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能源轉型的大背景下,新能源大規模接入電網,電力系統的復雜性與日俱增,傳統的電力運行模式逐漸難以滿足需求,源網荷儲協調控制系統應運而生。它被視為解決能源難題、推動能源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技術,可促進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系統運行的靈活性,為實現 “雙碳” 目標提供了有力支撐。那么,這個神秘的源網荷儲協調控制系統究竟是什么呢?源網荷儲協調控制系統,是一種將電源、電網、負荷和儲能進行統籌協調的綜合能源管理系統 ,通過先進的信息通信技術、智能控制技術和優化算法,實現這四個環節之間的高效互動和協同運行。這里的 “源”,即電源,包括傳統的火電、水電、核電,以及當下大力發展的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網” 是電網,承擔著電力傳輸和分配的重任,是連接電源與負荷的橋梁;“荷” 指的是電力負荷,涵蓋工業、商業、居民等各類用電需求;“儲” 則是儲能,比如常見的電化學儲能(鋰電池等)、抽水蓄能,還有壓縮空氣儲能、飛輪儲能等新型儲能方式 。該系統的工作原理基于對源網荷儲各環節實時信息的采集與分析。通過部署大量傳感器和智能監測設備,獲取電源的發電功率、電網的運行狀態、負荷的實時需求以及儲能的充放電狀態等數據 。再利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技術,對這些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和預測,提前知曉各環節的變化趨勢。比如預測未來一段時間內的風電、光伏出力情況,以及負荷的增減變化。基于這些分析和預測結果,系統會制定出最優的協調控制策略。當新能源大發但負荷較低時,系統會控制儲能裝置進行充電,將多余的電能儲存起來;而在負荷高峰且新能源發電不足時,儲能則釋放電能,補充電力供應,維持電力供需平衡 。同時,系統還能根據電網的實時運行狀況,靈活調整電源的發電功率和負荷的用電模式,保障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 。
源網荷儲協調控制系統的重要性
在傳統電力系統中,基本遵循 “源隨荷動” 的運行模式,即發電端根據負荷的變化來調整發電功率,以維持電力供需的平衡 。這種模式在過去電力系統結構相對簡單、新能源占比較低的情況下,能夠較好地保障電力供應 。然而,隨著風電、光伏等新能源大規模接入電網,傳統 “源隨荷動” 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顯 。新能源發電具有顯著的波動性、間歇性和隨機性特點。以風電為例,風力的大小和方向隨時變化,導致風機的發電功率不穩定;光伏發電則依賴于光照條件,白天光照充足時發電量大,夜晚或陰天則發電量驟減甚至為零 。這使得電源側的出力難以像傳統火電一樣穩定可控,給電力系統的平衡調節帶來了巨大挑戰 。當新能源大發時,如果負荷需求較低,多余的電能無法及時消納,就會出現棄風、棄光現象,造成能源的浪費 。而在新能源發電不足,如無風、無光時段,又可能面臨電力供應短缺的問題 。傳統電力系統主要依靠火電機組的調節來應對負荷變化,但火電機組的調節速度相對較慢,且頻繁調節會增加成本和設備損耗 。同時,單純依靠增加火電裝機來保障電力供應,不僅會加劇環境污染,還不符合 “雙碳” 目標下能源轉型的要求 。源網荷儲協調控制系統的出現,為解決上述難題提供了有效途徑 ,成為新型電力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關鍵部分 。它打破了傳統模式下源、網、荷之間相對獨立的運行狀態,將儲能納入系統統籌考慮,實現了各環節的深度融合與協同互動 。