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搜狐公司CEO張朝陽質疑5G微波危害健康的說法在網上引起熱議。張朝陽提醒,5G到來之后比如基站密度極其高,對人體的輻射傷害問題值得關注。
借此機會,與非網記者就5G基站輻射是否會影響人體健康一題進行了多方求證。
經濟日報表示,通訊基站與這些常用家用電器相比,輻射量微乎其微。因為,通訊基站天線的輻射覆蓋面積較廣,輻射功率分散在方圓幾平方公里的面積上,而且與人體的距離往往超過10米,對人體的影響較小。筆記本電腦、手機等雖然自身發射功率不及通訊基站天線,但往往是與人體零距離接觸,所以輻射值反而更大。
而且,通訊基站覆蓋越密,手機信號接收才越好,用戶受到的電磁輻射反而會越小。所以,隨著4G和5G網絡的不斷推進建設,通訊基站越來越多,信號更好,輻射也更小。
另外,通訊基站的電磁波主要向水平方向發射,在垂直方向上衰弱明顯,所以基站的正下方,功率密度往往是最小的。
經濟日報表示,網絡提速和基站輻射增值無關。4G和5G網絡速度更快,不是靠增強通訊基站的信號發射功率,而是靠擴容傳輸帶寬。
鮮棗課堂表示,為了加強電磁環境管理,保障公眾健康,中國于2014年對《電磁輻射防護規定》和《環境電磁波衛生標準》進行整合修訂,出臺了《電磁環境控制限值》,并于2015年1月1日起正式實行。根據該標準,通信頻段功率密度應小于40微瓦/平方厘米。
我國這一標準,遠遠低于其它國家或地區,是最嚴格的:
40微瓦/平方厘米到底有多大呢,也就是說,我國標準中基站輻射的強度,是太陽光照射強度的2500分之一。
我們國家對公眾移動通信基站設備實施嚴格的入網許可制度,關鍵設備入網前必須進行檢測、核準。通信基站投入使用前,需進行電磁環境測試和設備抽檢。設置基站時,必須向主管部門提交申請和報送技術資料。
對于每一座通信基站,運營單位都會嚴格按照規定進行環評檢測,確保符合環境標準后才會正式投入運營。不僅如此,在通信基站運營后,還會有人不定期地對其檢測,確保不出現電磁輻射超標的現象。
所以,不管是2/3/4G,還是5G,都不用擔心基站輻射的問題。
但是,也有業內專家認為,只要電在傳輸,附近輸電線和用電設備周圍就會存在電場和磁場,包括但不限于基站,手機等電子產品。這些常用電子產品會產生電磁輻射,把能量以電磁波的形式發送到空間。一般而言,電磁波的頻率和強度越高,電磁輻射的能量就越大。
當電磁輻射作用于人體時,可能會對人體產生熱效應和非熱效應兩種影響。
熱效應
熱效應已經研究的很透徹了,比如微波爐、太陽能熱水器就是熱效應的經典應用之一,通常熱效應需要通過提升人體組織溫度,來加熱組織,從而影響人體健康,熱效應過高會對人體產生負面作用。
如果要減弱熱效應,可以反向操作限制功率指標。這也是目前政府和國際組織正在做的,當前世界上所有國家關于電磁功率的標準都是為了降低熱效應對人類的影響而制定。目前我國的電磁輻射防護標準堪稱世界上最嚴的電磁標準之一,遠遠低于歐洲和美國現行標準。制定的標準數字如此之低,是考慮到了電磁場的非熱效應影響所作出的科學推定。
基于現行標準的研究表明,目前不需要過分擔心熱效的影響,所以,只要遵循現有標準,5G所造成的熱效應并沒有嚴重的負面影響。
但是,非熱效應仍是當前討論的模糊地帶。
非熱效應
國家可以通過限制發射功率來避免熱效應,但生物長時間暴露在低于熱效應限值的電磁環境里,雖然不會受到組織發熱等影響,但是也可能會存在其它生理影響,這些影響被統稱為非熱效應。
非熱效應通常包括對細胞生長和增殖速率,酶活性,組織修復和再生速率以及其他生物效應的影響,而且這些影響通常與溫度變化沒有直接明顯關系。
針對電磁場非熱效應的影響,科學家百花齊放,眾說紛紜。甚至可以說是爭議遍地,已經持續了數十年。
經過一系列討論和正義之后,關于非熱效應的很多研究都未得到確認,迄今為止,沒有任何研究表明存在一致的證據,證明接觸射頻場強度低于造成組織發熱的限值,會產生不良健康后果。
同樣,目前沒有任何研究表明存在一致的證據,證明符合國家電磁防護規范的設備,會對人體產生不良健康后果,不論2G,3G,4G還是5G時代。
除了專家,網友的討論聲自然也不可忽視:
結語
加速推動5G產業的經濟和社會推動作用是可以理解的,但研究5G可能對人體造成影響這個出發點也是不容忽視的。
希望在加速產業化的同時,能夠更快推動該領域的科學研究,盡快得到可信的結果。
對于5G基站帶來的輻射影響,大家怎么看?
-
5G基站
+關注
關注
13文章
758瀏覽量
38754 -
基站輻射
+關注
關注
0文章
8瀏覽量
2230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