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輝煌過往
提及“中關村”,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買手機、買電腦,不管是科技達人,還是小白,都會選擇在中關村相關網站上收集信息。以前的中關村,可不僅僅是線上,更多的是線下的電子賣場。
如今,雖說中關村電子賣場已不復存在。
但當年“南有華強北,北有中關村”的繁榮盛景不能被抹去。
對于在改革開放時期,中國最重要的歷史節點下誕生的“中關村”,特殊的時代背景讓它很難再被復制,美國只有一個硅谷,而中國也只有一個中關村。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這推動中國現代化的“中關村”,從它的誕生到輝煌……
歷史的發展總是驚人的相似:
1914年的硅谷還是一片果園,那個時候的中關村,也還是一片荒涼的墳場。
50年代,斯坦福大學的一個想法成就了今天的硅谷;80年代,因為清華北大等高校的產學研成果轉化,墳場“中官村”發展成了今天的中關村。
1成就中關村的兩條路:白頤路&知春路
硅谷和中關村都是圍繞幾條路開啟了今日的輝煌。
硅谷有101公路和沙丘路,中關村有白頤路和知春路。
中關村的起點則是白頤路,白頤路因東南起白石橋,西北至頤和園而得名。
據資料記載,早年間的“白頤路”只有六七米寬,上世紀70年代經過改造,也只有10米寬。1982年再次改造拓寬,成為雙向四車道。
1997年3月到10月,“白頤路”又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一條寬闊的城市主干道替代了原來的鄉村公路,而道路兩側那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替代了那些高大的白楊樹。
現在,只有從聯想橋附近留存的一塊麥田里,才能瞥見舊時的一些光影。
白頤路兩旁便是是中國最頂端的學府,從馬路東側望去可以看見清華大學標志性的牌匾“清華園”。白頤路西側,是另一座頂尖學府——北大。沿著白頤路往南跨過知春路再走幾百米,就是人大。
如今,白頤路經過幾次擴建后已經更名為中關村大街,并分為三條。
另一條知春路,扮演著中關村“沙丘路”的角色。不同的是,沙丘路上聚集的是VC,知春路聚集的是最早一批的科技企業。
遠的從聯想、新浪、搜狐、當當、聯眾、金山詞霸、神州數碼這些老科技牌企業,近的有小米、暴風影音,美團、UC、今日頭條、36Kr、小豬短租這些新銳獨角獸企業,它們都從知春路起家。其中絕大多數,像聯想、搜狐、騰訊、今日頭條到現在還駐扎在這條路兩旁。
2請關鍵人物:陳春先
1978年,中國物理代表團訪問美國的隊伍中就有陳春先,他是中科院物理所核聚變專家。沿著波士頓128公路、舊金山硅谷轉下來,陳春先看到數千家由教授、大學生、工程師創立的公司,以及由它們構筑的高科技產業集群。
一位美國教授,僅靠一家20人的永磁體小公司,就能為NASA和全球核實驗室供貨。科技與商業的高度協同,竟能爆發出如此驚人的生產力。陳春先深刻認識到——這正是美國經濟科技強大的終極奧秘。
60年代,中美研制第一臺激光器的“時差”僅有半年;20年后,美國已擁有強大的激光工業,中國的科研成果還躺在實驗室里。
聯想起這些差距,陳春先的心隱隱作痛,腦海中浮現出了“中關村”。