通過精準的負荷預測和發電功率預測,系統能夠提前預知電力供需的變化趨勢,從而制定出更加科學合理的調度策略 。當新能源發電過剩時,儲能裝置迅速啟動充電,將多余電能儲存起來;而在新能源發電不足或負荷高峰時,儲能釋放電能,補充電力缺口,有效緩解了新能源發電的波動性和間歇性對電網的沖擊 ,提高了新能源的消納能力 。源網荷儲協調控制系統還能通過引導負荷側的需求響應,進一步優化電力供需平衡 。通過實施峰谷電價、激勵用戶參與需求響應等措施,鼓勵用戶在用電低谷期多用電,高峰時段少用電,實現負荷的削峰填谷 。這樣不僅減少了電網的峰谷差,降低了電網建設和運行成本,還提高了電力系統的運行效率和穩定性 。該系統對于保障電網安全穩定運行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面對電網故障、極端天氣等突發情況時,系統能夠快速協調源網荷儲各環節的資源,通過靈活調整發電功率、負荷用電和儲能充放電,保障電力的持續供應,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對電網和用戶的影響 。
源網荷儲協調控制系統的工作機制
特性分析
源網荷儲協調控制系統的高效運行,離不開對源、網、荷、儲各環節特性的精準把握。在電源側,不同類型電源的特性差異顯著 。火電具有較強的可控性,能夠根據電網需求較為穩定地調整發電功率,承擔著電力供應的基礎保障作用 。但火電的啟停過程較為復雜,且在調節過程中會產生一定的能源損耗和污染物排放 。水電則受水資源分布和季節變化影響較大,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和地域性 。在豐水期,水電出力較大;而枯水期,發電量則會大幅下降 。風電和光伏等新能源,雖清潔環保,但發電的波動性、間歇性和隨機性問題突出 。風力發電依賴風速,當風速不穩定時,風機發電功率波動劇烈;光伏發電則與光照強度密切相關,晝夜交替、云層遮擋等都會導致功率的大幅變化 。電網環節中,不同電壓等級的電網在電力傳輸和分配中發揮著不同作用 。特高壓電網適合長距離、大容量輸電,能夠將能源基地的電力高效輸送到負荷中心 ,但建設成本高、技術難度大 。中低壓配電網則負責將電力分配到各個用戶端,其運行狀態受負荷分布、線路損耗等因素影響 ,需要具備良好的靈活性和可靠性 。負荷側涵蓋了工業、商業和居民等各類用電負荷 。工業負荷通常具有較大的用電規模和相對穩定的用電模式,但不同行業的生產工藝和生產時間不同,用電特性也存在較大差異 。一些高耗能行業,如鋼鐵、化工等,用電需求大且連續;而電子制造等行業,用電需求則相對較小且波動較大 。商業負荷主要集中在白天營業時段,具有明顯的峰谷特性 ,受節假日、促銷活動等因素影響較大 。居民負荷則與居民的生活習慣密切相關,早晚用電高峰時段較為集中 ,夏季和冬季由于空調、取暖設備的使用,用電負荷會大幅增加 。儲能方面,不同儲能技術的特性各有優劣 。抽水蓄能技術成熟、儲能容量大、壽命長 ,但其建設受地理條件限制,需要有合適的地形來建設上下水庫 。電化學儲能(如鋰電池)具有響應速度快、能量密度高、安裝靈活等優點 ,能夠快速實現充放電,適應電力系統的快速調節需求 ,但成本相對較高,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和使用壽命限制 。壓縮空氣儲能、飛輪儲能等新型儲能技術也在不斷發展,各自具有獨特的優勢和應用場景 。通過對源、網、荷、儲各環節特性的深入分析,能夠全面了解電力系統的運行狀態和各環節的能力,為后續制定科學合理的控制策略提供重要依據 。這就如同醫生了解病人的身體狀況一樣,只有準確掌握病情,才能對癥下藥,制定出有效的治療方案 。在源網荷儲協調控制系統中,對各環節特性的分析是實現系統優化運行的基礎 。
功率預測
