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說衛星和運載火箭是風箏,測控系統就是控制風箏的生命線。”日前北京天鏈測控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之一、CEO劉穎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指出,“衛星在軌日常狀態需要測控維護;衛星發生異常需要測控糾正;衛星發生故障,需要測控搶救;衛星壽命末期需要測控保駕,進行延壽處理,盡最大可能挖掘其價值;衛星壽終正寢更需要測控對其進行離軌處置,為后來者騰出安全空間。可以說衛星在軌壽命期內,只有測控對其不離不棄。”
作為航天系統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航天測控是反映一個國家綜合科技實力的重要標志之一。我國雖已建立了陸、海、天基一體化的航天測控系統,但很難適應靈活多變的商業航天應用需求。在此背景下,民營企業天鏈測控率先進入商業航天測控領域。
資深航天人開拓測控新藍海
劉穎介紹說,“商業航天發展離不開軍民融合。因航天事業的起源和發展是和國家利益及國防建設息息相關,不論是美國還是前蘇聯,航天事業的發展都是由軍用轉為民用,而后才開始商用。現在適逢我國軍民融合戰略機遇期,商業航天發展和民間力量開始參與,天鏈測控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天鏈測控兩位創始人都是在航天系統工作20余年的資深航天人。目前,天鏈測控的技術團隊仍然保持人均從業時間15年以上的行業優勢。
據介紹,天鏈測控自2017年6月成立以來,目前已具備同時服務50顆在軌衛星的能力。憑借專業的實力打開市場,開拓測控新藍海,對天鏈測控來說并不困難。“難的是從科研人員向商人的轉變,與其說技術的轉化不如說思想的轉變;與其說把技術推向市場,不如說把應用推向商業化。‘天上好用,地上用好’應該是商業化的基礎和前提。”劉穎坦言。
既然是商業,就要按照商業規律辦事。劉穎總結道:首先是緊跟客戶需求、吃透用戶要求,快速適應市場;第二夯實基礎、做精業務、做好服務;第三盡快產生效益,早日實現由輸血向造血轉變,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
目前天鏈測控迫切要完成的是將互聯網、大數據、云服務等其他領域的先進技術與航天測控相結合,尋求適合商業航天測控的新思路新模式,將航天測控推向商業市場。
劉穎指出,“當前我們的發展策略是多手段并舉。一是積極尋求國際合作,已經與多個國家的相關企業建立關系,當前有兩個地面站在國外布局;二是充分發揮規模效益,目前已形成商業航天測控網絡基本架構,經過了十余次任務、20多顆衛星運維服務的實戰考核,為商業測控服務網絡的發展、完善和優化奠定扎實基礎;三是多手段保障,除了固定地面站之外,還將采用車載、船載移動站等,進一步增強測控網絡的能力。”
讓航天應用更直觀高效
以往航天應用離百姓生活很遙遠,時至今日,航天產業越來越與民生息息相關。從應用角度講,商業航天測控服務的對象是商業衛星、火箭,不直接面向個人。但是通過高效的商業航天測控運維服務網,可以讓航天應用更加直觀高效,以至于讓衛星和火箭“觸手可及”。
據劉穎介紹,目前,個人消費級產品中,人們使用頻次最高的是導航和定位服務,其他如衛星通信、遙感等技術遠未普及到尋常百姓家,由此,我國商業航天整體面臨的問題是尚未形成需求旺盛的具體應用,有待于專業公司進入市場開拓填補。未來商業航天應用可能會更趨于個性化,滿足比較新奇的需求。
然而,業內專家認為,要滿足來自商業上更多的需求,地面測控站“扎堆”建設是覆蓋不了衛星全球化運維和應用的,因此,現在國外建站成為重中之重的舉措。
劉穎進一步解釋說,衛星繞著地球轉,也就是說衛星是全球“漫游”的,要想高效地運維服務衛星,須在全球布局構建“基站”。截至目前,天鏈測控已建成兩個海外地面測控站,到今年底計劃在海外建成5到10套衛星地面測控站,基本形成對2000公里以下低軌道衛星測控運維服務能力,建成商業化航天測控服務網絡,同時能夠服務200顆以上在軌衛星。”
“可以想見,通過天鏈測控軍民融合的生動實踐,測控運維服務商作為衛星及火箭完成任務使命的依托,今后會有著巨大的發展前景,相信我國商業航天測控網的發展將朝著‘天地一體、按需接入、方便快捷、智能高效’的目標發展。”劉穎說。
-
航天
+關注
關注
0文章
160瀏覽量
16917 -
衛星
+關注
關注
18文章
1717瀏覽量
67131
原文標題:商業航天大幕已拉開,誰來掌控“生命線”
文章出處:【微信號:qdkjjkjt,微信公眾號:青島科技通】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