當年,北京海淀區聚集著中國最頂尖的30多所高校、130多家科研院所,人才密集度不遜于硅谷。1980年,陳春先在向中科院、北京科協的聽眾講述“訪美報告”時,振聾發聵地表示“只要轉變觀念,我們也能做到”,并豪氣沖天地宣布:要創辦一家“硅谷公司”。
“文革”結束僅3年,陳春先敢說這樣的話,有人覺得他瘋了。
陳春先則比這些人想象的更瘋狂:他定下一個“二不四自”的原則:不要國家撥款、不占國家編制,自由組合、自籌資金、自主經營、自負盈虧。
這在后來成為無數中關村公司效仿的樣板,但在當時,別說中科院,就是全中國都沒這個先例。陳春先開公司的報告打到物理所,卻石沉大海。
不過在“訪美報告”現場就被陳春先圈粉的趙綺秋,她是北京科協咨詢部負責人,一番“曲線救國”,先利用陳春先等離子體學會副理事長的身份,搞個“服務部”。
1980年10月23日,陳春先、紀世瀛等人把物理所一間廢棄倉庫收拾出來,成立了“服務部”。這一天,被公認為中關村的公司誕生日。
但與此同時,陳春先“腐蝕科技隊伍,侵占公共房屋”的“小報告”,也打到了物理所領導那里,證明其腐蝕的證據是:每個掃倉庫的人都多領了5塊飯錢。
人們驚詫服務部賺錢了,也看不慣陳春先給員工多發7—5元的津貼,但是,人們看不到他的馬不停蹄,跑美國、倒芯片、造核聚變電源開關、向待業青年傳授電子技術。
不久,物理所領導開始公開批評陳春先、紀世瀛等人“不務正業,歪門邪道,腐蝕干部”,然后決定對服務部立案調查。
誹謗、查賬、被拘接踵而來。人們意識到,陳春先不但要受處分,還可能蹲大獄。服務部的上百人一哄而散,只有紀世瀛幾個鐵桿跟著死扛。
后來,依然是那個被圈粉的趙綺秋幫了他,陳春先的遭遇登在了1983年1月6日《國內動態清樣》上。
這份直呈中央領導的機密內參,逆轉了陳春先的命運。第二天,陳春先的審查即被制止,服務部的做法贏得了中央的贊賞和鼓勵。
1983年4月,陳春先干脆膽子再大一點,創立“華夏新技術開發研究所”及下轄的“華夏電器公司”,徹底沖破了體制阻礙,成為中國第一家“技工貿”企業。
但歷史賦予陳春先的使命,似乎到此就戛然而止。
此后,陳春先創辦了20多家公司,歷經項目失敗、貿易糾紛、非法拘役等無數磨難。不但未積累起財富,還因為下海失去了體制內的福利待遇,晚景頗為凄涼。
2004年8月10日,70歲的陳春先溘然長逝。他捐出眼角膜,留下了把“光明留給后人”的遺愿。
這位大智大勇的“中關村第一人”并不富有,卻率先打破了時代堅冰。當中國人的頭腦還被禁錮在幽暗中時,他以自己的目光和勇氣,照亮了中關村的未來之路。
3另一個標志性人物:王洪德
與陳春先差不多同時“揭竿而起”的,還有一位標志人物:王洪德。
也正是有了他們的“反叛”,才有中關村“兩通兩海”的時代。
當年,王洪德“五走創京海”,轟動北京城。
這也是憋出來的釋放和爆發。
1979年,為了解決知青就業,王洪德在中科院計算所知青社拉起一支人馬,專做計算機房工程安裝,一年大賺60萬,轟動中科院,也引來了工商局和紀委的審查。
他聲淚俱下地“交代”:“我們這些新產品,都是填補國家空白的,不然就要從國外進口。既創造了效益,又解決了就業,我何罪之有?”但紀委堅持追究到底。
1983年8月,46歲的王洪德忍無可忍,于是怒創“京海”,而他的創業則比陳春先要順利并且成功很多。
他從知青社借款1萬,剛在銀行開了戶,就拿下北大一個計算機改造項目。中科院計算所、中國計算機公司等中字頭大牌都來競標,但北大的人卻只信他王洪德這個人。
這個項目讓京海大賺9萬塊,從此一發不可收。憑借工程質量過硬,國家遠洋、國家計委、北京軍區等大工程訂單紛至沓來。1987年,京海總產值突破1.3億,坐上了中國機房行業的頭把交椅。
