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雜油氣管道內檢測是世界性難題。難就難在各個管道工況千差萬別,口徑、溫度、壓力、輸送介質等方面的諸多不同,造就管道特點的多樣化。我國數十萬公里長的油氣管道中,因建成時間久遠、地理環境限制等原因,有近1/3的管道無法實施內檢測,安全隱患很大。此前復雜油氣管道內檢測技術、設備被國外壟斷,是典型的“卡脖子”問題。
瞄準國內復雜油氣管道內檢測不敢檢、不能檢問題,國機集團沈陽儀表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簡稱沈陽儀表院)成功解決了復雜油氣管道內檢測的世界性難題,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關鍵技術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實現了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和國產化替代。
據介紹,沈陽儀表院開展的“面向復雜管道的自適應多傳感智能內檢測儀器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憑借突破性技術創新和顯著應用成效,榮獲2023年度遼寧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這款762毫米口徑管道內檢測器,達到當前國際最高水平的40%最大變形量,可在4種口徑管道內檢測中大展身手。管道內檢測的核心要義是事前預防、提前維護,將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
作為傳感器核心研發的“國家隊”和傳感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的依托建設單位,沈陽儀表院責無旁貸迎戰復雜油氣管道內檢測不敢檢、不能檢難題,從2018年研制出第一款原理樣機至今,沈陽儀表院管道內檢測創新團隊在機械結構柔性化設計、磁電復合異構場傳感器研制、多傳感數據融合與模式識別等方面進行系統性創新,使內檢測器具備了高精度、高智能、高環境適應性的特質,可以適應復雜管道的多樣化工況。截至目前,這款內檢測器已在國家石油天然氣管網集團有限公司項目中運行、檢測里程達到5萬公里,守護著國家能源運輸安全。
沈陽儀表院的內檢測器集成了磁、電渦流、角位移、陀螺儀、溫度、壓力、震動、過載保護等15種傳感器,這些傳感器360度貼合在管道內壁上運行,進行全方位智能檢測。
高環境適應性是這款內檢測器的最大特點之一。油氣復雜管道內檢測對儀器有著較大的變形要求,否則在遇到凹陷等狀況下會出現卡堵等風險。國機傳感研制的內檢測器在機械結構方面達到了40%最大變形量,即便遇到一些較大的凹陷、凸起也會順利檢測、完成作業。產品實現了譜系化發展,可以對從直徑159毫米到1422毫米的36種口徑管道進行檢測,這是企業的獨門絕技。2025年一季度已簽訂了3000余萬元訂單,全年有望完成1億元以上的產值。
內檢測器在高精度、高智能、高環境適應性等主要指標上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不但可以完成油氣復雜管道的內檢測,還可以憑借先進技術,拓展更多應用領域。內檢測器擁有的低壓運行能力,可以實現對城市燃氣管道的內檢測。應用場景的增加,將助力企業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眼下,我國復雜管道內檢測智能化無損檢測技術研究走出了一條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自主創新之路,但技術紅利期并不會很長,必須在技術迭代和產業化上全力以赴。
國機傳感擁有一支平均年齡33歲、70%具有碩士及以上學歷、有戰斗力的科研團隊。下一步將聚焦PE、PVC管道進行技術攻關,開發出更多種可用于非金屬管道內檢測的傳感器,實現非金屬管道智能無損檢測技術新突破,在推動行業技術進步和高質量發展上再建新功。
審核編輯 黃宇
-
傳感器
+關注
關注
2560文章
52172瀏覽量
761498 -
無損檢測
+關注
關注
0文章
216瀏覽量
1877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世強硬創與米德方格合作,能否助力國產芯片突破“卡脖子”難題?
全球首臺雙模式鍵合設備問世,中國半導體封裝再破"卡脖子"難題
國產電容式MEMS壓力傳感器得到實現

午芯芯科技國產電容式MEMS壓力傳感器芯片突破卡脖子技術
突破高端傳感器技術,筑牢科技強國“基石”

最高資助1億元!深圳發力智能傳感器“卡脖子”技術攻關(最新政策)

芯鎂信成功通過AEC-Q100車規級認證,開創國內氫氣傳感器新標桿

柯力傳感戰略投資沈陽東大傳感
中國傳感器落后10年以上,高端產品96%靠進口,卡脖子現象突出!專家銳評產業現狀(最新觀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