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在電視或者是電影中發生的機器人場景能夠被大家接受,否則大多數人都不相信他們有一天將會與機器人生活在一起。但是,不管我們喜歡與否,機器人已經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從技術上講,我們已經遵守了機器規則。這一切都取決于我們如何定義它們。我們的交通控制系統,是給們制定規則的機器。它們幫助我們組織可能混亂的交通結構,提升道路和高速公路的效率、安全性和可用性。取決于我們如何彈性地定義機器人,復印機和咖啡壺,也可以被認為是專用的小機器人。它們可以做我們所能做到的事情,而且速度更快、更有效率、更具重復性,并且以自動化方式進行。
這些冰冷的,沒有面部,非有機體機器不會威脅我們,盡管它們有時的確會帶來不便。正如我們的社會在技術的發展下越來越擁抱機器為中心的系統,機器將呈現越來越多人的屬性。這意味著機器人將嘗試觀看、行動,像人類一樣同我們溝通。
但是,在機器成為人類道路上發生了有趣的事情。深埋在我們所有人心里的排斥情緒突然爆發出來,此時正處于明顯機械和清晰人形之間的交叉點上。這種視覺上觸發的效果稱為“恐怖谷”,這一術語由Masahiro Mori教授基于弗洛伊德的概念在1970年提出。有趣的是,這種心理-身體-情緒的反應似乎是嵌入在我們身體中的一個遺傳印記。
換句話說,機器人很明顯是機器,不傾向于加害我們。同樣,機器人也是非常人性化的,也不會威脅我們。但是,處于“恐怖谷”的機器人確實在排斥并恐嚇我們。這是一個潛藏的生理反應,而非某個具體刺激。
本文探討了恐怖谷現象,它如何表征,并列舉一些歷史上的機器人例子,以及這些機器人的情緒反應。這些機器人造型源自創造者們的想象,也基于他們試圖模仿的一些情緒。
這不能簡單的歸結為追求美學。作為與人打交道的機器的設計者,重要的是確保人們接受他們日常生活中的機器人。例如,如果救援機器人恐嚇兒童和其他人,那么這種機器人是不被認可的。服務機器人一般認為可能是有用的,但服務時需要與人交互,如東芝公司的通信機器人,在外形上也越來越類似于人類。
探索其源頭
人們對這種恐怖谷效應的反應,已被證明是可重復的。事實上,其效果已被圖示為一個數學函數。
圖1:運動的存在銳化了恐怖谷的斜率
恐怖谷反應不只限于人類。該反應的進化鏈也已在使用猴子的實驗中獲得證實。對于這個看似我們體內遺傳編碼的響應已經引發了種種揣測。有人說這是為了防止類似但不同物種間的交配。也有人說這是部分戰斗/逃跑反應,提醒我們潛在的危險。其他人聲稱,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感覺,旨在保護自己免受疾病,它使我們回避可能攜帶疾病的有機體。還有人聲稱這來自遺傳記憶,可追溯自線粒體DNA中的歷史編碼。無論其原始來源在哪,這種現象顯然在反復出現。
恐怖谷可能不是純粹的物理反應。視頻游戲中的面孔還在被研究中,特別是人們對它們的如何反應。動畫,比如孩子們喜歡的以及不喜歡的卡通人物,已經能夠證實這一點。這已經進入了潛意識領域,在較早的階段為兒童創建角色以及虛擬朋友。
也千萬別認為傳媒集團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請注意一下卡通、電影和動畫的創作是如何專門設計為兒童喜歡的或害怕的角色?!翱蓯鄣囊蛩亍鄙踔翉纳w延伸到無生命體。孩子們甚至是動物中大大的Rockwell一樣的眼睛往往引發交感神經反應。機器也可以利用這些屬性,以方便附著情緒。
另一面,靜態機器人還沒有跨越恐怖谷,也會喚起“害怕”反應。例如,一些設計試圖在機器人中加入現實生活中的面部特征。即使不運動,看起來太過栩栩如生的機器人也會讓人類感到不安。動作可以增強這種不安,尤其是如果它不那么流暢和自然。不過,滑稽的動作——如“星球大戰”中C-3PO展現的夸張動作——實際上可以解除不安。
圖2:機器人接待員Saya,由 Hiroshi Kobayashi 在東京科學大學創建的。
-
機器人
+關注
關注
211文章
28632瀏覽量
208301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6文章
47643瀏覽量
240137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