變溫度90℃—100℃)偏低。如果可以將其熱導率提高1倍甚至更高,達到1.5W/(m˙K)以上,將極大改善鐵芯的散熱效果,大幅度降低鐵芯溫度,提高絕緣材料的使用壽命,同時能有效控制電抗器絕緣設計的難度和制造成本,保證設備安全穩定運行。
項目將對直流換流閥飽和電抗器用高導熱絕緣封裝材料關鍵技術展開研究,攻克目前提高絕緣封裝材料熱導率的瓶頸問題,有效降低現有閥電抗器鐵芯的工作溫度,使其在設計溫度范圍內穩定安全可靠運行。研究成果將為生產廠家對電抗器封裝材料的配方技術、制備工藝等方面進行有針對性地改進提供方向,提升我國在電抗器領域的技術和生產能力,為完全擺脫國外公司在高壓直流輸電裝備中的制約奠定基礎。
提升設備可靠性
近年來,采用進口環氧樹脂,國內研制出特高壓盆式絕緣子等環氧絕緣件,已廣泛用于特高壓交流工程,然而不管是進口材料的國產化絕緣件還是進口絕緣件,其絕緣失效一直是特高壓電氣設備故障的主要原因。另外,由于我國是國際上完整掌握特高壓輸電技術的國家,并且也是世界上唯一有特高壓工程商業化運行經驗的國家。用國外進口的環氧復合材料生產的特高壓盆式絕緣子也發生過多次閃絡問題,尚不能很好地滿足運行要求。環氧絕緣件的故障中,氣固界面的閃絡問題占環氧絕緣件故障的80%以上,并且難以預測。環氧絕緣件閃絡已成為制約特高壓電氣設備可靠性進一步提升的瓶頸。為了解決這類問題,除了前文提到的加強對于基礎材料本身性能的研究,還要從設計、制造與運維診斷等方面加以系統解決。
本項目研究制備工藝、納米添加對氣固界面特性的影響,掌握氣固界面場強耐受特性與電場設計準則;通過建立環氧復合絕緣系統多場耦合仿真模型,研究多場協同設計方法。結合絕緣件表面狀態調控,提高氣固界面耐受場強。
以現在的檢測手段,很多絕緣件內部或沿面的微小缺陷難以發現,因此項目研究脈沖電流局放檢測和特高頻局放檢測優化方法,以及X射線絕緣缺陷激勵技術、新型光纖超聲局放檢測技術、陡波沖擊試驗技術,并研制金屬封閉式陡波沖擊電壓發生器,來提高絕緣件微缺陷檢測技術的靈敏度。
同時,研究多場耦合條件下絕緣件表面缺陷發生、發展規律,掌握絕緣件絕緣失效原理,提出多源信息融合的絕緣件缺陷檢測技術,從而實現對缺陷的早期診斷,建立運行中絕緣件缺陷危害狀態評估方法與運維策略。降低絕緣件的故障率,提升設備運行的可靠性。
本項目的實施,將使我國在關鍵材料、設計制造和運維診斷等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形成特高壓電氣設備用國產化環氧納米復合材料配方體系,可在超、特高壓方面全面替代進口。同時將培養一批從事特高壓電氣設備關鍵材料與應用和檢測相關技術的創新人才,推動國內特高壓電氣行業的技術進步,為特高壓電氣設備研發及應用提供堅實的技術、裝備及人才保障。
項目研制的環保氣體全球變暖系數值僅為SF6的5%,可帶動氣體絕緣設備環保化升級換代。
研發新型絕緣氣體,給電力設備輸送新鮮血液,與環境友好相處,給電力工作者提出了巨大的挑戰。
世界難題
國際上各大電力裝備巨頭都在積極研發新型環保氣體,美國3M公司、GE公司和ABB公司都取得了突破,正在逐漸形成技術壟斷優勢。面對國外公司強勁的領跑優勢,國內幾代電力人嘔心瀝血,但仍主要停留在實驗室研究階段,“我國替代六氟化硫的環保氣體研究仍處于探索階段,與國外同類技術相比差距較大,相關研究亟待提速和深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環保型管道輸電關鍵技術”負責人、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高克利這樣介紹。
當輸電線路遇到高落差、過江河等特殊地理環境條件時,采用氣體絕緣管道輸電近年來逐漸成為了架空線路的重要補充,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組織平高集團、西開電氣等單位率先研制出六氟化硫絕緣的特高壓(1000kV)輸電管道,在淮南—南京—上海特高壓交流工程中3個變電站成功應用;同時,國家電網公司自主研發的六氟化硫混合氣體特高壓輸電管道樣機在武漢特高壓交流試驗基地帶電考核。國內積累多年豐富的特高壓開關類設備研發和制造經驗,為研制采用新環保氣體的輸電管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目前,GE公司將新環保氣體用于420kV輸電管道并取得了工程應用,宣稱了新環保氣體應用于輸電管道的可行性。但1000kV環保輸電管道電壓等級高,環保和絕緣要求嚴,設計、制造和運行需要考慮的因素多,國內外均無相關技術。“若將新型環保絕緣氣體應用于特高壓1000kV電壓等級,需解決‘三飽和、一突破’的難題,隨電壓等級升高,間隙絕緣、沿面絕緣和通流能力趨于飽和,機械強度難以突破。”項目負責人高克利說。
