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5G已成為標準制定者、在5G技術研發試驗中屢獲佳績、獲得30個5G商用合同、25000多個5G基站發往世界各地……如今,華為用實力印證了為何“歐美最終非買華為產品不可”。
天罡巴龍,雙“芯”齊下
近日,華為在北京舉辦5G發布會暨2019世界移動大會預溝通會。會上,最重磅的消息莫過于華為發布全球首款5G基站核心芯片——華為天罡。
據了解,“天罡”在集成度、算力、頻譜帶寬等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實現2.5倍運算能力的提升,單芯片可控制高達業界最高64路通道;支持200M運營商頻譜帶寬,一步到位滿足未來網絡的部署需求。
安裝使用該芯片還能促使基站尺寸縮小超50%,重量減輕23%,功耗節省達21%,而且安裝時間比標準的4G基站節省一半時間,有效解決站點獲取難、成本高等挑戰。
除了基站芯片,會上華為還發布了5G多模終端芯片巴龍5000。據悉,巴龍5000擁有體積小、集成度高等優勢,能夠在單芯片內實現2G、3G、4G和5G多種網絡制式,有效降低多模間數據交換產生的時延和功耗,顯著提升5G商用初期的用戶體驗。
此外,巴龍5000在全球率先支持SA和NSA組網方式,可以靈活應對5G產業發展不同階段下,用戶和運營商對硬件設備的通信能力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巴龍5000是全球首個支持V2X的多模芯片,可以提供低延時、高可靠的車聯網方案。而且基于巴龍5000的華為折疊屏5G手機將在今年的巴塞羅那的世界移動大會上發布。
占據上游,一身“肌肉”
華為常務董事、運營商BG總裁丁耘在會上表示:“華為長期致力于基礎科技和技術投入,率先突破5G規模商用的關鍵技術;以全面領先的5G端到端能力,實現5G的極簡網絡和極簡運維,推動5G大規模商業應用和生態成熟。”
在去年的世界移動大會上,華為就提到過自己的“5G端到端能力”。華為方面稱,華為可提供涵蓋終端、網絡、數據中心的“端到端”5G自研芯片。
要了解華為在5G的“跨度”到底有多大,華為究竟“厲害”在哪兒,首先還得從5G的產業鏈說起。
包括5G在內的移動通信網絡產業鏈大致可以分為上中下游三大部分:
上游:包括基站天線、基帶芯片、光纖及光模塊、射頻模塊(包括射頻前端、終端天線等)、基站射頻拉遠單元(RRU)、室內基帶處理單元(BBU)、GPS蘑菇頭(用于定位)以及機柜、供電系統(電源模塊及蓄電池)、空調(用于散熱)以及各種線纜等。
中游:包括通信運營商,負責基站的維護并收取使用費用。
下游:包括手機、AR/VR、車等終端設備。
與所有產業鏈一樣,5G的核心技術也在上游手里,5G的八大核心技術幾乎都聚集在產業鏈的上游。而上表可以發現,在小微基站、基站天線、終端基帶芯片、通信解決方案這幾部分,均能看見華為的身影。其中,華為的基站天線和通信解決方案在全球都有不俗的成績,分別占全球市場的31.6%和28%(截至2018年)。
5G頻段改變,不僅基站需作出改變,終端也需作出調整。終端基帶芯片需調制調節芯片具備高頻段的信號編碼能力,以適應5G的高頻段。雖然在終端基帶芯片上,高通在全球市場中穩坐第一,但目前看來,高通要采用外掛X50的方式實現功能的方式一直被不少人詬病,在功耗和尺寸上并不占優勢。而從華為此次發布會的情況來看,雖在手機芯片市場上,華為在短期內仍難以超越高通,但在其他的商用終端上,華為有望有出色表現。
俗話說,三流的企業做產品,二流的企業做品牌,一流的企業定標準。華為不僅在產品、品牌上有獲得突出成績,還是5G標準的制定者。華為主導的Polar碼是eMMBB場景中底層技術標準的控制碼,eMMBB作為5G三大運用場景之一,被認為是將會最先實現商業化的一個領域,可以設想,恐怕缺了華為的5G技術支持,大多數廠家終將“玩不轉”。
德國專利數據公司IPlytics的數據顯示,華為憑借11423項專利成為5G標準制定過程中做出技術貢獻最多的企業,遠超高通,愛立信等國外機構。可以看出,華為在全球5G的地位舉重若輕。
-
華為
+關注
關注
216文章
34479瀏覽量
252163 -
5G
+關注
關注
1355文章
48479瀏覽量
564838
原文標題:華為5G的冰與火之歌
文章出處:【微信號:ofweekgongkong,微信公眾號:OFweek工控】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