在源網荷儲協調控制系統中,對發電功率和負荷功率的準確預測是實現系統高效穩定運行的關鍵環節 。借助先進的風光預測系統,結合高精度天氣預報等服務,能夠對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的發電功率進行較為精準的預測 。這些預測系統通過采集現場的風速、光照強度、溫度等環境數據,以及風機、光伏組件的運行狀態數據,并對其歷史統計數據進行深度分析,運用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等算法,建立起發電功率預測模型 。以風電預測為例,預測系統會實時監測風速的變化,根據風速與風機發電功率之間的關系模型,結合歷史數據中不同風速條件下的發電情況,預測未來一段時間內的風電出力 。當預測到風速將在未來幾小時內逐漸增大時,系統會提前預判風電發電功率將隨之上升,并將這一信息傳遞給系統的調度決策模塊 。同樣,對于光伏發電功率預測,系統會根據光照強度、太陽高度角等因素,以及光伏組件的性能參數,預測光伏發電的功率變化 。通過對云層移動、天氣變化等信息的實時跟蹤,能夠更準確地預測光照強度的變化趨勢,從而提高光伏發電功率預測的精度 。負荷功率預測則是通過對歷史負荷數據、氣象因素、節假日、特殊事件等信息的綜合分析,挖掘負荷變化規律,建立負荷預測模型 。例如,分析歷史數據發現,在夏季高溫天氣下,由于空調使用量增加,居民和商業負荷會明顯上升 ;而在節假日,工業負荷會下降,商業和居民負荷則會因出行、購物等活動而發生變化 。負荷預測模型會將這些因素納入考慮范圍,運用時間序列分析、回歸分析、神經網絡等方法,對未來的負荷功率進行預測 。在預測某一天的負荷時,模型會參考當天的天氣預報、是否為節假日等信息,結合歷史上相似日期的負荷數據,預測出當天不同時段的負荷功率 。功率預測在源網荷儲協調控制系統中具有重要意義 。準確的發電功率預測,能夠讓系統提前知曉新能源的發電情況,合理安排其他電源的發電計劃,避免出現電力過剩或短缺的情況 。當預測到風電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大發時,系統可以提前降低火電的發電功率,減少能源浪費和污染物排放 ;而在新能源發電不足時,提前增加火電或其他電源的出力,保障電力供應的穩定 。負荷功率預測則有助于系統進行負荷管理和需求響應 。通過提前預測負荷的變化,系統可以制定合理的負荷調控策略,引導用戶調整用電行為,實現負荷的削峰填谷 。在負荷高峰來臨前,系統可以通過發布電價信號、激勵措施等方式,鼓勵用戶減少用電,或調整用電時間,降低高峰時段的負荷壓力 ;而在負荷低谷期,引導用戶增加用電,提高電力系統的負荷率,降低運行成本 。
協調優化策略
儲能在源網荷儲協調控制系統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是實現系統協調優化的關鍵環節 。儲能系統猶如一個 “電力銀行”,具有靈活的充放電特性,能夠在電力供應過剩時儲存電能,在電力短缺時釋放電能,起到 “查漏補缺、削峰填谷” 的作用 。在新能源大發但負荷較低的時段,如白天光照充足時光伏電站發電量大幅增加,而此時工業負荷可能較低,居民用電也處于相對低谷期 。儲能系統會迅速啟動充電過程,將多余的電能儲存起來 。這不僅避免了新能源的棄電現象,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還減輕了電網的傳輸壓力 。而當新能源發電不足或負荷高峰來臨時,如夜間光伏停止發電,且居民用電和商業用電進入高峰時段,儲能系統則釋放儲存的電能,補充電力供應,維持電力供需平衡 ,有效緩解了新能源發電的波動性和間歇性對電網的沖擊 。為了實現源網荷儲系統的高效運行,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協調優化策略 。這些策略通常基于對源、網、荷、儲各環節的特性分析和功率預測結果,綜合考慮新能源消納、運行經濟性、安全穩定等多方面的約束條件 ,建立協調優化調度模型 。