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深度調整、科技創新成為大國戰略博弈重要戰場的新形勢下,必須對我國科技創新發展面臨的問題、風險和挑戰有足夠清醒的認識和判斷。
我國科技創新發展進入新的歷史階段
新形勢下,我國科技創新發展面臨問題***、危機***、時局***的大背景。從國際環境看,中美***警示我們,國際戰略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美國將我國重新定位為戰略競爭對手,必將牽動西方發達***對我國的整體戰略調整。西方大國對我國的打壓和遏制不是偶然的,也絕不是短期的,必將伴隨中國崛起的整個歷史過程。對此,我們要有強烈的危機意識和充分的戰略準備。從我國自身看,進入中國***主義新時代后,正在經歷從富起來到強起來這一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歷史性飛躍。中國堅持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必須堅定不移依靠***和創新驅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
科技是人類歷史發展最具革命性的關鍵力量,深刻影響和改變著一個***的興衰和命運。近現代以來,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機遇的***率先實現了現代化,中國曾多次與全球科技革命失之交臂。經過多年特別是***以來的艱苦努力,我國科技事業成就突出,科技整體能力持續提升,在主要科技領域和方向上實現了***同志提出的“占有一席之地”的目標,已成為世界上具有影響力的科技大國,進入從量的積累到質的躍升、點的突破到系統能力提升的歷史階段。
在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深度調整、科技創新成為大國戰略博弈重要戰場的新形勢下,必須對我國科技創新發展面臨的問題、風險和挑戰有足夠清醒的認識和判斷。
▌一是在科技創新方針戰略上,如何適應從跟蹤模仿向創新引領的根本性轉變。《***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 年)》確立了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的發展戰略。我國科技創新方針戰略比較適應跟蹤追趕,仍有較強的計劃色彩,需要提升整體效能,以有效應對和參與國際創新的激烈競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需要有效滿足創新型***和世界科技強國目標新要求,政策體系需要朝向于營造有利于激發原始創新的環境和氛圍。
▌二是在科技創新水平上,如何在新的起點上發力,加速實現科技創新水平的更大跨越。我國科技創新水平在一些指標上已與創新型***接近或相當,例如,發明專利申請量、科技企業商標申請量、科技論文產出、研發人員總量位居世界第一,研發投入、高技術制造增加值位居世界第二,創新指數和競爭力排名大幅躍升。但在相關指標方面存在明顯差距,多項綜合創新能力排名世界第20 位左右。
▌三是在自主創新能力上,如何集中力量辦大事,形成推動科技創新發展的強大合力。我國原始創新能力不強,自主提出科學問題和有效解決實際產業問題的能力較弱。研發課題、技術路線往往跟蹤國際熱點前沿,較少自主提出科學思想、研究方向和技術路線,在創新的源頭上就失去了先機。中高端科技供給能力仍舊存在明顯差距,關鍵核心技術“心臟病”問題突出,“缺芯少基”現象普遍。系統集成能力相對較強,但在立足國際市場,集聚整合全球科技創新資源方面還不夠。在消化吸收基礎上的再創新能力不足,被國外牽著鼻子走,形成產業發展和技術發展的路徑依賴。
▌四是在科技創新體系上,如何打破壁壘,實現科技創新資源的有機集成和高度融通。知識創新體系、技術創新體系、區域創新體系、國防創新體系和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共同構成中國特色***創新體系。然而,我國各創新主體功能定位不清、相互之間條塊分割、資源重復分散比較突出,科技創新資源整合乏力,軍民融合也比較欠缺,跨部門、跨領域、跨單位的實質性強強聯合較少。
▌五是在科技創新環境上,如何打造更加高效、更有活力的創新生態系統。近年來,我國出臺了許多科技創新政策,但落實效果不理想。功利主義、部門利益的指揮棒,左右著資源配置、人才、項目、計劃和評價。單純以“論文掛帥”的錯誤導向,抑制了科研人員的創造力,不愿選擇基礎性強、周期長、風險大的研究方向。人才“帽子”滿天飛,導致了科研人員的浮躁心態,人才惡性競爭加劇了區域人才分布嚴重失衡。***重大科技計劃“有舉國之名,無舉國之實”,經濟對科技“需求”與科技對經濟“供給”之間錯配,需求動力不足與供給能力不強并存。
我們應當看到,當今世界科技創新處在重大轉折期、深刻變革期和戰略機遇期,我國科技創新發展戰略方針要適新應變、與時俱進。
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歷了從“追趕”到“跟蹤”再到“自主創新”的戰略轉變,從“以國防建設為中心”向“面向、依靠”再到“支撐、引領”的方向轉變。從“向科學進軍”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從“科教興國”到“建設創新型***”,我國獨立自主建立起現代科學技術體系,初步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科技發展道路。我國科技創新戰略調整,應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立足實現建設創新型***“三步走”的戰略目標、立足在一些重點領域搶占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制高點、立足全面提升我國科技創新供給能力,及時調整確定科技創新的方向、路徑、戰略。
我國科技創新發展戰略調整方向和路徑
我國經濟發展已由高速度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科學技術發展已經走過奠基時期和創業時期并開始進入創新時期,建設經濟強國和科技強國是時代要求和歷史使命。我們要認真借鑒主要***建設科技強國的經驗教訓,重新審視和研究我國科技創新發展戰略的總體思路。
