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貨,缺貨,成了老生常談的話題。
看著我的那些采購朋友整天長吁短嘆、愁眉不展,真替他們叫屈。型號、規格不是他們定的;供應商進貨渠道也不是他們挑的。現在需要的貨一時不能到齊,這個壓力卻全壓在了他們的身上。
R&D的工程師們在開發新產品、新項目選擇元器件時,要不根據供應商的Total Solution,要不從產品、項目的需要出發,根據元器件的性能、指標來選擇。
工程師們非常注重成本控制,往往認為物盡其用是成本最低、最經濟、最合理的選擇。但恰恰是這樣的原則往往事與愿違。每個新產品都挑“最合適”的元器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造成品種、規格龐雜。
似乎理性的選擇往往給以后的元器件供應埋下隱患。在元器件供應的平和時期這個隱患往往若隱若現,而遇到非常時期就顯現了出來,最直接的問題就是:
1)議價能力就不強
雖然總量不小,但單項產品數量不多、金額不高。以后Sourcing、采購和供應商議價的基礎就非常薄弱。
2)采購不易,工作量大
四處出擊,焦頭爛額。
3)應變能力差
無論下給供應商的訂單還是自己的庫存管理,生產計劃一旦變動,馬上狼狽不堪。不是向供應商耍賴皮取消訂單就得自吞苦果。
4)庫存管理困難
原材料倉庫像個中藥鋪。表面上琳瑯滿目、應有盡有。實際上你頭疼的時候鋪子里盡是些紅藥水、紫藥水;等你手劃開了,鋪子里可能盡是些滋陰補陽的保健品。需要的早用完了,剩下的當然就是些用不上的了。
5)浪費嚴重
繁多的型號、規格非常容易造成庫存結構嚴重的不合理。元器件的保質期并不長,庫存時間過長往往導致產品報廢,從而形成浪費。
顯然盡可能地壓縮型號、規格有利于降低采購風險、庫存風險同時提高采購效率。研發的境界要做到“一枝獨秀”或者“一束獨秀”,千萬不要“百花齊放”!
可以想象一下,蘋果和諾基亞的元器件采購管理、庫存管理哪個更好做?
有時,表面上看型號、規格的壓縮可能會延長產品的開發周期,個別元器件的成本也會增加,但綜合來看效益一定更好、更經濟!
單運放、雙運放、四運放的價格往往是一樣的,I/O口多、內存大的MCU未必比少的、小的貴,又何必物盡其用呢?
貼片電阻5K/盤,與其用一半留一半浪費著,51K的電阻為什么不能用2個100K的電阻并聯起來用?貼片電容又何嘗不是這樣?這是個畫蛇添足的餿主意?
電壓高一檔、電流大一點的MOSFET價格可能會略貴一些,5A的電源IC也可能比3A的貴一些。但考慮到品種集中后單一型號的數量增加了,議價能力增強了,最終的成本未必上升。
我不是工程師,相信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我們能否再挖掘一下呢?
如果這樣了,我們的采購不會整天憂心忡忡、疲于奔命、抱怨不斷:成百上千的型號、規格,昨天還在催貨,今天就要取消訂單。上午還只要10K,下午就成了20K、50K,而倉庫里的那一大堆好不容易買來的東西還用不上。其實這也就是很多比較大的代理商一種操作手段吧,以一些需求量比較大的客戶為理由給原廠下的訂單超過客戶的需求量導致代理商倉庫庫存滯留的問題,還有就是以這樣的方式來操作,賣給其他也需求同樣芯片的客戶。總之而言市場混亂也是有很多方面的因素的。
型號、規格壓縮了,元器件的通用性、互換性強了。生產計劃的調整、改變對采購的影響就會減小。采購管理、庫存管理更能游刃有余,我們自己造成的“缺貨”是不是會緩解?
東西芯城上線兩個月以來真實的訂單量確實也還不錯,但是由于市場混亂的原因很多品牌的價格已經遠遠低于原廠的價格,導致很多客戶都說國外的好像價格也不怎么樣啊,其實不然,是因為中國地區的芯片需求量是全球是最大的市場,2017年芯片進口額占據全球的百分之四十五點二,這就說明市場越大的話就會越來越混亂,導致很多不利的局面。像現在有些海外的貨源都已經禁止出口了,但這也和中美貿易戰有一定的關系,我們東西芯城因為是總部位于澳洲利亞,所以很多貨源還算是比較穩定的,總體來說這是我們的一個優勢。東西芯城秉承助力發展中國電子科技發展的目標,會作出我們的貢獻和努力。
-
半導體
+關注
關注
334文章
27693瀏覽量
22244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