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中美貿易摩擦以及華為事件的升溫,不少通信電子板塊的關聯企業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一些影響,股價出現了劇烈的波動。對此部分行業公司也開始積極主動地站出來,組織投資者交流會議,解答事件對公司的影響。
深交所中小板上市企業立訊精密,就于近日召開了投資者電話交流會議,解答了貿易摩擦對公司業務的影響,并從供應商角度探討了公司對華為事件的看法。
公開信息顯示,立訊精密是一家專注于連接線、連接器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制造業公司,產品主要應用于3C、汽車和醫療等領域,系華為公司連接器的重要供應商,位列華為92家核心供應商名錄之中。
現有稅收調整力度對立訊精密影響不大
對于美方提稅對公司的影響,立訊精密董事長表示,目前很多和立訊生態類似的供應商都沒有受到影響,因為早在去年的產能轉移,個別產品與客戶的定價協商,就已基本解決征稅帶來的影響。
立訊精密董事長向投資者解釋到,對于立訊精密而言,受2000億美金征稅影響的產品線比例相對少,去年不到2億美金營收,且必要時立訊精密也會將增加影響的產品繼續轉移越南或其他國家,量相對還是比較少的。此外,關稅調整對每個產業生態影響不一樣,立訊精密目前受此影響較小,主要是一些高端測試設備受影響,材料方面影響較少。
不過,對于美方未來如果持續增加關稅,立訊精密董事長也表達出了自己的擔憂,未來美方如果還有3000億美金商品加增關稅的話,公司還是會面臨一些挑戰。當然這主要是同業共進的問題:當同業都在同一區域提供服務的時候,大家都不會在短期之內受到困擾,但長期如何通過產能調整進行消化是需要關心的。如果大家都在同一區域,那么大家會同步做一些調整,短期的影響會由品牌客戶和市場消化,不至于轉稼供應鏈,但中長期供應鏈還是會將受影響的產能(主要是系統級的產品)作轉移。
從供應商角度看華為事件
對于近期市場比較關注的華為事件,立訊精密董事長表示,自己并不能代表華為和大家分享,但可以從供應鏈的角度來解答下這個問題。據公司方面介紹,立訊精密在華為這邊的供貨規模,預計今年全年占公司總營收的5%左右,即上半年不到5%,下半年超過5%。
立訊精密董事長告訴投資者,公司現在服務華為有兩部分,華技(通信業務)和終端。通信方面,供應鏈和華為早已做了比較充足的準備,因此他認為受影響程度比較小。
他表示無論是立訊精密還是相關的同業,都和華為在幾年前就已充分合作,華技的Leadtime比較長,無論是供應鏈還是華技術自己,大家都有比較多的準備時間。而終端的Leadtime比較短,因為產能的問題,應該會有兩三個月的時間讓大家做產能調整,有些廠商可能會調整產能因應短期波動的需求,但總體來看影響的時間應該比較短。
立訊精密董事長認為,華為是一家有遠見的公司,無論是產品技術,還是風險防護。其產品供應鏈的本土化運作,是他們的歷史使命,有無貿易摩擦都會推進下去。因此華為在相關產品替代和儲備方面,應該是會做一些未雨綢繆的準備。(新浪財經 流星 發自深圳)
零組件供應鏈沒有迫切轉出去的需求
在投資者問答環節,大家主要圍繞供應鏈相關公司產能對外轉移問題進行了討論。據公司介紹,立訊精密在越南工廠的產能利用率約為80%,第二個工程預計也將于今年底完成基礎建設,明年一二季度的樣子就可以投入使用;印度工廠方面,預計也將在今年投入營運。
立訊精密方面表示,公司在海外方面建廠,更多的還是擴產的需求,產能轉移方面的準備約摸僅有三成。另外,公司方面認為,出口關稅針對的是終端的產品。但還有很多零組件廠商,比如立訊精密在做的馬達,天線,無線充電等,都可以在國內生產,再運到對應的組裝廠。因此大部分零組件廠還是會把產能留在原來的制造基地,畢竟要從零開始建設一個零組件廠,到完整覆蓋一個產品線,需要三五年的時間,這是不容易的。
對于海外布局的主要區域越南和印度的優劣勢。立訊精密認為,雖然越南和印度的人工成本便宜,但是把中國成熟產能搬到海外,會多一道培養的成本。以往經驗看,大概有一到兩年的時間培養,這需要和客戶一起消化。長久來看,越南和印度的運營成本,對于大批量生產的產品還是有優勢的。
以下是投資者問答實錄:
1、立訊在海外工廠的布局如何?大家比較關注產業海外轉移的問題,我們如何應對?