(一)科技創新發展戰略調整的總體思路
新時代我國科技創新發展戰略調整要著眼全局、面向世界、聚焦關鍵、帶動整體,深刻認識當今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的新特征,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新機遇,深入落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現代化***的新部署,認真把握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安全對科技創新發展的新要求,最重要的是把“科技創新立國”作為基本國策,始終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把科技作為第一動力,把人才作為第一資源,既要有充分的戰略自信和趕超跨越的雄心,又要有足夠的底線思維和奮發進取的恒心,打造一條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強的世界科技強國建設與發展新路徑。
(二)科技創新發展戰略調整的基本原則
▌一要堅持雙輪驅動,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市場機制能解決的問題一定要由市場解決;政府引導作用集中體現在彌補市場失靈和構建普惠、公平的創新環境和制度上。
▌二要堅持遠近兼顧,處理好短期和長期的關系。堅持問題導向,既要解決當前的突出問題,又要構建未來的競爭力。短期應聚焦目標、突出重點,攻克“卡脖子”的關鍵問題。長期應在事關***安全和長遠發展的重點領域,夯實基礎、前瞻布局、系統謀劃、久久為功,搶占未來的制高點。
▌三要堅持揚長補短,處理好優勢和劣勢的關系。要采取“非對稱”戰略,更好地發揮和鞏固優勢,形成戰略反制,同時要在關鍵領域全力補齊短板和弱項,努力做到不被別人“卡脖子”或別人不敢“卡脖子”,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和***安全。
▌四要堅持內外結合,處理好自主和合作的關系。一方面要清醒地認識到核心技術是靠“化緣”要不來的,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另一方面要抓住全球創新資源加速流動歷史機遇,面向全球布局創新網絡,讓優秀的資源、人才、技術為我所用。
▌五要堅持融合發展,處理好科技與其他領域的關系。科技創新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推動力,既要強化科技創新的地位,又要推動與其他領域的融合發展。從各重點領域發展中凝練科學技術問題,科技創新應為重點領域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三)科技創新發展戰略調整的基本方向
▌一是在戰略方針上,要“破解瓶頸制約、攻克關鍵技術、提升原創能力、搶占科技前沿”,堅持把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卡脖子”技術作為基本立足點,堅持促進一批重點高技術產業進入全球產業鏈高端環節,堅持打造重大原始創新策源地和世界級的區域創新發展增長極,堅持為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提供戰略支撐。
▌二是在能力水平上,重點圍繞在科學重大基礎前沿的問題上發力,在新科技革命可能產生重大突破的方向發力,在實現綠色增長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上發力,在關系***安全的戰略必爭領域發力,著力提升致命短板技術、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和顛覆性技術的突破能力。
▌三是在創新體系上,調整優化***戰略科技力量的布局,促進***創新體系各單元在知識創新體系、技術創新體系、區域創新體系和國防創新體系中的有效互動,強化創新活動同經濟對接、創新成果同產業對接、創新項目同現實生產力對接,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社會發展貢獻率。
▌四是在制度環境上,進一步完善有利于科技創新的政策體系、生態系統和文化環境,統籌解決好激勵創新與寬容失敗的問題、知識共享與產權保護的問題,形成敢于創新、便于創新、樂于創新的氛圍。
我國科技創新發展的若干重大舉措
根據當前我國科技創新面臨的新形勢和科技發展戰略的調整,必須對我國科技資源進行優化整合,切實解決資源配置重復、交叉、分散、低效等問題。我國科技資源的配置要體現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形成推進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為科技創新發展提供有效的人力支撐、財力支撐、物力支撐。
(一)強化頂層設計發揮舉國體制優勢
▌加強中央統一領導,設立中央科技創新委員會。審議***科技創新發展戰略、中長期規劃以及重大政策和體制改革方案,強化***科技創新重大決策的統籌協調與資源配置,提高科技創新相關部門和機構的綜合化與專業化水平。
▌制定新一輪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確立我國至2035 年科技創新戰略方針、戰略目標、戰略重點、戰略舉措。修訂我國至2050 年重點領域科技發展路線圖,制定關鍵產業、新興產業技術發展路線圖。
▌加強科技資源統籌協調。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大學、科研機構、企業等創新主體的關系,資金、人才、基地等人財物的關系。由中央部署,統一制定科技資源整合實施方案。
▌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遵循科技發展和市場經濟的規律,***組織力量集中解決牽一發而動全身、事關全局的重大基礎性、戰略性、關鍵性、顛覆性或開創性戰略科技問題。對于***戰略目標清晰的重大科技攻關,要創新科技資源集中整合模式;對于受到創新資源條件約束的科技攻關,要提高科技資源利用效率;對于涉及重大突發事件的科技攻關,要形成快速高效的動員組織機制。
(二)建設***實驗室引領***戰略科技力量