技術挑戰
項目在1000kV六氟化硫輸電管道研發基礎上,借鑒420kV新環保氣體輸電管道的研制經驗,攻克環保管道輸電關鍵技術,研制出1000kV環保輸電管道用新環保氣體、支撐絕緣子及輸電管道樣機。“項目需解決新氣體絕緣性與環保性的矛盾和基于新氣體的氣固絕緣系統設計難題,重點突破環保絕緣氣體中氣固絕緣體系的放電規律和氣固相容性、1000kV輸電管道用三支柱絕緣子設計和制造關鍵技術,及環保輸電管道運維檢修技術。”課題負責人周文俊介紹。
國內外僅對少量潛在六氟化硫替代氣體及混合氣體開展了氣固絕緣體系放電特性研究,我國尚未掌握新環保混合氣體絕緣技術,需開展放電物性參數、絕緣特性及介質恢復特性研究。氣固材料相容性是保障輸電管道可靠性的前提,需掌握新環保氣體及其分解氣體與固體材料的相互作用規律,提出氣固相容調控方法。
輸電管道運行時需承受電、熱和力等多應力作用,新環保氣體特性使得環保輸電管道及支撐絕緣子的絕緣、通流和結構強度設計等方面存在較大的難度;1000kV輸電管道用三支柱絕緣子的制造工藝控制、絕緣子表面形態調控和輸電管道內部金屬微粒抑制等面臨較大的挑戰。需攻克1000kV新環保氣體輸電管道三支柱絕緣子設計和制造技術,為輸電管道單元樣機研制提供關鍵部件。
新環保氣體的混合制備、性能檢測、儲存運輸,及輸電管道的故障檢測與定位、運行狀態監測和評價等技術,均與現有的六氟化硫及其設備運維技術存在較大的差異,有必要開展新環保氣體的運維監測技術研究,為環保型輸電管道可靠運行提供充分的保障。
圍繞上述三方面的科學和關鍵技術難題,項目開展環保絕緣氣體介質放電的物性參數及絕緣特性研究、環保氣體中氣固材料相容性和界面絕緣性能研究、1000kV輸電管道用支撐絕緣子設計制造技術、1000kV環保管道輸電系統研制與運維技術等方面的研究。
項目預期研制出1000kV環保輸電管道用環保絕緣氣體、盆式絕緣子和三支柱絕緣子及長18m的輸電管道標準單元樣機。采用的環保氣體相同壓力下氣體絕緣性能達到六氟化硫的80%,液化溫度不高于-15℃。項目的研究成果將為解決特高壓、遠距離、復雜地理環境下的輸電瓶頸提供強力支撐,并可推廣應用于其他電力設備,持續引領設備環境友好性升級,具有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
為我國特高壓交直流混聯大電網安上智慧大腦——大電網智能調度與安全預警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
調度是控制電網安全穩定運行的大腦,是維系電力生產過程的基礎,是保障智能電網運行和發展的重要手段。相比于國外,我國電網調度控制技術研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很多技術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其中,2008年國家電網公司組織研發的智能電網調度控制系統(D5000),基于一體化平臺集成了實時監控與預警等4大類應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目前已推廣至國網運營范圍內全部省級以上及眾多地區電網調度機構。
電網調度控制面臨新挑戰
當前,我國特高壓交直流混聯電網規模不斷擴大,電網運行特性發生深刻改變,電網調度控制也面臨了新的更大的挑戰。一方面,特高壓長距離、大功率輸電,跨越多個氣候區,運行環境復雜多變,亟須各級調度同步掌控電網運行態勢;另一方面,特高壓電網送受端、交直流強耦合,存在局部故障影響全局的安全風險,需要在全網層面實時進行跨區一體化安全預警和風險防控;此外,大范圍源—網—荷資源的優化配置,亟須提升市場條件下全網范圍精益化調控的決策支撐能力。
新架構、新技術,為大電網安全經濟運行保駕護航