答:我們目前有越南工廠,產能利用率約為80%,越南第二個廠區預計在今年底完成基礎建設,明年一季度末,二季度可以投入使用。
印度分部在年初春節前成立,工廠沒有打算自己建設,已選好廠區,手續辦完后就可以啟動。我們前段時間還招聘了印度干部到中國培訓,兩邊同步交叉培訓,這樣可以加速建設。印度工廠除了服務當地的OEM、ODM等客戶外,為了讓它經營效益較好,還有出口的規劃。
越南+印度的產能規劃約為昆山廠的xx%(涉密)。因為在中國面臨用工的挑戰,同時也綜合考慮了客戶產能擴充的需求,成本需求以及貿易摩擦糾紛的影響。
歐洲北美方面,上市公司體外集團的公司有一些資源,但是不到萬不得已不會過多依賴,因為用起來成本還是比較高的。像通訊業務在墨西哥、歐洲(羅馬尼亞等)有一些需求,我們有相關布局,不管有沒有貿易摩擦都做好了規劃準備。
綜合來看,我們的印度工廠在今年x月份(涉密)就可以投入營運,加速提前了兩個月;越南二廠加速的話在明年一季度可投產,正常的話在二季度。如果客戶有特別需要,我們也可以調整越南一期工廠的產能。
經過去年以后我們已經比較有經驗,大家都在同一個地球村,無論我們或者其他供應商都不可能能夠承擔額外的費用,只有消費者和品牌客戶才能去承擔額外的費用,作為供應商不會單獨去買單。
2、貿易摩擦如果加劇,會推動中國廠商會把產能放到海外,但這樣是否會造成中國產業空心化?
答:從我們這個產業來講,不至于這樣子。本身需求在增加的時候我們也在做產能的外移。例如去年2000億美金征稅范圍中,我們受影響的只有2億美金。如果貿易摩擦糾紛擴大,波及到手機耳機,那么組裝廠可能會配合客戶做調整,但零組件廠不是必須,大部分還是可以在國內生產,再出口至海外。培養一家零組件公司直到良性運營,至少需要3-5年。所以從零組件廠商來看,大家觀望的態度會更多一些。而組裝廠為了滿足關稅的減免問題,可能會走出來。
同時我們認為,中國企業在越來越多的橫向服務海外客戶,需求正常增加的同時,肯定會推動自身的國際化。沒有貿易摩擦我們也需要國際化,而有的話只是促使我們走得更快一些而已。如果個別產業被逼無奈,必須得舍棄中國的制造基地,那這可能只是個案。從我的角度來看,實際上關稅這件事沒有那么可怕。
3、是否可以理解為,三到五年內,即使加了25%的關稅,我們的產品還是可以照樣出口給美國,銷量上不會有變化呢?
答:我澄清一下,現在出口關稅針對的是終端的產品。但還有很多零組件廠商,比如我們在做馬達,天線,無線充電等。我們可以在國內生產,再運到對應的組裝廠。我認為大部分零組件廠還是會把產能留在原來的制造基地,畢竟要從零開始建設一個零組件廠,到完整覆蓋一個產品線,需要三五年的時間,這是不容易的。而對于大的機構件,比如機殼和包材,可能需要跟隨組裝廠做產能搬遷。因為和組裝廠配合密切,運輸成本高,當地也可以覆蓋。對于我們而言,如果airpods剛好被征稅,我們勢必需要配合客戶做產能轉移。但Airpods里面的零組件不一定要跟著走。
4、如果征稅25%,是美國消費者承擔,還是供應商承擔?
