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移動通信領域每十年就會出現新一代革命性技術,持續推動整個ICT行業不斷創新發展,為全球經濟注入源源不斷的強勁動力。具體到我國移動通信領域,其創新變革的速度更加快速敏捷:中國在2008年啟動3G建設,7年之后啟動4G建設,4G商用5年之后將啟動5G建設,可以說技術更新速度大于世界平均水平。從3G跟隨、4G并跑,再到5G領跑,中國的信息通信技術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數據流量爆發增長帶來新的“困惑”
早期的互聯網從PC端逐漸向移動端轉化,進而催生出消費型互聯網的繁榮。這一時期的互聯網更多的是通過衣食住行來連接用戶個體,人口紅利進一步推動了消費型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隨著互聯網用戶規模逐步見頂,消費型互聯網開始向產業型互聯網轉型,工業、制造業開始加快提升智能化、數字化水平。可以預見,隨著5G通信技術的普及應用,互聯網和傳統產業尤其是制造業的融合將更加緊密。
根據技術的演進規律可知,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是從簡單到復雜的不斷迭代升級。相比于其他行業,互聯網首先是滿足了第三產業的需求,進而開始大規模進入第二產業和第一產業。這一特點是與其他技術變革相比最大的不同之處。
在這一變化過程中,信息通信技術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在3G時代,手機上網和通話是在不同的鏈路上進行,使用互聯網要通過3G網關來連接,打電話則是通過交換中心來接入電話網絡。在4G時代,網絡實現了全IP化,用戶通過4G核心網既能打電話又能上網。這種網絡架構也帶來了數據流量的爆發式增長,目前流量業務已經成為用戶互聯網消費的主要載體。
據5GAmericas的統計數據顯示,預計2018年全球移動數據流量將達到20000PB/月,到2020年將達到40000PB/月。在我國,數據流量也出現了類似的特點。根據工信部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月戶均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僅為107MB,2017年底則達到了1776MB,在短短6年時間里增長超過10倍。流量消費已經成為主流。但流量的快速增長并沒有為電信運營商帶來收入的快速提升。2015-2018年是我國3G、4G業務快速發展期,但是電信運營商的收入增速卻呈下跌趨勢,甚至出現了負增長。
收入增速下降原因眾多,一方面是因為人口紅利殆盡,用戶增速放緩,增量上漲空間已呈疲態。另一方面國內取消漫游費、提速降費等政策措施給行業增長和競爭帶來了較大壓力。從全球來看,這種收入增速放緩的趨勢也較為普遍,據GSMA預測,2020-2025年間,全球的移動通信收入增速僅為1%左右。在5G收益到來之前,行業的整體收入仍將趨于保守。
5G為行業融合發展帶來新的機會
5G的到來能否扭轉運營商“增量不增收”的局面?目前看來,5G將給產業界帶來更廣泛的應用領域和業務發展空間。
5G技術創新
在技術創新方面,網絡切片和移動邊緣計算成為5G突出的新技術。在網絡切片方面,5G網絡平臺可針對虛擬運營商、業務、用戶甚至某一種業務數據流的特定需求配置網絡資源和功能,定制剪裁和編排管理相應的網絡功能組件,形成各類“網絡切片”,滿足包括物聯網在內的各種業務應用對5G網絡的連接需求。在移動邊緣計算方面,5G引入移動邊緣計算技術,通過與內容提供商和應用開發商的深度合作,在靠近移動用戶側就近提供內容分發服務,使應用、服務和內容部署在高度分布的環境中,更好地支持低時延和高帶寬的業務需求。
通過這些新技術的引入,5G將促進用戶交互方式再次升級,為用戶提供3D超高清視頻、VR/AR(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浸入式游戲等更加極致的業務體驗。5G與家居、醫療、汽車、教育、旅游等行業融合滲透,將深刻改變生活方式,帶來遠程醫療、車聯網、智能家居、云桌面等新應用,為人們在居住、工作、休閑、交通等方面提供便利。5G還將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和效率,給城市管理、照明、抄表、停車、公共安全與應急處置等行業帶來新型智慧應用,實現社會治理現代化。總體上看,5G的廣泛應用將深刻改變人類信息社會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引發信息革命風暴。
5G應用特點
在眾多應用中,區別于之前的移動通信技術,5G應用將呈現出以下三個重要特點。
一是行業融合成為主流。5G技術的應用已經突破傳統通信技術人與人之間點對點的通信模式。要發揮5G的潛力就需要加大力度推動5G與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深度融合,推進5G技術向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擴散滲透,盡快孕育出新型產品和服務。
