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對話
浙江是制造業大省,隨著“機器換人”工程的不斷深入,以及人工智能技術的飛快突破,浙江省智能制造業正呈現快速發展的勢頭。在全國率先探索智能制造彎道超車路徑的同時,一些企業也遇到了典型的共性問題,阻礙著浙商們推進智能制造的步伐。第五屆中國機器人峰會日益凸顯實效化,搭建政產學研用的交流平臺,專門舉辦了以“聚焦AI 共享發展”為主題的院士(專家)與企業家對話活動。
現場,今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舜宇集團有限公司、浙江厚達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嘉興博雅君機器人有限公司、寧波神通模塑有限公司等13家企業重點圍繞人工智能技術、大數據等如何推動智能制造良性發展等方面提出困惑,來自各領域的院士(專家)現場把脈,解疑釋惑,同時,他們還透露了很多新的產業發展方向。本文摘錄了院士(專家)的精彩回答,以饗讀者。
院士(專家)與企業家對話
楊華勇深度解讀“智能制造”
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楊華勇:“中國制造2025”有六大工程,現在都說智能制造熱、強基工程冷、創新工程難,那么怎么理解智能制造?楊華勇認為智能制造有三個部分,一是產品的智能化、二是生產過程的智能化、三是產品運營過程的智能化。產品的智能化是與研發聯系,以提高產品性能、差異化來實現產品的高端化。但現在社會各界,包括一些企業和政府一理解智能制造就解讀為生產過程的智能化。生產過程的智能化的投入是很大的,產品端一旦壓價,就會造成高投入低回報的現象,投入產出很難找到平衡點。產品全過程的智能化就是使用的智能化,這就跟管理、跟數據息息相關。現在最熱的企業上云,就是云端的問題。有些人說公有云不安全,最好做個私有云,就會造成企業不斷擴充硬件設備,就像發電自己建電站一樣。
楊華勇說,近年來跟阿里云接觸,發現工業類產品,尤其是離散型制造業的產品與消費類產品的需求不一致,造成阿里云他們不大能理解工業產品,其實每個企業每個行業的需求都不一樣,行業里的老大、老二、老三的需求也不一樣。所以,面對企業上云的問題,應該由搞研發的人跟搞工業的一起結合起來做,目前,他也在做一些相關嘗試。
張建偉:未來幾年生產效率將普遍提升30%—40%
德國漢堡科學院院士、漢堡大學教授張建偉:隨著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的深度融合,預計今后幾年,制造業工廠生產效率將普遍提升30%—40%,其中,人工智能的貢獻率約占70%。為助力我國智能制造工程,目前,他正在協調一個中德之間人工智能的最大研究項目,以人工智能的可預測性、自適應性、動態建模和可靠性等關鍵技術為研究方向,設立離岸創新中心,探索科技國際合作新模式。他還邀請現場企業共同加入合作,加快企業與先進技術的對接。同時,還正在與一家杭州企業合作,通過多傳感器融合激光和視覺融合,嘗試單點技術的研究。他預測,通過基金的方法把世界先進的智能制造技術與國內需求對接,進行融合,將是一種很好的趨勢。
對于怎么評估自動化程度問題,張建偉說評估過程不是一個軟件的過程,而是一個交叉學科,需要自動化專家、機器人專家、過程的專家等共同協作,找到一個最好的平衡,目前正在嘗試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形成一種通用方法,評估全自動化、半自動化、或者是人工這幾種形式。
張建偉還透露,他正在編寫一本關于供應鏈的著作,介紹如何以人工智能技術打通制造業內部外部大數據。
劉進長:服務機器人市場巨大
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研究員劉進長:今年,國家重新組建科技部,統籌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和科技體制改革,智能制造是大的方向。
智能制造企業要以更高的站位,以跨越式思維,放眼未來10年的市場,根據用戶需求,研發產品一定要能解決社會痛點,同時要克服困難培育新興市場,確保占領前端市場。未來的服務機器人市場一定是巨大的,老百姓對機器人非常渴求,未來,后勤補給、助老助殘的穿戴式機器人一定是重要方向。
孫立寧:產學研合作是重要出路
蘇州大學機電學院院長、教授孫立寧:智能制造是一個理念,是個長期的過程,不能為了做智能制造而智能制造。科學推進智能制造,產學研合作是重要出路。
他說,企業在做頂層設計上,要密切參與方案制定,結合自身實際、行業特點和技術水平,不要為了買設備而買設備,在合作過程培養人才的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這點非常重要。另一方面,教授在制訂方案時一定要接地氣、要現實,能夠以幫助企業在兩三年內得到快速發展為出發點。他舉了個例子,在做一項馬桶智能化改造項目中,他沒有把人工全部用機器代替,因為技術難度特別大,而且成本高,他在方案設計時留下兩個人工崗位,最終實現了最佳匹配。還有一個例子,是在噴涂工作站上,留下一個熟練的操作工,其他工位全部由機器人取代的方式,成功完成智能化改造,這家企業在第一批工信部智能制造示范工程就拿到了1.2億元。
傅盛:從用戶的關注反向打通產業供應鏈
獵豹移動董事長兼CEO傅盛:今年3月份剛宣布了幾款機器人產品,從互聯網領域進入制造和機器人行業。
他說人工智能技術與機器人融合是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要高度重視人工智能,應該開展跨行業的合作。在服務機器人方面,用戶體驗極度重要,是核心。可以從用戶的關注反向打通產業供應鏈,我們在產業上最大的優勢就是國內龐大的市場空間,我們要用好這個優勢和經營互聯網產品的經驗,實現用戶端和生產端的更短路徑的接觸。
丁昊:大數據不一定適合智能制造
ABB德國研究院首席研究員丁昊:大數據不一定適合智能制造,國內的智能制造完全可以基于小數據做分析。因為智能制造企業都懂工藝,可以重復利用,做成“專家系統”。就跟懂機器人模型可以控制機器人一樣,也可以基于模型把盒子變成一個灰盒子,甚至變成一個白盒子,來操作下面的事情。其實就是把大腦中人的東西變成機器能動的東西,這個程序其實不一定非得要基于大數據。
工業4.0的轉型歸宗就是數字化的轉型。其實很多公司在重新建廠時,都要求直接建設一個工業4.0的廠,這概念是可以的,但其實目前很多企業是在做工業3.0,兩個不同的概念不能把它混在一塊來說。他強調智能制造要做細分,在一個工廠生產過程中有很多不同維度,要細分很多不同場景,要讓專業人去做專業的事情。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2文章
47442瀏覽量
238994 -
智能制造
+關注
關注
48文章
5579瀏覽量
76401 -
工業4.0
+關注
關注
48文章
2015瀏覽量
118690
原文標題:【直擊】院士(專家)與智能制造企業對話 解疑釋惑 啟示未來
文章出處:【微信號:robotmagazine,微信公眾號:機器人技術與應用】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