答:我覺得我沒有權利代表客戶回答這個問題。作為供應鏈的生態,我們很多成本跟客戶都是傳導的,比如說匯率,期貨,人工的上漲。我們作為零件的方案解決商,我們無法決定國際局勢,只有我們能決定的東西,客戶才會要求我們做改變。大環境如此,短期之內要么成本是客戶吸收,要么消費者吸收。長期來看部分產品可以通過轉移消化,例如airpods成品可以轉移到越南去組裝,不過這個可能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在此期間造成的額外成本,客戶吸收或消費者吸收都有可能。不過供應鏈涉及的公司較多,沒有人能夠單獨吸收這些成本。
5、我們一直看好立訊的精密制造管理能力,同時我們未來會走國際化,但不同國家文化也不一樣,我們的管理會受到挑戰么?綜合考慮異地擴張的成本和國內相比如何呢?
答:首先,越南有比較成熟的招商環境,他們作為中國制造的后花園已有較長時間。無論是越南的招商班底還是員工的就業習慣來講,已經不是前幾年還是磨合的階段了。而印度方面,大家都還在磨合,有政府投資問題,也有當地市場的問題。當地市場需求很大,但還是中低端市場,而對于有能力跨國的企業來看,本身中低端產品做得就少。后續地產地銷的需求,會給他們帶來一些挑戰。
其次,管理的時間成本方面:越南員工的學習曲線和中國接近;而印度的工作習慣有一些差別,比如越南可能可以接受該加班就加班,該住宿舍住宿舍,而印度員工可能覺得早晚還是需要回家,對企業的彈性有一些影響。但對于有能力跨國的公司而言,這些實際上只是基本的功課。我們已經做好準備,且有一定經驗。
整體上講,雖然越南和印度的人工成本便宜,但是把中國成熟產能搬到海外,會多一道培養的成本。以往經驗看,大概有一到兩年的時間培養,這需要和客戶一起消化。長久來看,越南和印度的運營成本,對于大批量生產的產品還是有優勢的。
所以綜合來看,越南的招商引資和員工干部的素質比較成熟,而印度的市場較大,通過地產地銷和出口的結合,可以讓企業的產能得到較好的發揮。另一方面,印度的員工培訓較慢,但員工成本相比越南更低。不管是否有貿易摩擦,這些產能布局對于高速成長的企業來說也是必然的選擇。
6、華為在公司的營收占比?
答:預計今年全年占比在5%左右:上半年不到5%,下半年超過5%。華技(通訊業務)和終端相比,華技占比更高一些,約占華為業務的x分之x左右(涉密)。
7、精密零組件需要三年以上時間去成長,是否意味著我們相比組裝有較高的護城河,是否就不需要搬廠?
答:三年時間新基地成熟的定義是,作為零組件廠商到一個新的地方投資,哪怕是做產品線延伸,比如從中國延伸到越南,必需要三年時間越南的整個團隊才會是成熟的團隊,才可能覆蓋高中低端產品或者幾代產品的工藝,規模和良率沒起來的時候,勢必會遇到挑戰。
有一些工廠沒有像立訊一樣高速成長的話,如果縮小中國的產能規模然后海外再擴的話也是成本的浪費,客戶也非常清楚這個問題的存在,他們不會過度要求,讓沒有必要轉的去轉產。海外零組件工廠需要三年時間才能實現技術面、成本面、產品覆蓋面的成熟。
零組件護城河方面,你想問是否護城河只有三年,,其實我們對任何產品都有很好的沙盤演練,如果沒有提前五年規劃而且五年少犯錯的話,根本都看不到成果。如果還有更大的創新,我覺得兩個五年差不多。
8、您認為華為通訊影響范圍會小的判定標準是什么?以及為了應對貿易摩擦升級的影響,華為之前是否有提前備貨的準備,消化需要多久,目前庫存大概是什么樣的水位?