陳春先、王洪德的創業壯舉,刺痛了中科院和海淀區,“科技人員能辦企業,官方為什么不能搞?”眼見著科研經費被削減,中科院計劃局與海淀區決定合作,從“新菜田改建基金”中刨出10萬,創辦官民合辦的“科海”。
但因為企業和化學所“彼此嫌棄,怎么都談不攏”的心態,讓科海很快就沒了。雖然,它推出了中國最早的電腦漢字裝置、空氣加濕器、財務管理系統等,奪得了不少中國第一,也賺了些錢。
但京海、科海的先后嘗試,卻讓更多科研人員的心眼活泛起來。他們想下海,但卻沒資金,把他們的蠢蠢欲動看在眼里、也想搞一番產業的海淀區四季青鄉,決定出資合作。
1984年5月16日,四通在四季青鄉會議室宣告成立,鄉里出資2萬,請著名經濟學家于光遠當名譽董事長。“四”取自四季青,“通”有“四通八達”之意;英文“Stone”意為石頭,有人解釋為:干好了成鉆石,干不好就甘當鋪路石。
四通的第一單生意,來自中科院計算中心一批打不了中文、又賣不掉的日本打印機。他們花400塊請了個程序員,寫了套打印中文軟件,結果迅速脫銷,公司大賺20萬。
1993年7月,四通電子成為北京赴港上市的民營企業第一股。
一度與四通同臺共舞的,是信通。這是中關村第一家股份制企業,由中科院計算所、科儀廠、海淀區各投100萬,于1984年11月開業。
信通的第一桶金,來自于中科院計算所的抗干擾穩壓電源。靠著把這項榮獲科學大獎的技術產業化,當年就賺了12萬。
信通并非一家富有遠見的企業。
而在90年代初,因為一樁7000萬的走私大案,在中關村第一個轟然倒下。
4中關村的“拐點之年”
八十年代初,中國大地上最熱的詞便是“下海” 。
1984 年,北京中關村里充滿著躁動,一批批科技人員 “下海”。當時的中關村已經有 40 家科技企業,并在北京城里擁有了“電子一條街”的名聲。
(1984年,聯想創業時的小平房)
同樣是1984年,柳傳志帶領 10 名已屆中年的科技工作者們,懷揣著 20 萬人人民幣啟動資金和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產品的堅定信念,在北京中關村科學院南路 2 號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20 平方米的傳達室里創辦了聯想集團的前身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新技術發展公司。
幾經困頓,被騙14萬,路邊擺攤等,眼看就要沒了,無意間被中科院“救了一命”,賺取了聯想的第一桶金,也是中關村龍騰虎躍的傳奇之始。
5“中關村”正式誕生
1988年5月,國務院批準成立北京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中關村”正式誕生。
壓抑了十余年的創業熱潮就此噴涌。
1988年,王莘毅然辭別聯想,靠在中關村倒賣軟件攢下第一桶金。1993年,他聯手中國最頂尖反病毒專家劉旭,創立了一家盡人皆知的公司——瑞星。
1986年,當倪光南的聯想漢卡賣瘋時,“中國第一程序員”求伯君也來到了中關村。他先進四通,后入金山,歷經三次肝病爆發,卻在病床上憑一己之力做出WPS,橫掃整個文字軟件市場。之所以這么玩命,只因他認準一條死理:“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愿意把作為信息產業靈魂的軟件產業,完全建立在他人的智慧上。”
1995年,瀛海威將“中國人離信息高速公路還有多遠,向北1500米”的廣告牌豎起,宣告互聯網降臨中關村。
