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人們對經濟發展和醫療健康的日益需求推動了微流控芯片技術,高通量技術,CTC循環腫瘤細胞,納米醫學,3D打印技術,單分子免疫陣列技術(SiMoA),CAR-T技術,基因療法,AI技術等不斷創新和更迭,各種最新技術成果與應用案例層出不窮。
其中微流控技術自20世紀50年代首次提出以來,經過 40 年時間才出現第一款微流控產品,其間經歷了基礎理論奠定、單元操作技術發展、小規模集成和“微型+集成+自動化”等發展階段,直至21 世紀初才成功在診斷領域實現商業化。2003年《福布斯》雜志把這項技術評為“影響人類未來15件最重要發明之一”。
微流控技術在過去二三十年里發展迅速,分化出很多細分領域,藥物篩選是其一個重要的細分領域,那么最近幾年,微流控芯片在藥物篩選中有哪些經典的應用案例呢?
?腫瘤藥物高通量篩選——器官芯片模擬腫瘤微環境?
?原理?:通過微流控芯片模擬血管化腫瘤組織(如肺癌、乳腺癌),整合3D細胞培養、流體剪切力和藥物梯度控制。
?應用?:
羅氏制藥(2024年)使用“腫瘤-免疫共培養芯片”篩選PD-1抑制劑聯用方案,將傳統動物實驗周期縮短60%。
Emulate公司的肝癌芯片成功預測索拉非尼耐藥性,指導臨床用藥優化。
?優勢?:更接近體內藥物代謝環境,減少假陽性。
?肝毒性快速檢測——多器官芯片聯動系統?
?原理?:肝芯片模擬藥物代謝,下游連接心臟、腎臟芯片同步監測毒性。
?應用?:
MIT團隊(2023年)利用該平臺在48小時內完成200種化合物的肝/心雙器官毒性篩選,準確率超95%。
替代傳統體外檢測,降低藥物因毒性失敗風險(如某抗病毒藥物在Ⅱ期前被篩出心臟毒性)。
?優勢?:低樣本量(μL級)、多器官互作數據同步獲取。
?單細胞水平抗生素篩選——微流控液滴封裝技術?
?原理?:將單個細菌與藥物包裹在皮升級液滴中,實時監測生長抑制。
?應用?:
哈佛團隊(2024年)通過10^6個液滴并行篩選,發現新型β-內酰胺酶抑制劑,克服碳青霉烯類耐藥問題。
用于極端稀有樣本(如腦脊液感染)的快速藥敏試驗。
?優勢?:單細胞分辨率,揭示異質性耐藥機制。
?神經藥物血腦屏障穿透性預測?
?原理?:在芯片中構建內皮細胞、周細胞和星形膠質細胞的三維血腦屏障模型。
?應用?:
輝瑞利用該模型優化阿爾茨海默病藥物分子結構,穿透率預測與臨床數據吻合度達89%。
2024年Nature報道:帕金森病候選藥物SK-203因芯片顯示低穿透性終止開發,節約成本超2億美元。
?優勢?:動態模擬血流與屏障滲透過程。
?微流控芯片與機器學習聯用,實現“篩選-預測-優化”閉環(如DeepMind聯合實驗室最新成果)。
?個性化醫療?:患者來源類器官芯片用于個體化化療方案篩選(2024年FDA已批準3項相關臨床試驗)。
免責聲明:文章來源汶顥www.whchip.com以傳播知識、有益學習和研究為宗旨。轉載僅供參考學習及傳遞有用信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權益,請聯系刪除。
審核編輯 黃宇
-
微流控芯片
+關注
關注
13文章
293瀏覽量
19137 -
微流控
+關注
關注
16文章
571瀏覽量
19495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安泰功率放大器在微流控納米藥物遞送系統中的應用分享

功率放大器在液滴微流控細胞分選中的應用

2025-2030年微流控行業發展趨勢預測

微流控芯片在細胞培養檢測中的應用
常用的微流控芯片類型
使用原代腫瘤細胞進行藥物篩選的數字微流控系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