據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大電網智能調度與安全預警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負責人、國家電力調度控制中心許洪強副主任介紹:“現有調度控制系統沿襲了電網弱互聯階段的體系架構,難以支撐大型交直流混聯電網調度運行的需求。迫切需要開展大型交直流混聯電網一體化智能調度與安全預警關鍵技術研究,構建基于云計算理念的‘物理分布、邏輯統一’的智能調控平臺,實現大電網整體協調控制,提升大電網運行安全預警能力。”
項目圍繞特高壓大型交直流混聯電網調度運行控制重大需求設置了五個課題,即智能調控平臺體系架構和實時透明訪問技術,調控系統按需建模與廣域數據分布式處理技術,計及源荷雙側不確定性的大電網智能調度控制技術,大電網一體化在線安全風險防控和智能決策技術,以及面向大電網的一體化運行智能調控平臺開發和應用。
智能調控平臺體系架構和實時透明訪問技術面向大型交直流混聯電網的一體化調度運行的監視、控制和決策的業務需求,以云計算、網絡科學、信息物理融合等理論為指導,提出支持“物理分布、邏輯統一”的分布式異地多活智能調控平臺體系架構;以數據資源的網絡化、服務化為基礎,按權限和需求對任意位置的電網信息透明訪問,實現數據資源的需則可用,為后續課題提供基礎技術支撐。
調控系統按需建模與廣域數據分布式處理技術著重解決大電網模型的靈活定義、圖模多版本管理、分布式源端維護與按需共享,提出數據流式處理方法,實現廣域數據需則可用及高速并行處理、數據分布式存儲和高效訪問技術,實現基于大數據的主子站廣域協同處理和故障診斷,為后續課題提供模型、數據支撐。
計及源荷雙側不確定性的大電網智能調度控制技術通過研究異質電源與柔性負荷響應不確定性統一模型和電力系統大規模分析及優化的計算方法,采用計及置信區間的多周期多目標調度計劃生成電網經濟運行域,結合數據挖掘和智能學習技術對大電網運行狀態進行多維度實時評估,從而得到電網最優運行點,并指導和實施分區電網源荷協同優化控制。
電網一體化在線安全風險防控和智能決策技術提出計及源荷雙側不確定性的大電網安全風險評估方法,采用數據挖掘技術對大電網進行多時間尺度快速安全風險前瞻預警,對高風險預警場景進行大電網安全風險預防控制策略優化,并跟蹤系統狀態對三道防線和系統保護進行協同校核,實現大電網一體化安全風險防控和智能決策。
項目預期將研發高可擴展性和高性能的智能調控平臺并實現示范應用,實現電網負荷峰谷差降低5%、新能源消納能力提高3%。項目的實施,將改變調控中心各自孤立進行分析決策的現狀,為我國特高壓交直流混聯大電網安上智慧的大腦,實現全網范圍內的精益化調控決策,顯著提升大電網調度“預想、預判、預控”能力和智能化水平,實現電網優化運行的“自動巡航”和安全風險防控的“智能決策”。在節約系統建設成本、降低電網負荷峰谷差、提高新能源消納水平、避免重大停電事故等方面可產生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攻克送端系統穩定控制促進可再生能源跨區消納——可再生能源發電基地直流外送系統的穩定控制技術】
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是我國保障能源安全、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舉措,風力發電和光伏發電是我國可再生能源利用的主要方式。根據“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我國風、光發電裝機容量將達到3.2億千瓦,其中2億千瓦位于“三北”地區。為解決“三北”地區可再生能源消納問題,已建、在建和規劃建設特高壓直流外送通道有8條,目前和將來一段時間,大基地、直流送出將是我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的主導形式。
高比例電力電子裝備接入安全穩定問題突出
與以同步發電機為主導的傳統電力系統相比,可再生能源發電基地直流外送系統最大的特征在于高比例的電力電子裝備接入,主要包括風光發電、動態無功補償、直流輸電等。以新疆哈密天中直流送端系統為例,風光發電容量超過10GW,動態無功補償容量超過2GW,直流輸電容量8GW,而同步發電機容量僅為5GW,電力電子裝備容量遠大于同步發電機容量。