這一年,搞出“中國黃頁”的馬云,朝圣般來到瀛海威,拜會偶像張樹新,卻只受到會面半小時的接待。出來后,馬云凝望著瀛海威的廣告牌說:“如果互聯網有人死,張樹新一定比我死得更早。”
隨后,他找到體委的人說,奧運會馬上要開了,我們中國的網頁不能是空的;但勉為其難接待他的人,不知道他在說什么,只是特別強調:不預約就上門,這不符合規矩。
而人們對網絡的實際體驗,更多來自煤礦工人王躍勝的飛宇網吧。大學生在網絡和游戲面前徹底淪陷,巔峰時期,1800臺電腦日夜收割,成就了中關村“飛宇網吧一條街”的盛名。
幾條街外,劉強東把剛租下的柜臺打掃干凈,賣光盤刻錄機的“京東新媒體”悄悄開了張。
劉強東的光盤還沒賣幾張,1999年,李彥宏跑去了舊金山走街串巷地拉風投。期盼100萬美元創業的他,卻被人強塞了120萬美元。是年圣誕,北大資源賓館掛出個牌子,上書兩個大字:百度。
也是這一年,蘇啟強把連邦軟件的加盟商王峻濤(網名老榕)請到中關村,搭建起著名的電子商務網站“8848”,但后來,8848分崩離析,馬云真的把萬噸巨輪推上了珠穆朗瑪。
多少人曾大膽設想,倘若8848成功,今天的阿里又將何去何從?也曾不斷追問:為什么8848沒成,馬云卻成了。
但這就是中關村,這就是高科技。
6中關村電子市場,開始聲名鵲起
90年代,火熱的生意把中關村堵得車水馬龍。
1997年,北京市政府下狠心砍倒大片樹木,剛剛拓寬了路面,村里就開出科苑、中海、硅谷、海龍、太平洋等一批電子商廈。Pentium處理器+Windows操作系統成了電腦標配,電子市場也進入了奔騰年代。
進城農民、下崗職工、貧困大學生、落魄技術員……人們涌進中關村,把破落的小柜臺變成崛起的英雄地,夢想著成為“馮五塊”。
那是個炸裂般成長的年代。
1999年5月,中關村的海龍大廈剛開盤,商鋪就遭人哄搶,轉眼迎來日均三四萬的客流。水泄不通的人潮中,任何品牌、任何配件都應有盡有,不論是攢機賺辛苦錢,還是轉手倒商鋪,月入數萬數十萬的大有人在。
洶涌的人流、高漲的租金、火爆的市場,為中關村電子市場贏得了“中國硅谷”的盛名,卻也漸漸墮落成了騙子大本營。
網友自發總結的《中關村防騙手冊》,還是不能起到太好的作用,真水貨、假內存、翻新機防不勝防。
自作孽不可活!2011年,太平洋正式關門,敲響了電子賣場的喪鐘!它們的掘墓人,正是從那里走出的劉強東!
1998年,24歲的劉強東來到了中關村,以貨真價實贏口碑,靠賣光盤刻錄機起的家。2003年非典來襲,他不得已轉型線上,創立京東商城,卻招招擊中了電子賣場的要害:你價格欺詐,我價格透明;你假貨橫行,我正品保障;你暴打客戶,我包退包換……
劉強東最終把京東搬離了中關村,并留下一句振聾發聵的話:“不是京東革了你們的命,而是你們自己!捫心而問,你們做了多少偷梁換柱勾當?賣了多少水貨假貨?暴打了多少客戶?這是因果報應!”
“賣場”中關村逐漸遠去,沒人再愿意去電子市場采購電腦。電子商務早已取代紛繁亂雜的大賣場。1999年為起點,15年時間,中關村書寫了一部縮微史,里邊寫滿了激情,也寫滿了騙術。
雖然如此,“中關村”的發展過程和思路還是值得每一個政策的制定者和創業者去思考和學習的。
-
穩壓電源
+關注
關注
61文章
1363瀏覽量
100015 -
中關村
+關注
關注
1文章
83瀏覽量
14749
原文標題:中關村“上下五千年”——上篇·輝煌過往
文章出處:【微信號:eda365wx,微信公眾號:EDA365電子論壇】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