▌加快推進***實驗室建設。進一步研究論證***實驗室的領域布局,依托***科研機構、研究型大學等最具核心優勢的***創新單元,采取“管辦分離、穩定支持、使命評價”的管理模式,統籌協調與***重點實驗室的關系。
▌加大對各類科技創新基地整合力度。現已建40 多個***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學裝置,504 個***重點實驗室,多個***工程實驗室和***技術創新中心,132 個***工程研究中心,32 個***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要統籌分析論證,聚焦***目標,優化布局結構,創新運行機制,強化績效考評,實行動態調整。
▌建設一批世界一流科研院所和大學。明確科研院所和大學科學研究的功能定位,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方面各有側重。建立健全適應世界一流科研院所建設的現代科研院所制度,重點和穩定支持其在基礎前沿和行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發中發揮骨干引領作用。對大學實行分類管理,如分為研究型大學和教學型大學。加快“雙一流”大學建設,調整完善建設方案,強化研發與***戰略目標的對接。
▌按照功能定位清晰、布局合理、精簡高效的原則對全國縣級以上4000 多所國有獨立科研機構(其中,中央級300 多所)進行優化整合。
(三)調整財政投入結構創新管理模式
▌財政科技投入要進一步聚焦***戰略目標。梳理和評估各類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及項目,包括***科技重大專項、***重點研發計劃、***自然科學基金以及“科技創新 2030”重大項目和工程等,該加強的要加強,該立項的要立項,該調整的要調整,該下馬的要下馬。今后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資金的使命和安排重點,要聚焦到必須自力更生、自主創新而不受制于人的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領域。
▌建立既統籌協調又相對獨立的行政決策與專家咨詢工作機制。進一步完善由科技部牽頭、相關部門參加的部際聯席會議。建立獨立于行政部門的專家咨詢委員會,咨詢委以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為依托,由兩院院長擔任雙主任,委員由科技界和企業界著名人士組成,秘書處設在***最高學術咨詢機構。
▌建立健全科技創新重大選題工作制度。制定規范的專家遴選制度和選題工作準則(包括選題標準、核心依據、選題方法、選題流程及選題排序原則等)。科技創新重大選題的確定由中央決定。
▌創新研發組織模式。根據不同研發性質和特點來確定不同的組織模式,避免單一使用“課題制”方法,對于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實施“創新聯合體”研發模式,由政府策劃組織,產學研有機聯動,非法人機制運作,多元化籌資模式,市場牽引研發方向,側重基礎共性技術,兼顧各方實際利益。
▌制定中央財政科技投入(民口)中長期規劃。結合***科技計劃實施周期,為統籌合理配置財政科技資源,應當制定為期10 年的中央財政科技投入中長期規劃。結合未來***經濟及財政收支情況,對未來財政科技投入進行預計,初步確定未來10 年財政科技投入的總盤子;按照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保障重點、兼顧一般的原則,對各類財政科技投入進行初步安排。
(四)整合政府人才計劃
▌精簡整合國內人才計劃。清理各級政府和各類機構層層設立的人才計劃,取消“帽子式”的人才計劃與工程,系統調整科技人才工作的供給政策,出臺法規制度保障創新主體的用人自主權,引導用人單位根據自身發展和***戰略需要自主設定人才引進使用計劃。
▌完善海外人才計劃。減少人才“標簽”化,停止政府公示人才名單的做法,將配套資源從引入環節調整到使用評價環節,采取財政資源后補助模式,管控人才引進風險,切實提高用人單位海外人才引進和使用質量。
▌改革人才評價導向。突出基礎研究人才培養的中長期目標導向,推行代表作評議制,評價重點從研究成果數量轉向研究質量、原創價值和實際貢獻。引入國際同行評議,針對非共識性人才試點設立綠色通道。
▌明確教育的功能定位,強化內涵式發展。基礎教育要強化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徹底改變應試教育導向;高等教育要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緊密對接,調整優化學科(專業)設置、改革教育培養模式與方法、改革考試招生制度;切實深化職業***,提升職業教育社會地位與吸引力,加快培養高質量的技能型人才。
(五)優化企業技術創新環境
▌進一步清理僅限于特定所有制形式的相關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為各類創新主體創造公平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的市場競爭環境。增強規則意識,認真研究和遵循國際規則。
▌修訂《中華人民***招標投標法》和《中華人民***政府采購法》。應對技術禁運,明確支持本國技術創新和國產化產品的法律規定,統籌協調兩法關系。落實首臺(套)政策,提高政府采購體系對自主創新產品的采購力度。
▌發展科技金融服務業。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運用***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中小企業發展基金、***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等方式,通過市場機制吸引社會資金和金融資本進入技術創新領域。
-
科技
+關注
關注
3文章
1595瀏覽量
33070 -
中國制造2025
+關注
關注
13文章
180瀏覽量
25553
原文標題:新時代我國科技創新發展戰略思考和建議
文章出處:【微信號:drc_iite,微信公眾號:全球技術地圖】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