在電力電子裝備控制特性的主導作用下,可再生能源發電基地直流外送系統的動態特性與傳統電力系統差異巨大,系統的穩定分析和控制面臨嚴峻挑戰。目前已開始凸顯的問題主要有兩個方面:正常工況下振蕩事故頻發,新疆哈密—鄭州直流送端電網已發生次/超同步振蕩100余次,曾導致3臺直流配套火電機組同時跳機;交、直流故障下連鎖脫網事故風險加大,初步計算表明,甘肅酒泉—湖南直流送出功率將因此受到限制。
兩大科學難題和一項關鍵技術
據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可再生能源發電基地直流外送系統的穩定控制技術”負責人康勇教授介紹,本項目以解決目前系統存在的上述兩大問題為主線,攻克兩大科學難題和一項關鍵技術:
1.多樣化裝備動態相互作用及寬頻帶振蕩機理
可再生能源發電基地直流外送系統中,電力電子發電裝備數量巨大,控制復雜且存在多時間尺度耦合,基地間及其與直流輸電的動態相互作用加劇,導致寬頻帶振蕩機理不明,建模與分析面臨極大挑戰。
2.多機多時間尺度暫態過程耦合機理及系統暫態行為演化規律
復雜控制作用下,多樣化裝備間呈現多時間尺度的電壓功角耦合,可再生能源發電裝備動態特性與同步發電機迥異,交/直流故障時控制存在非線性切換現象,導致系統暫態行為演化規律更為復雜,亟須探索新條件下系統暫態穩定機理。
3.寬頻帶振蕩抑制與暫態穩定控制技術
由于系統穩定機理不清、動態相互作用復雜,目前缺乏有效的寬頻帶振蕩抑制方法、弱同步電網下基地暫態穩定控制困難,制約了可再生能源的跨區消納,亟待突破寬頻帶振蕩抑制與暫態穩定控制技術。
項目牽頭單位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是我國電力行業最具實力的多學科、綜合性科研機構。團隊成員包括我國5個電氣工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所在高校,擁有包含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內的16個國家級研發平臺。項目負責人康勇教授長期從事電力電子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方面的科研工作,現任強電磁工程與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
項目將提出弱同步電網中可再生能源發電基地直流外送系統的穩定控制理論與方法,形成包括論文、發明專利、國家/行業標準等一系列自主知識產權;研制35kV/1MVA寬頻帶阻抗測量裝備,研發35kV/5MW級含風/光發電、同步發電機和直流輸電的動態模擬平臺,驗證短路比小于2條件下控制方法的有效性;項目成果直接應用于新疆、甘肅千萬千瓦可再生能源基地,解決寬頻帶振蕩和直流功率受限問題,并推廣應用,提升我國大規模可再生能源并網消納水平,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助推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分布式能源靈活高效消納——基于電力電子變壓器的交直流混合可再生能源技術】
近年來我國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增長迅速,大規模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接入電網,對系統的靈活接入和有效管控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更高的要求。
新技術應對新挑戰
目前可再生能源接入技術交直流變換環節較多,降低了效率、影響了接入的便捷性。另外配電網互聯互濟和柔性調控能力不足,也限制了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充分消納和高效利用。利用雙向多端口電力電子變壓器構建交直流混合系統,可以實現靈活組網,在多個交直流電壓等級集成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實現靈活安全接入;并減少變換環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增強系統控制能力,在更大范圍實現互聯互補,充分消納可再生能源。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原所長、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基于電力電子變壓器的交直流混合可再生能源技術研究”負責人孔力研究員介紹說:“基于電力電子變壓器等構建的交直流混合系統,可為未來大量可再生能源的靈活接入、優化配置和安全運行控制提供有效技術手段,是未來重要發展方向,應用前景廣闊。”
