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2018,料峭且難忘。
近二十年里,還沒有這樣一個年份讓互聯網從業者如此糾結。從年初到年尾,一個又一個風暴掠過,巨頭們盡可能地保持克制,資本收緊了口袋,創業者也不再性感。幾乎所有人都開始討論互聯網的下半場,試圖用一個美好的未來粉飾糟糕的現實。
有人說上半場是消費互聯網,下半場是產業互聯網;也有人說上半場是社交+圖文,下半場是智能+視頻……所有的說辭都是為了解釋看起來有些“詭異”的現象,就好像在C端風生水起的巨頭,突然要鼓足勇氣去B端市場里刨食。
“焦慮”可能是一切問題的根源,以至于掩蓋了互聯網進化的本質。
互聯網的劉易斯拐點
經濟學中有個名詞叫“劉易斯拐點”,指在工業化進程中,隨著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逐步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逐漸減少,最終達到瓶頸狀態。
互聯網上不缺少勞動力,各個大學里計算機相關的專業,每年都在輸送數十萬的程序員。與劉易斯拐點正相關的概念是人口紅利,拐點的出現往往是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的前兆,互聯網也不例外。
劉易斯拐點的結果是從低端生產轉向高端制造,互聯網的下半場會如何呢?
早就有人給出了答案,甚至可以歸納為四個出路:
1、挖掘線下紅利,從電商到新零售;電商平臺的感知可能是最明顯的,用戶掏腰包意愿的強烈與否,直接決定了電商的增速。早在兩年前就誕生了“新零售”的概念,電商開始去連接線下,打著新零售的旗號開設線下店,本質上還是想要把線下的流量引到線上。
2、發掘B端市場,ToC到To B轉型;馬化騰說,“沒有產業互聯網支撐的消費互聯網,只會是空中樓閣?!本o接著就是騰訊的架構調整,大膽向產業互聯網轉型。畢竟C端的消費者已經接近瓶頸,B端還近乎是一張白紙。
3、制造出海機遇,開拓海外藍海市場;國內市場成為紅海,那些互聯網普及程度不及中國,經濟發展水平也不如中國的市場,很可能還是一片藍海。手機廠商已經嘗到了甜頭,創業者和資本同樣躍躍欲試。
4、推進軟硬結合,吃完軟件吃硬件;2018年的一個流行觀念就是軟硬一體可以提供更好的體驗,原本做解決方案的企業開始涉足硬件,原本是內容生意的公司開始涉足硬件,原本進行服務輸出的公司也開始涉足硬件,比如智能音箱。
如果給互聯網的進化理出一個邏輯的話:尋找市場——挖掘需求——媒介進化——技術變革,大抵就是當下互聯網從業者的思路。上述的四個出路,無外乎集中在前兩點,一方面不斷尋找增量市場,另一方面更深入的挖掘市場需求。
如果將注意力聚焦在后兩點,對互聯網下半場的認知會不會有所改觀呢?
下半場或爭奪“兩朵云”
互聯網的進化從來都是硬件先行,消費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都不例外。
倘若不是企業上云的推波助瀾,騰訊等想要連接產業互聯網和消費互聯網,恐怕還要苦于尋找門路。相較于亞馬遜剛剛推出AWS時的質疑聲,如今對云計算的認知不失為一場偉大革命:云計算是基礎設施,是互聯網時代的水煤電。
在互聯網巨頭們加速產業化的同時,云計算也開始重構消費級市場的規則,尤其是ARM云計算開始嶄露頭角。
區別于X86架構的云計算,阿里和華為相繼推出了ARM架構的芯片,亞馬遜推出了首款自研ARM架構云服務器CPUGraviton,與ARM云服務相關的創業者也開始被外界知曉,諸如國內的紅手指、以色列的Nubo、美國的SierraWare等。
如同2006年被束縛住手腳的AWS,ARM云服務的應用場景還比較原始。Nubo由于缺乏虛擬化技術,較高的成本讓不少企業望而卻步;SierraWare主要服務于政府和企業的數據安全,面向C端的產品規劃近乎空白;紅手指選擇在C端突圍,推出了云游戲、游戲試玩、云手機等ARM私有云服務。
其中云手機的產品尤為惹眼,簡單來說就是提供一個運行在ARM云上的安卓系統,可以聊微信、玩游戲,同時不消耗本地資源。云桌面正是云計算普及之初的典型應用,云手機的出現有著類似的邏輯。只是就目前而言,受限于網速等諸多因素,云手機還談不上剛需,不過在紅手指所有的ARM私有云服務中,可以24小時在線的云游戲已經迎來了上百萬左右的月付費用戶,這似乎是個積極信號。
