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奧林匹克-IEEE國際固態電路峰會(ISSCC 2019)中國發布會暨最新IC設計技術趨勢”在2018年11月30日(星期五)于中國集成電路設計業2018年會暨珠海集成電路產業創新發展高峰論壇成功召開,由ISSCC國際技術委員會中國區代表、新任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集成電路分會副理事長、來自澳門的余成斌教授(IEEE會士)主持。
“為什么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要推動這件事?”
“中國的發展,特別是芯片的發展,有兩個輪子:資本和技術。” 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集成電路分會理事長魏少軍教授(IEEE會士)指出,“資本不稀缺,但技術是稀缺的。中國的發展,進步快,但是基礎不牢,我們的技術還不是很好,很多的技術進步更多的靠工藝和工具的進步。”
魏教授補充道,在提升技術的過程當中,毫無疑問我們要掌握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所以要積極參與,參加國際一流的學術報告,同時把我們的技術向國際同行介紹。
ISSCC過去一直吸引著全球最好的芯片公司發表論文,世界上最著名的技術都是第一次在ISSCC上發布的。
明年的ISSCC將是第66屆,魏教授透露,自己2月份自己也會去去參加ISSCC 2019,討論硬件的機會在哪里。“我們的研究人員要積極參與ISSCC,并不是自己有文章就去,沒文章就不去了,而是應該長期追蹤ISSCC的新技術。”他指出。
中國區論文去年超日本,今年再超***
2019年中國區(內地、香港和澳門)被錄用了歷年來最多的18篇論文,繼去年首次超過日本,今年首次再超過***地區,亞太區次于韓國。
余成斌教授就中國區的錄用情況和趨勢作了詳細地介紹。其中8篇論文來自澳門大學、1篇來自香港科技大學、內地共9篇:3篇來自復旦大學、2篇來自清華大學、首次各有第一篇論文被ISSCC錄用的上海交通大學和東南大學學、還有2篇來自業界的亞德諾ADI(北京)和ADI(上海)。
余成斌表示,雖然我國比美國共80篇有很大距離,2019年被錄用的18 篇論文分布在射頻技術、電源管理和能量采集、數據轉換器、數字架構和系統、數字電路、存儲器、 圖像, MEMS, 醫療和顯示和有線通訊8個專業領域, 較2018年14篇分布7專業領域 和2017年11篇分布6專業領域, 從數量和專業領域上都創了新高并呈上升趨勢,是我國加強投入集成電路行業的一個很好的體現。
特別在電源管理和射頻電路領域累積最多,而且東南大學首次在ISSCC幾乎被韓國日本壟斷的存儲器論文有零的突破是很好的開端。
澳門大學在數據轉換器領域也有大突破,全球共14篇,澳大4篇占了近30%,是歷年來首次有同一機構在該領域同時最多錄用的一次。
“高端數據轉換器芯片國內幾乎全依賴進口,內地急需加強該領域的科研并期待在ISSCC有零的突破。”他指出。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6文章
51157瀏覽量
427092 -
集成電路
+關注
關注
5391文章
11618瀏覽量
363101 -
半導體
+關注
關注
334文章
27698瀏覽量
222456
原文標題:2019芯片奧林匹克發起召集令:看中國區有哪些技術突破?
文章出處:【微信號:FPGAer_Club,微信公眾號:FPGAer俱樂部】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