產學研用聯合攻關
由國網江蘇省電力公司、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和浙江大學等單位組成了這一項目的產、學、研、用攻關團隊。團隊擁有新能源與儲能運行控制、新能源電力系統等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電力電子應用技術、電力電子技術與裝備研發等5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項目團隊近年來主持了相關領域30余項國家級項目,并已研制成功1MVA電力電子變壓器樣機并掛網運行,同時是IEC“大容量可再生能源發電接入電網”技術分委會發起單位,多個國家標準及IEC國際標準的牽頭單位,研發團隊在本領域具有很強的科研水平,支撐條件完善,確保項目的順利完成。
針對交直流混合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系統的靈活接入、互補優化和協調控制等關鍵技術問題,研究團隊從“系統分析、優化配置、設備研制、運行控制、集成示范”五個方面開展關鍵技術攻關。
在系統分析方面,針對電力電子變壓器等關鍵設備交直流耦合帶來的運行多樣性及動態復雜性,重點攻關基于電力電子變壓器等關鍵設備的交直流混合系統結構和動態特性分析方法等,解決強耦合、非線性交直流混合系統動態分析方法問題。
在優化配置方面,考慮交直流混合系統網架結構、運行方式的復雜性和靈活性對規劃帶來的復雜多維度難題,攻關交直流混合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互補優化配置多層規劃方法,并提出適合交直流系統的能效評估方法。
在設備研制方面,針對多端口電力電子變壓器,重點攻關高效高可靠性電路拓撲及其寬載荷范圍效率優化控制技術,使其效率達到96%;針對故障電流控制器,重點攻關集限流、分斷與線路電壓調節于一體的電力電子限流器拓撲結構和快速響應控制,對直流故障電流進行快速限流和分斷,并增強系統電壓控制能力。
在運行控制方面,充分利用電力電子變壓器量測信息和柔性控制能力,重點攻關交直流混合可再生能源系統時序遞進優化調度方法,解決多維度、強非線性的復雜系統優化和控制問題,發揮電力電子變壓器靈活組網和柔性控制能力,提升可再生能源接入和消納能力,保障系統穩定運行。
在集成示范方面,針對交直流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多設備、多參數集成問題,重點攻關關鍵設備集成、系統信息交互集成等技術,并研究系統測試驗證技術,開發相應的測試平臺并完成示范。
項目預期成果包括3MW雙向四端口電力電子變壓器、1.2MW/±750Vdc直流故障電流控制器、優化運行控制系統、規劃設計軟件等。項目成果將在國際能源變革論壇永久會址蘇州同里開展示范驗證,示范驗證結合區內高占比的可再生能源,將其接入電力電子變壓器不同電壓等級端口,向國際能源變革論壇永久會址等重要直流負荷供電,有效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消納能力,同時保證能源供給可靠性。
項目的實施將推動交直流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技術發展,為提升我國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接入和消納水平、提高系統安全運行控制能力提供核心技術和實證經驗。
評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