在模型中,以新能源消納最大化、參與電網輔助服務或現貨市場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保障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為目標 ,對電源的發電功率、電網的輸電計劃、負荷的用電模式以及儲能的充放電策略進行優化配置 。當預測到未來一段時間內風電和光伏的發電功率將大幅增加,且負荷相對穩定時,協調優化策略會優先安排新能源發電,并控制儲能系統進行充電,將多余的電能儲存起來 。同時,根據電網的輸電能力和安全約束條件,合理調整輸電線路的功率分配,確保電力能夠安全、高效地傳輸到負荷中心 。在負荷高峰時段,除了增加火電等常規電源的發電功率外,還會控制儲能系統釋放電能,與常規電源協同供電,滿足負荷需求 。并且,通過實時監測電網的運行狀態,對各環節的運行參數進行動態調整,確保電力系統始終處于安全穩定的運行狀態 。協調優化策略還會考慮不同電源之間的互補特性 。例如,火電的穩定可控與風電、光伏的波動特性形成互補,在制定發電計劃時,充分發揮火電的調節能力,彌補新能源發電的不足 。在風電、光伏大發時,適當降低火電出力;而在新能源發電不足時,及時增加火電發電功率 。通過這種互補協調,提高了電力系統的整體穩定性和可靠性 。
應用場景
源網荷儲協調控制系統憑借其卓越的特性,在多個領域展現出巨大的應用潛力和顯著的價值,正逐漸成為推動能源轉型和高效利用的關鍵力量 。在工業園區中,該系統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工業園區通常匯聚了大量的工業企業,用電需求巨大且具有多樣性 。一些高耗能企業,如鋼鐵、化工等,生產過程中對電力的穩定性和可靠性要求極高 。源網荷儲協調控制系統能夠實時監測企業的用電負荷變化,結合園區內的分布式電源(如光伏電站、小型風力發電裝置等)和儲能設施,實現電力的精準供應和優化調配 。當企業用電高峰時,系統優先調度分布式電源發電,不足部分由儲能系統補充,減少對大電網的依賴,降低用電成本 。還能根據電網的實時電價和企業的生產計劃,引導企業調整用電時段,實現削峰填谷,進一步降低用電成本 。
源網荷儲協調控制系統與其他領域的融合也將不斷深化 。在交通領域,與電動汽車的充放電管理相結合,實現電動汽車與電網的雙向互動 。電動汽車在用電低谷期充電,既利用了低價電,又為電網存儲了電能;在用電高峰期,電動汽車可向電網放電,緩解電力供應壓力,實現能源的高效利用 。在建筑領域,與智能建筑系統融合,根據建筑的用電需求和能源供應情況,智能調控建筑內的各類用電設備,實現建筑能源的自給自足和優化管理 。
源網荷儲協調控制系統在能源轉型中也將發揮更大作用 。隨著 “雙碳” 目標的推進,新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占比將不斷提高 ,源網荷儲協調控制系統將成為新能源大規模接入和高效利用的關鍵支撐 。通過持續優化系統性能,提高新能源消納能力,降低能源損耗,推動能源系統向清潔、低碳、高效的方向加速轉型 。
審核編輯 黃宇
-
控制系統
+關注
關注
41文章
6717瀏覽量
111382 -
電力系統
+關注
關注
18文章
3698瀏覽量
5566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電價飆升倒計時:工業企業不搞源網荷儲=坐等淘汰?
智能能源管理平臺 助力山東河南源網荷儲一體化

源網荷儲攜手虛擬電廠:開啟能源管理智能新時代
智能調控,優化能源:微電網協調控制器在分布式發電與儲能系統的應用

安科瑞 ACCU - 100 協調控制器,為儲能光伏并網系統打造 “智慧大腦”

安科瑞ACCU-100協調控制器在儲能光伏發電并網系統中的運用

ACCU儲能協調控制器,企業微網的效能引擎

企業儲能能量自動化調配系統——能量協調控制器

智慧能源:源網荷儲聯動是新型電力系統必然選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