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蘋果新機的帶動下,3D視覺技術在國內的推廣來得似乎比預計快了一些。
9月13日凌晨,蘋果最新發布了三款新機iPhone Xs、Xs Max和XR,均采用Face ID方案。3D視覺技術被搭載在更多蘋果的硬件產品中,給其發展帶來想象空間。
在手機廠商的技術更迭方面,蘋果仍然掌握著硬件鋪設、軟件開發和用戶教育等規模化推進的先導地位,這成為國內廠商跟進發展的鋪墊。產業鏈人士向記者表示,在此之前,國產手機廠商并未意識到,3D視覺技術或許正迎來一次新的應用小高潮。隨著蘋果新品的推進,相關技術集成公司被同時拉到聚光燈下。
當前3D視覺技術被率先應用到安防和消費終端環節,由此也帶來國家標準建立的迫切性。多家廠商便表示,生物識別領域的標準建立速度尚不及技術發展速度。
近日舉行的“2018生物識別技術與應用高峰論壇”上,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研究員丁潤杰指出,生物識別技術應用領域的國家標準此前主要落實在安防環節,隨著移動終端應用迎來窗口期,在相關設備領域的國家標準也將有望在年內發布。
應用落地加速
在蘋果發布搭載Face ID的硬件產品iPhone X后不多久,OPPO也開啟了國產手機廠商應用3D視覺技術的大幕。此后,華為、vivo等廠商陸續推出了相關產品,其他廠商也在陸續跟進。不過囿于推行之初的成本壓力,該項技術目前尚主要運用在高端旗艦機型上。
簡單來說,3D視覺技術的實現,是通過搭載該項芯片技術的模組,獲取面部乃至身體的立體數據信息,并以此為基礎實現深度計算、三維建模等,再落地到如拍照、支付等使用場景中。
當前3D視覺技術主要包括結構光、TOF和雙目三種類別,前兩者的功耗相對較低,而被更多落地使用。由于結構光技術適用于近距離場景,TOF更適合遠距離,因此結構光多用于前置攝像頭的人臉解鎖、識別等領域,TOF適用于后置鏡頭包括AR應用、體感游戲等更寬泛的領域。
正是在國產手機的加速落地訴求下,具備相關算法技術的曠視科技、商湯科技等,模組廠商奧比中光、華捷艾米等公司受到的關注度再度躍升。
在3D視覺技術之前,用于解鎖的更多是指紋識別技術,在“全面屏”追求下,目前正從電容識別過渡到屏下光學指紋識別階段,相比這些,面部識別的落地實則還要面臨具體應用和使用成本兩大難題。
曠視科技手機事業部產品與市場總監沈瑄告訴記者,在最早發布的OPPO findX機型中,3D結構光技術的方案成本可能高達25美元,在此后繼續研發過程中,成本才開始逐步下降。“蘋果可以推行,是因為它的品牌溢價足以支撐這個成本,但也可見蘋果機型的價格還是有所抬升。放在安卓機型上,預計方案成本降低到10美元左右,就可以做到行業通用了。”
而根據此前匯頂科技CFO在投資人交流會上的介紹,目前電容指紋識別芯片的價格約在1-1.5美元/顆,屏下指紋芯片的價格在8-10美元/顆,不過預計后者在今年價格會到8美元以下。
更重要的環節是在應用場景。“當前搭載相關技術的硬件產品銷售數量少,內容廠商因此不愿意加大投入,加上初期用戶體驗感不足,因此3D視覺技術還在市場培育期。但蘋果有教育市場和構建海量使用場景的能力,據我所知到明年底,搭載3D結構光技術的蘋果硬件在市場鋪貨達到2.2億-2.5億只時,應用廠商才會加大力度進行相關配套開發,應用場景才能加速落地。”沈瑄向記者分析道,當前市場上諸多結構光方案苦于沒有統一的SDK接口,也難以在手機廠商中進行應用適配,這其實與行業發展節奏有關。
奧比中光副總裁陳摯也有類似觀點,他告訴記者,結構光技術已經過了嘗試性階段,開始進入廣泛試用階段,技術的鋪開取決于設備鋪設速度,這與用戶習慣和接受程度有極大關聯。
“目前整個3D傳感器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一兩年前還會面臨供應鏈不成熟的情況,但現在已經完善,真正的門檻在技術實現環節。不過我們認為TOF還不夠成熟,仍需要一定時間。”陳摯如此表示。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到2020年,3D視覺技術將有望在安卓市場迎來應用爆發。不過這并非是完全替代,而或許將走向融合。
沈瑄指出,“未來3D結構光一定會走向屏下,我認為需要3-5年的時間。”
標準亟待建立
隨著3D視覺技術在手機終端的推進,其應用場景也在逐步打開,比如目前該項技術已被應用到移動支付等領域。但3D視覺在國內的發展實則還面臨一個巨大的考驗,即標準建立。
陳摯就直指,目前市場不乏存在“用安全性交換便捷性”的現象。也即一些廠商為了快速推進人臉支付落地,甚至想用非3D視覺的方式進行驗證。“還是需要國家標準出臺,我們比較支持分級制度,按照安全性進行等級劃分,明確在什么使用場景需要什么安全識別等級。當然人臉和指紋識別都應如此。”
沈瑄也認為,生物識別應用在人臉支付場景中,目前尚未有行業的統一標準,尤其在抗攻擊性算法方面。“比如微信和支付寶都有自己的通用平臺和開放框架,但標準并不統一。”
好在隨著3D視覺技術先行在安防等領域推廣,國家層面正在加速標準化的建立。
丁潤杰在前述論壇介紹道,生物識別相關的國家標準是從2017年開始搭建,彼時相關部委陸續發布《人臉識別應用圖像技術要求》《信息技術虹膜識別設備通用規范》《指紋識別應用采集設備通用技術要求》《指靜脈識別應用算法識別性能評測方法》等文件,進行規范。
“從這些標準來看,我們發現生物識別技術領域的標準在最近幾年得到了最大的完善,國家各部門也在大力支持新技術的推廣。”丁潤杰指出,目前將著重關注生物識別技術在移動設備領域的標準發布。
這正是由于包括手機、電腦等移動終端越來越多運用到生物識別技術,但國家標準在這些領域尚且缺失。“技術發展太快了,現在有標準滯后于行業發展的表現,但標準推進需要時間。”
據他表示,今年初,相關標準草案已開始進入審核階段,關鍵內容在于,詳細介紹了檢驗方法,相信在今年底,最終版本將會發布。“2018年生物識別在大安防和移動終端兩大領域快速推進,這兩大市場標準也越來越完善,我們希望接下來各大廠商能夠跟三所一起推動產業鏈的形成。”
根據丁潤杰的研究,在生物識別領域,虹膜識別實則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安全性能當屬其中最高。因此三所接下來的研究方向將是,人臉識別+虹膜的多模態生物識別融合,以及與大數據的多維融合。
-
大數據
+關注
關注
64文章
8897瀏覽量
137554 -
3D視覺
+關注
關注
4文章
434瀏覽量
27557
原文標題:3D視覺技術應用加速 移動設備國家標準亟待落地
文章出處:【微信號:robot-1hjqr,微信公眾號:1號機器人網】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