答:這個問題比較難回答,我們只能作為供應商去發表一點看法,不能代表華為。我們平常會經常參與華為策略供應商大會。我們可以分享一下公開信息。華為是一家有遠見的公司,無論是產品技術,還是風險防護,在座的朋友都有認知。其產品供應鏈的本土化運作,也是他們的歷史使命,有無貿易摩擦都會推進下去。在過去發生了那么多故事,換成你我都會做防范,無非是在產品處多一些替代。但如何量化,我們不知道。我個人認為華技有未雨綢繆,這個從宏觀來說是有必要的。
9、對國內廠商來說,華為通信的機會是否會比較大?
答:一直以來都在逐漸增加,但不會一下子很大,因為認證流程比較長。反倒是華為終端方面,日本、韓國、***、大陸廠商跟美國廠商有競爭的部分廠商可能會忙著加產能,國產供應商機會可能會更大。這只是我的個人觀點,不能代表華為。
10、您之前提到華為終端會有些影響,但影響的時間比較短。您談的是對立訊的影響,還是對華為終端的影響?
答:如果把華為手機拆開,看看里面有多少東西必須需要美國廠商就知道了,從零組件判斷就好。但是產能調整還是會有,這個過程中難免會有一些供應商會緊張一點點。比如說,一些日本供應商本來動作比較慢,可能需要三周才能產能擴出來,可能其他公司在這個過程中會多承擔一點,但是過了這兩三周就好了。
11、越南和印度是否會有當地公司,隨著本土化成長起來,替代中國公司?
答:目前越南和印度都沒有類似趨勢。印度有一些手機供應鏈給本土低端品牌。但更高端的產品可能需要多層供應鏈來支持,并不是只有智能終端的組裝就行,需要具有技術和品牌的終端客戶的帶動。中國能有這樣的成長,是因為中國有優秀的企業在帶動產業鏈的成長。
12、AirPods方面客戶可能會有地區調整的需求,那后面擴產是否直接在外面擴?二是半年到一年的遷移時間是否需要重新購置設備,因為需要保證過程中的供應?如果增加了設備后,我們的存量設備后面是否可以做其他的生產?
答:我們有多個選擇,也在和客戶探討,目前越南是其中選項之一。我們認為,到今年底四季度的時候,產能供需會寬松一些,不是說市場沒需求,而是某些產線不用沒日沒夜在工作,我們定的時間點是基于我們對市場的判斷。這個是市場相對來講供需比較平衡的時間點,這樣搬遷需要增加的Capex的可能性不大。這個時間點,是基于各家廠商都開始比較成熟,產能會有喘息的機會,再去搬廠。不過沒有喘息的機會說明需求很好,我們會和客戶商談,看會不會有更多商業機會。過去十幾年,我們都習慣了用三班倒等彈性生產方式來減少CAPEX投資。
13、公司是否有感受到華為供應鏈在加速國產化?貿易摩擦是否加速這一進程?
答:有的,我們能體會到華為的需求在加大。且不論華為,很多汽車廠商,乃至于諾基亞愛立信都在加速導入國產廠商。只是相對而言,在核心零組件方面,華為導入的速度會更快一些。
14、如果做悲觀假設,如果我們被征收關稅的話,從生產的調整,我們需要多久才能規避關稅的影響?
答:剛才和大家分享過,如果悲觀預期下,我們的airpods業務首先要調整。同時,無論有無關稅問題,我們都在努力擴建產能,我們希望年內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目前還沒有接到客戶需求要我們做什么額外的事,所以我們還是很淡定的。
15、您提到印度擴產的產能,目的是擴產,還是替代原有產能?
答:我們本來的規劃就是擴產,未來的產能建設也是七分擴產三份準備。
16、在越南擴產后,從中國進口的零部件是否會被越南征稅?