在文體娛樂方面,VR/AR+5G+Cloud有望成為新的發展范式,通過5G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相結合,可有效提升畫質分辨率,加快渲染和交互的處理速度,降低用戶使用VR/AR眼鏡的眩暈感,充分發揮浸入式體驗。在智慧城市方面,5G技術與自動駕駛和智慧交通相結合,實現車與人、車與車、車與基礎設施的連接,形成“人—車—路—云”協同的智慧交通場景,最大限度挖掘網聯汽車的潛力。同時,5G的低延時也可以進一步加強音視頻、醫療影像和觸覺力反饋的融合,真正實現遠程操作手術。在智能工業方面,5G技術在工業數據采集和控制場景中也將得到廣泛應用,在生產操作過程中,可以通過5G網絡控制來實現精準執行,確保工業設備的準確操作和較高的產品質量。總而言之,5G的應用創新不能僅突出5G本身的技術優勢,還要加快實現5G技術與業務產品的融合,推動行業整體創新發展。
二是商業模式亟待重塑。在2G、3G時代,信息通信上下游企業分工較為明確,以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為代表的運營商重點負責管道業務,華為、中興等企業重點負責設備業務,諾基亞、摩托羅拉等廠商負責終端業務。但隨著信息通信技術的不斷演進,傳統的分工模式被迅速打破。設備廠商開始將能力快速下沉,以華為為代表的企業開始成為智能終端的主要生產者。其他跨領域企業也對終端業務躍躍欲試,例如小米、蘋果等企業早已經將業務扎根智能終端領域,并取得了亮眼的成績。前期做增值業務的企業,也開始逐步向上游拓展,例如以騰訊、阿里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開始積極布局云計算業務。運營商也不甘示弱,通過分公司、基地等形式拓展內容生產領域。可以說傳統分工模式已經隨著技術的演進逐步瓦解,企業不但面臨行業競爭,更要面臨跨領域的闖入者。因此,創新型應用和技術不斷突破原有規劃和設想,傳統的先規劃設計網絡,之后讓應用適應網絡架構的模式將難以為繼。新模式、新業態在不斷沖擊傳統的商業規劃模式。
以微信為例,3G/4G時代的網絡架構,在設計之初并沒有考慮到OTT應用的出現和普及,導致微信在快速獲得市場認可的同時,非但沒有給運營商帶來足夠的收益,反而因為不斷發送信令導致網絡資源被極大占用。因此,傳統的網絡設計并不能適應新型產品和創新業務模式,從而導致運營商增量不增收。在行業壁壘被逐步打破的趨勢下,如何改變過去的商業模式,鼓勵互聯網應用研發、內容生產企業共同參與網絡架構的設計,推動應用與網絡動態適配,推動網絡標準的制定工作,成為5G時代必須要面對的課題。
三是產業互聯網有望成為主戰場。在消費型互聯網逐步普及之后,產業互聯網成為下一個極具發展潛力的新藍海。大量物聯網設備和工業設備將伴隨5G以及產業互聯網的到來,成為新的聯網終端。根據GSMA數據顯示,2017-2025年間,工業物聯網設備連接數將增長100.75億,消費物聯網連接數將增長60.49億,授權低功耗廣域網(LPWA)連接數將增長18.28億。2017年企業家調查問卷顯示,69%的企業家認為一旦5G到來,企業服務會是最重要的營收來源。企業連接在物聯網連接中所占比重將從2018年的41%攀升至2025年的55%。與此同時,由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發展還需要跨過不少門檻,“標準化”則首當其沖。在企業服務領域,每家企業業務流程和信息化需求不盡相同,因此如何盡快統一工業通信的標準,使工業中各行各業的控制平臺、軟硬件平臺實現標準化是5G能否在產業互聯網快速普及的關鍵。
5G安全問題不容忽視
近年來,網絡安全問題愈發突出。相比于3G/4G網絡,5G應用場景中將接入大量物聯網設備和第三方企業應用,因此5G將面臨更加突出的安全問題。高速率低時延將成為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給用戶帶來較好的體驗,另一方面也意味著網絡攻擊速度更快,破壞力更大。具體來看,5G將面臨以下兩方面的安全挑戰。
一是安全需求更加多樣。5G應用場景更加多元,行業應用對所有環境信息有加密的需求,而個人用戶重點關注關鍵信息加密情況。不同用戶的安全需求不同,需要加快5G安全多樣化布局。例如,對于自動駕駛、遠程控制,在通信過程中如果受到安全威脅則可能會危及生命,為避免車輛碰撞需要高級別安全措施,且不能額外增加通信時延。
二是“信令風暴”或將更加頻繁。隨著越來越多的IoT設備接入5G網絡,海量物聯網終端發起的“信令風暴”將引發網絡擁塞甚至崩潰。物聯網設備安全需求多樣,需要降低物聯網設備在認證和身份管理方面的成本,支持物聯網終端低成本、高效海量部署,因此相關業務需要輕量級安全算法和高效簡單安全協議來保障應用安全。
面對新的挑戰,5G安全機制要在滿足基本通信安全的基礎上,為不同業務場景提供差異化安全服務,要能夠適應多種網絡接入方式及安全構架,注重用戶隱私保護,支持提供開放的安全能力。
當前,5G正處于技術標準形成和產業化培育的關鍵時期,全球各國在國家數字化戰略中均把5G作為優先發展領域,強化產業布局,塑造競爭新優勢。與2G萌生數據、3G催生數據、4G發展數據不同,5G或將成為跨時代的技術,除了更極致的體驗和更大的容量外,5G還將開啟產業互聯網的大門,并滲透進至各個行業,通過與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的融合創新,為整個互聯網行業帶來下一個黃金10年。
-
云計算
+關注
關注
39文章
7840瀏覽量
137555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2文章
47442瀏覽量
238991 -
5G
+關注
關注
1355文章
48479瀏覽量
564829
原文標題:擁抱5G,產業互聯網融合發展將迎來新機遇
文章出處:【微信號:gh_653fe09c3ffa,微信公眾號:5G資訊】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