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語言的發展過程
1、機器語言
最初的計算機所使用的是由“0”和“1”組成的二進制數,二進制是計算機的語言的基礎。計算機發明之初,計算機只能被少部分人使用,人們需要用0、1組成的指令序列交由計算機執行,對于機器語言的使用與普及都是很令人頭疼的問題。對于程序的移植能力幾乎沒有,從而時間成本,人力成本十分昂貴。但機器語言也不是沒有優勢,由于這種語言是直接對計算機硬件進行操作,所以在特定型號的計算機上面,運算效率也是很高的,機器語言的出現對于未來的計算機語言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所以機器語言也是第一代計算機語言。
2、匯編語言
匯編語言是在機器語言的基礎上誕生的一門語言,用一些簡潔的英文字母、符號串來替代一個特定的指令的二進制串,這也提高了語言的記憶性和識別性。對于程序的開發與維護起到了積極作用。匯編語言同樣也是直接對硬件進行操作,這樣依然局限了它的移植性。但是使用匯編語言針對計算機特定硬件而編制的匯編語言程序,對于計算機硬件的功能和特長的發揮已有了很大進步,它精煉而質量高,所以至今仍是一種常用的程序開發語言。
3、高級語言
從最初與計算機交流的痛苦經歷中,人們意識到,應該設計一種這樣的語言,這種語言接近于數學語言或人的自然語言,同時又不依賴于計算機硬件,編出的程序能在所有機器上通用。經過努力,1954年,第一個完全脫離機器硬件的高級語言—FORTRAN問世了,40多年來,共有幾百種高級語言出現,有重要意義的有幾十種,影響較大、使用較普遍的有FORTRAN、ALGOL、COBOL、BASIC、LISP、SNOBOL、PL/1、Pascal、C、PROLOG、Ada、C++、VC、VB、Delphi、JAVA等。高級語言的發展也經歷了從早期語言到結構化程序設計語言,從面向過程到非過程化程序語言的過程。相應地,軟件的開發也由最初的個體手工作坊式的封閉式?生產,發展為產業化、流水線式的工業化生產。
60年代中后期,軟件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而軟件的生產基本上是人自為戰,缺乏科學規范的系統規劃與測試、評估標準,其惡果是大批耗費巨資建立起來的軟件系統,由于含有錯誤而無法使用,甚至帶來巨大損失,軟件給人的感覺是越來越不可靠,以致幾乎沒有不出錯的軟件。這一切,極大地震動了計算機界,史稱“軟件危機”。人們認識到:大型程序的編制不同于寫小程序,它應該是--項新的技術,應該像處理工程一樣處理軟件研制的全過程。程序的設計應易于保證正確性,也便于驗證正確性。1969年,提出了結構化程序設計方法,1970年,第一個結構化程序設計語言一Pascal語言出現,標志著結構化程序設計時期的開始。
80年代初開始,在軟件設計思想上,又產生了一次革命,其成果就是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在此之前的高級語言,幾乎都是面向過程的,程序的執行是流水線似的,在一個模塊被執行完成前,人們不能干千別的事,也無法動態地改變程序的執行方向。這和人們日常處;理事物的方式是不一致的,對人而言是希望發生一件事就處理一件事,也就是說,不能面向過程,而應是面向具體的應用功能,也就是對象(object)。其方法就是軟件的集成化,如同硬件的集成電路一樣,生產一些通用的、封裝緊密的功能模塊,稱之為軟件集成塊,它與具體應用無關,但能相互組合,完成具體的應用功能,同時又能重復使用。對使用者來說,只關心它的接口(輸入量、輸出量)及能實現的功能,至于如何實現的,那是它內部的事,使用者完全不用關心,C++、VB、Delphi就是典型代表。高級語言的下一個發展目標是面向應用,也就是說:只需要告訴程序你要干什么,程序就能自動生成算法,自動進行處理,這就是非過程化的程序語言。
-
計算機
+關注
關注
19文章
7520瀏覽量
88221 -
計算機語言
+關注
關注
1文章
15瀏覽量
939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