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近些年聞名遐邇的除了市場份額穩步上升的手機終端業務,還包括“智慧城市”的快速落地。
對于此前全球范圍內的智慧城市建設,部分人認為“干貨不足、概念偏多”。在他們看來,智慧城市所談藍圖與自身的日常生活還有些距離。
殊不知,在經過幾十年的技術演進后,如今智慧城市已經環繞在人們四周,像空氣一樣形影不離地存在著。
昨天,在德國杜伊斯堡市政府代表團在深圳對華為進行訪問期間。包括雷鋒網在內的幾家媒體采訪到了杜伊斯堡S?ren Link市長以及華為企業BG行業MKT與解決方案總裁喻東,就華為在歐洲第一個包含云、物聯網、網絡等方案的智慧城市項目到底是怎么做的以及解決了什么問題進行了詳細了解。
歐洲模板,華為助力杜伊斯堡智慧城市建設
華為總裁任正非曾提到,世間管理千千萬萬,更為復雜困難的是工業管理,工業有別于傳統產業的發展規律,它技術更替、產業變化較為迅速,用于工業的生產原料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軟件代碼、數字邏輯。
正是由于這一規律,使得遵循摩爾定律的工業市場相比傳統產業競爭更為激烈,一不小心就會被對手甩在身后。
與此同時,不同于美國華爾街們較為青睞的小車庫加幾把椅子的軟件開發互聯網模式,傳統工業模式成本連年上升、價格連年下降、前期投入高、回報周期長。
重資本強壓下,多數工業企業包括以工業為主的城市都被壓得難以喘過氣來。
對此,喻東感受較為深刻,“互聯網發展的第一次革命對象是基于對大眾消費類行業的改變,而未來它能夠對傳統工業產生質的影響。它通過將移動通信等技術不斷融入到工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大幅提高制造效率、改善產品質量、降低產品成本和資源消耗。
他篤信,未來的數字化轉型趨勢一定會從個人轉向企業,尤其是在工業領域有著深厚積淀的企業或者城市。
恰好,杜伊斯堡就是一座這樣的城市。
杜伊斯堡是德國的工業心臟,它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內陸港口,是連通中歐的商業與物流中心,因此也被稱作為歐洲的十字路口。
一直以來,杜伊斯堡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包括鋼鐵、煤炭等傳統工業。S?ren Link市長介紹說,“未來,數字化轉型是杜伊斯堡市的關鍵戰略,而與華為之間的合作也正是由于這個契機而產生的?!?/p>
在項目合作之前,S?ren Link市長對于杜伊斯堡的智慧城市建設提出了三點需求:
杜伊斯堡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訴求是通過各種方式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
通過智慧城市建設,將杜伊斯堡市打造成歐洲政務云先鋒,讓在線政務變得更加簡便、高效;
杜伊斯堡市希望打造以云為基礎的智慧城市平臺,讓城市不同領域能夠互聯互通。同時在平臺上承載IoT、UC、WiFi等服務于公眾和企業的業務,拉動杜伊斯堡市的經濟增長,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
在后期建設過程中,華為分為“兩步走”戰略,為杜伊斯堡市打造全新的智慧城市:
在云計算基礎設施層面,華為為杜伊斯堡提供“萊茵云”基礎平臺,萊茵云推動了電子政務、交通、物聯網、統一通信等領域技術創新及落地,實現以“智慧基礎”搭建為主的“智慧杜伊斯堡1.0”建設。
在物聯網層面,杜伊斯堡市將會使用華為5G、WIFI、WLAN等聯接技術和物聯網平臺,實現城市部件實時感知,構建交通、物流、工業制造等基礎設施的“神經網絡”,進入以“智慧體驗”為基礎的“智慧杜伊斯堡2.0”階段。
據悉,目前杜伊斯堡已經成為華為在歐洲步伐最快、合作最深、規模最大的智慧城市項目,合作項目有包括Rhine Cloud、Cloud Campus、Cloud Telephony、DWDM等。
從華為為杜伊斯堡打造的歐洲智慧城市案例可以管中窺豹大致看出,華為智慧城市的建設便是利用各類技術從多個方面宏觀地去了解城市的綜合情況,然后對整個城市所產生的“實時數據”進行全局“實時分析”,從而自動調配公共資源,修正城市運行中的Bug,提升整個城市的運行效率。
城市是一個數據海洋,它在無時無刻地產生包括視頻、圖片、GPS等各種信號。以往,多元海量數據一直被塵封海底,而華為的出現,則是要用技術之劍,刺破中間介質層,挖掘數據背后的深遠價值,讓諾大的城市能夠做到互聯互通,相互感知。
談之可期,憑何說智慧城市落地大潮來臨