在新一輪的產業互聯網進程中,云計算可以說是所有玩家起跳的基礎,百度、騰訊、阿里、華為無不是如此。
如果按照互聯網的進化邏輯逆向推導,一場屬于消費互聯網的革命似乎正在孕育中:ARM云服務的技術變革,將在某種程度上改變智能手機的競爭形態,比如云端有了可以彈性分配的計算力,用戶不需要為價格昂貴的高性能處理器買單,同時一些大型游戲、軟件從終端遷移到云端,勢必會改變“媒介”的存在形態,進而挖掘出不同的用戶需求,甚至是市場的重新洗牌。
如此來看,互聯網的下半場可能是兩朵云,一朵適用于產業互聯網的X86架構,另一朵應用于消費互聯網的ARM架構,只是后者的爆發還差一個小火星。
重新發明輪子的三個可能
消費互聯網的商業生態可以分為三層,第一層是智能手機廠商等牢牢把控的入口層,除了售賣硬件,手機廠商也把云存儲等個人云服務攬入懷中;第二層是應用層,諸如微信、支付寶、京東、百度等超級APP,競爭核心在于流量;第三層是服務層,電商平臺上的賣家、微信上的小程序等建立在巨頭商業生態上的服務者。
如果ARM云的假設成立,成為與終端并行的入口層,很可能會出現“重新發明輪子”的局面,這種改變的影響不亞于PC互聯網向移動互聯網的過渡,并且出現了朝這個方向演進的三個趨勢:
1、5G時代的來臨。
按照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給出的時間點,2019年國慶期間將開始商用5G網絡,OPPO、華為、小米等紛紛表態將在2019年發布首款5G商用手機,距離5G網絡的大規模商用可能只有兩到三年的時間。
5G時代會帶來什么樣的改變,沒有人可以給出準確的答案,就好像在4G商用化初期,很少有人斷言短視頻的流行。然而網速的變化注定會改變互聯網的服務形態,類如所見即所得的用戶需求,對于ARM云服務的利好恰恰也在于此。以云游戲為例,用戶想要玩某個大型游戲的時候,不需要花時間下載安裝,也不需要考慮存儲空間,點開云游戲中的圖標即可開始游戲。
2、IoT產品的普及。
5G網絡的廣連接早已成為物聯網布道者掛在嘴邊的說辭,然而左右IoT普及的因素還有成本、能耗等因素,圍繞藍牙、WiFi、ZigBee等聯網模式的討論至今沒有答案,由此誕生的概念就是邊緣計算。
進入2018年后,邊緣計算開始從概念走向落地,一個重要思想就是終端進行一些即時性的處理,同時把數據上傳到云端進行機器學習等高運算量的處理。類似的思想或是ARM云市場擴張的抓手,終端不需要強大的配置,所有的大型運算都從云端傳輸到終端,進而降低終端成本,提升續航能力,比如智能手機、VR、AR等,當然也不排除ARM云和X86云在IoT領域的競爭。
3、人工智能的落地。
互聯網的商業化一直有著消滅邊界的趨勢,前幾年的百度直達號,2018年走紅的小程序都在延續這樣的邏輯。當用戶需要某種服務的時候,不需要找到特定的網站或APP,而是搜索即得,或者在社交場景中用完即走。
人工智能在當前最重要的落地就是語音交互,常見于車聯網、智能音箱、智能手機等,從界面交互的人找服務,到語音交互的服務找人,用戶不需要安裝這樣或那樣的APP,已經對現有的商業形態產生挑戰。就這個角度而言,ARM云服務不乏先天優勢,開發者不需要進行特定的開發,可以直接將現成的APP前移到ARM云,無疑在很大程度上節約了服務的開發和適配成本。
或許在某個時間節點上,三個“可能”就成了三個火花。
尾記
再來回答文初的問題,互聯網的進化從來都不是單維的,線下、ToB、出海等出路都只是站在商業角度的思考,在技術維度上還可能存在另一個下半場。
要知道,劉易斯拐點的正解從來都不在于避重就輕,而是技術上的變革,帶來新的基礎設施,新的商業模式,新的服務邏輯,ARM云的爆發未嘗不是一種可能。
-
云計算
+關注
關注
39文章
7840瀏覽量
137549 -
互聯網
+關注
關注
54文章
11168瀏覽量
103482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2文章
47436瀏覽量
238979 -
5G
+關注
關注
1355文章
48479瀏覽量
56482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