答:目前沒有,但如果地產地銷的話,要免關稅還是需要一些指標的。不過大家都會比較有經驗地做規劃。
17、組裝會轉到印度,零部件生產還是在國內,那印度是否征稅?
答:不好意思,剛才可能交流過程中沒有說清楚。我們并未說組裝會轉到印度,而是告訴大家在印度和越南有擴建產能。如果airpods、手表等成品遇到征稅問題,大家可以轉移到印度或越南。而我們在印度的規劃,是做零部件暫未考慮成品業務,主要還是因為當地有關稅,同時交通不方便,從中國海運過去都要2-3周多,主要考慮關稅和運輸的時效問題。另一方面,印度和東南亞有關稅協議的,比如說攝像頭在越南生產轉移到印度,是免關稅的,且合理合法。
18、您剛才主要介紹我們在越南和印度的產能規劃和準備。那么我們競爭對手的準備工作如何?產能調整是否會讓我們提升份額?
答:我們現在所有的產品都是客戶的核心供應商,我們的產能擴充主要基于未來三五年的發展,以及對外環境變化而做準備,并不是為贏來更多的生意。我們本來就有比較大的份額,所以不會考慮這個問題。我沒有詳細了解同業做了什么準備,但是我覺得我們都做了恰到好處的準備,因為過早過晚都不見得是對的選擇。
19、華為的份額提升,是自身的因素,還是民族情緒的影響?
答:我個人觀點,華為的競爭優勢比較明顯,他們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有優秀的團隊,技術導向的團隊。主要是和自身競爭力有關。
20、手機行業是偏飽和,華為份額增長會帶來大客戶份額下降,可否量化一下這個份額的影響?
答:所有的中國供應鏈,應該還是希望北美大客戶越來越健康才好,他們培養了優秀的供應鏈,本身生態也比較好。北美客戶去年有一些定價失誤,他們在CAPEX上也有改善的空間,大家都是聰明的人,我們能想到的,他們也一定有考慮到。我不擔心他們的策略調整。我對他們在存量市場的競爭上充滿信心。
21、關于25%關稅,我還有個問題。如果越南的生產成本要低于國內,時間點在第幾年?
答:首先,我沒有說產品一定要轉印度還是越南,從消費電子(手機,電腦,穿戴式產品等)角度來看,因為生態大部分在中國,所以轉往越南和印度更方便。而汽車類、通訊等產品,還有可能會轉到墨西哥等,主要轉到沒有關稅的地方。越南本身制造成本相比中國有兩三年的成本差,雖然越南和中國的成本都在漲,但現在越南的人工成本相當于三年前的中國成本。同時有大環境的因素,所以我們做了產能擴充的規劃的時候,會把一部分產能放到越南。
但是對于一些非高速增長的企業,則會面臨這樣的問題:公司需要關掉中國的產能,同時增加越南產能,越南雖然人工成本低,但始終是有學習曲線的,這個成本的增加會對沖掉一些人工成本的優勢,同時中國還在關廠,兩國產能完成對沖至少需要兩年時間,這個是不好量化的,每家都不一樣。
而你的問題是移到越南,就可以節省多少關稅成本,關稅的問題,這是0或25的概念。作為供應鏈是不可能接吸收25%的關稅的。
22、所以說大趨勢還是要轉移產能的?
答:對于產業來說,涉及關稅的是最終的成品。成品里面還有很多零件,零件還有數層供應鏈,做零件供應鏈的沒有迫切需求轉出去。特別是體積小的零件完全可以在中國做,所以轉出去的只是少數。或者說如果零組件很大個,可能就會必須在組裝廠當地制造了。
-
華為
+關注
關注
216文章
34480瀏覽量
252196 -
FPC
+關注
關注
70文章
962瀏覽量
63498 -
立訊精密
+關注
關注
5文章
154瀏覽量
12971
原文標題:FPC大企立訊精密:關稅調整影響不大 充分準備與華為合作
文章出處:【微信號:ruziniubbs,微信公眾號:PCB行業工程師技術交流】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