行業需要變革,城市固然也是。
183年前,一艘載有500名裝備槍械、木棍和戰斧的毛利人的英國海船在查塔姆群島登陸。隨之,他們制造了針對島上莫里奧里人的大屠殺,并將幸存者作為奴隸驅使。
要知道,時間倒數千年,莫里奧里人也是強大的波利尼西亞雄鷹,而這一次相比來勢洶洶的毛利人,他們顯然嚴重衰退。
歷來,城市興衰與自我革新之間都存有眾多共性,雖然如今城市已沒有被取代的風險,但作為城市擁有者,無論從哪方面著手,都需要時刻保持革新、升級。
毫不夸張地說,現代城市的“聰明”與否直接關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體驗、外來游客的城市印象、城市投資的多寡好壞,從而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城市的綜合競爭力。
從這來看,城市發展隨著技術革新、升級之重要性顯而易見。與此同時,又會出現兩大命題終極審問:
1、為什么智慧城市提了這么多年,直到如今才能大規模落地?(有實際數據支撐的落地有效性)
2、為什么在智慧城市落地階段,華為能夠保持強大競爭力?
回答這兩個問題之前,首先要弄清楚智慧城市落地的必備四要素:強大計算力、精確的算法、海量多元數據、足夠大且安全的存儲,缺一不可。
一個諾大的城市機器如果想要遵行人們提前設計好的軌道去精確運行,其復雜程度不亞于人體的構造。
類比來說,可以將城市系統與人體結構做相似對應,城市云計算可以類比于人的心臟,城市AI算法可以類比于人的大腦,多元數據可以類比于人的血液。
人類在進行某一項具體行為時,需要時刻通過云計算(心臟)保持供血、數據(血液)維持生命,算法(大腦)進行思考。
也就是說,智慧城市建設想要真正落地,必須要求云計算、AI以及IoT(多元數據)等技術的加碼。
行文至此,可能會有人提出疑問,如果說智慧城市運行的AI大腦的確被需要,AI技術自1956年被提出,已經發展五十多年并取得長足進步。可即便如此,之前也并沒有見到具體的智慧城市著名案例出現。
在這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在于此前城市間億萬節點的多元數據收集、分析比較困難。也就是說很難通過AI大腦對城市所產生的海量“實時數據”進行全局“實時分析”。
以城市為單位,每一秒鐘產生的數據大到驚人,如果每一比特數據都必須傳輸到城市AI大腦后臺去處理:
對帶寬要求太大;
城市很多細分領域對于數據的實時性要求極強,一來一回后,由大腦做出指令傳回執行時,已經無所功用。
兩方面原因也就造成了以往智慧城市建設不智慧的根本原因所在。
而這就要求,城市中的億萬節點必須全面“智慧化”,能夠自我計算、分析、處理,減輕后臺壓力的同時還能有效提升運算效力。
但前端節點的“智慧化”之路困難重重,技術難度不亞于任何細分領域的賦能。它此前一直受礙于“傳輸速度”和“端算力”的制約。
淺黑科技創始人史中告訴雷鋒網,如果把計算力分散到終端,就必然會造成大面積的信息傳遞。全世界頂尖企業都在覬覦物聯網這個巨大的蛋糕。但前提是他們要研發出無線傳輸的標準制式。目前比較流行的有 NB-IoT、LoRa 以及即將在2020年實現商用的5G網絡等等。
再看端算力,對于大多數手機里搭載的芯片來說,放到城市IoT 設備中,功耗都非常之大,另外由于基數眾多,價格也非常之貴。
在這種情況下, 可以通過“邊緣計算”來輔助解決。它就是端只負責收集數據,而在很多端設備的附近,架設一個本地供電的計算節點,把數據統一處理,然后進行調度。
從這,再聯想到近期華為安防的黑馬出世便可以很好理解。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安防在華為內部就被上升至戰略業務。其核心在于做城市級的智能感知,需要安裝大量的智能攝像頭,它們能無時無刻地去感知城市當中每天在發生著什么。
之前由于技術受限,IPC前端算法不夠精準、算力不夠飽和,就算攝像頭鋪滿了整個中華大地,其也是一個個冰冷冷地鐵盒子般的存在,毫無靈魂。
今天,當前端IPC有了智能之后,它就像一條“生命”,能夠聯合后臺AI大腦做實時、穩定的連接與反饋。
作為全局背后的總設計師,華為就可將這些網絡節點綜合起來,做城市級數據的全分析,讓城市變得真正智慧。
而之所以會選擇安防口突破(基于視頻監控的細分產業,包括交通等等)其實這也比較好理解。目前來看,IoT落地場景較少,安防應該算是相對成熟的領域之一。
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安防將是IoT玩家的必爭之地。
如果說由于包括云計算、AI、IoT技術的快速演進使得智慧城市發展談之可期。那么第二個問題又接踵而至,為何這件事唯有包括華為在內的少數玩家能夠做好呢?
上文提到,智慧城市的全面落地需要四種能力,目前來看,基于華為在大數據、物聯網、視頻技術以及統一通信技術的基礎能力,它能夠讓智慧城市建設更為順利以及穩定。
再者,類似人體構造的智慧城市是個非常繁雜的系統,在這個過程中,沒有哪一家公司能夠做好全部的工作。華為有著非常強大的生態能力,針對各個細分行業,選擇最為強大的合作伙伴,基于華為提供的基礎設施可以促進智慧城市更好發展。
最為重要的是,未來絕大多數 IoT 市場都是 ToB 或者ToG的。凡是涉及到 IoT 技術,就必然涉及到組網和多設備聯動。與此同時,這些需要 IoT 能力的 ToB 或者ToG的企業或機構,本身也是云計算的需求者。
而這,也就恰好構成了華為完整的商業閉環。
聚沙成塔,華為智慧城市建設遍地開花
智慧城市將城市空間中的每一個節點都以網絡為介質連接起來,從而做最大了解及最優調度,為人們提供更加高效、完善的服務。
在傳統城市作業模式大行其道數百年之后,一種期待已久的城市智慧解決方案的橫空出世無疑會引爆全球。
除了杜伊斯堡案例,如今作為華為智慧城市解決方案的率先使用者之一,深圳開始利用華為人工智能技術對城市進行實時分析,調配公共資源,修正城市運行中的缺陷。
在深圳,華為正式上線全面云化、全網智能的視頻云方案,實現視頻大共享,讓視頻從“看”到“用”。
而深圳交警采用了華為大數據平臺,包括數據資源池和深度學習系統,形成城市“交通大腦”, 實現全城交通流量感知,自適應控制交通信號燈。
相關數據顯示,在2017年與深圳交警合作之后,作為全國車輛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深圳平均車速提升了15%,深圳逐步退出“堵城”之列,今年一季度全國城市擁堵排名第46,在一線城市中排名最低。
“簡單一句話就是:過去是車看燈,讀秒數通行,現在是燈看車,讀車數放行?!庇鳀|說道。
“在這其中,華為提供了很多先進的技術,例如可同時抓拍4車道車輛、200張人臉的人工智能攝像機;專門用于智能分析,每天可處理上億張圖片的Atlas 人工智能服務器;上百種基于交通場景的人工智能算法等等。”
除此之外,過去幾年中,我們看到,在北上廣深等120多個城市以及全球四十多個國家,華為智慧城市解決方案像花兒一般綻放,在政府、教育、交通、醫療和基礎能源等多行業得到應用。
在不長的時間里,華為已經成為“智慧城市”的消費主力品牌,無論是國內城市還是國外城市。在雷鋒網看來,廣受認可的背后是他們對于城市建設的敏感以及對于技術的理解。
對于包括筆者在內的普通市民來說,如果我們生活的城市能夠更加聰明一點,比如城市紅綠燈隨車流長度定秒、比如政務辦理能夠省去排隊困擾、比如路燈隨天氣變化開關、比如垃圾桶隨盛量多少報收等等。
以上小事的無限累加,對于每天在城市中生活、工作的人們來說,也許能在這座原本呆板、龐大的城市機器中感受到一絲絲慰藉。
-
華為
+關注
關注
216文章
34462瀏覽量
251824 -
智慧城市
+關注
關注
21文章
4266瀏覽量
97349
原文標題:華為智慧城市,可期?
文章出處:【微信號:WW_CGQJS,微信公眾號:傳感器技術】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