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rter–Spacer–Receptor(RSR)是將熒光基團與識別單元受體結合形成的一種分子熒光傳感策略,目前已被廣泛應用于Turn-On熒光傳感體系中,但大多數的RSR傳感器仍有一些局限性。例如,將熒光團和識別受體共價結合在單個分子中,需要合理的設計和繁瑣的有機合成。此外,大多數RSR傳感體系僅在溶液狀態下工作,不利于器件化和實際應用。因此,開發新的策略來設計合成可用于固態Turn-On熒光傳感的RSR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近期,寧波大學周游副教授課題組報道了一種通過在MOF框架內組裝RSR結構來實現固態turn-on熒光傳感的新策略,并應用于磷酸鹽的熒光傳感。相關成果以“Solid-State Luminescence Turn-On Sensing Using MOF-Confined Reporter–Spacer–Receptor Architectures Facilitated byQuencher Displacement”為題發表在分析化學領域權威雜志Analytical Chemistry上(DOI: 10.1021/acs.analchem.2c05629),寧波大學碩士研究生韓京京為第一作者。
該研究針對傳統RSR傳感器存在的上述問題,利用具有強發光、高穩定性、高孔隙率、大孔徑以及具有不飽和Zr6位點的NU-1000作為主框架,通過溶劑輔助配位將二茂鐵羧酸(Fc)錨定到Zr6簇上,從而在剛性框架中成功構筑RSR體系(圖1)。二茂鐵羧酸(Fc)是一種具有代表性的電子給體,可以通過光誘導電子轉移(PET)有效猝滅有機連接體TBAPy熒光,且通過熒光壽命、循環伏安和量化計算詳細研究了Fc到TBAPy的電子轉移過程(圖2)。
由于磷酸基團對Zr6簇位點的親和力高于羧基,磷酸根的引入會引發其與Fc之間的配位取代,從而阻斷體系中的PET過程,使TBAPy的熒光恢復。磷酸根和Zr6簇上Fc之間的配位取代通過紅外漫反射,XPS,SEM-EDS進行了系統研究,并通過計算量化了磷酸根和Fc與Zr6簇之間的結合能差異。該體系可以作為turn-on熒光傳感器,實現磷酸根的快速和靈敏檢測。其在水環境中檢測限為0.13 μM。此外,在30 μM的低濃度下,可以肉眼觀察到Fc@NU-1000微晶對磷酸根的固態turn-on熒光響應(圖3)。
該研究是第一個MOF框架中構筑RSR結構并用于固態turn-on熒光傳感的例子。考慮到MOFs的高孔隙率和結構可調性以及MOF體系中豐富的主客體相互作用適用于猝滅劑置換,這項工作不僅代表了構建固態傳感RSR體系的新策略,而且為MOF材料開發Turn-On傳感器提供了新思路。
原文鏈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nalchem.2c05629
圖1(a)NU-1000框架發光TBAPy配體的結構;(b)NU-1000框架中RSR體系的構筑及其傳感機制設計示意圖(來源:Anal. Chem.)
圖2:(a-c) NU-1000和Fc功能化樣品的熒光發射光譜和三維熒光圖;NU-1000(d)和FC@NU-1000-3(e)的CVs;(f)NU-1000和Fc@NU-1000-3的PL衰減曲線;(g)Fc@NU-1000中的PET過程示意圖 (來源:Anal. Chem.)
圖3(a)Fc@NU-1000-3(λex=340 nm)加入磷酸鹽(0-200μM)后的PL發射光譜;(b)PL強度與磷酸鹽含量(0-70 μM)的關系圖;(c) Fc@NU-1000-3傳感器與其他最近報道的基于MOFs或其雜化物熒光磷酸鹽傳感器的檢測靈敏度比較;(d)Fc@NU-1000-3微晶的CLSM圖像隨磷酸鹽濃度的變化:(i)0 μM,(ii)30 μM,(iii)100 μM(來源:Anal. Chem.)
審核編輯 黃宇
-
傳感器
+關注
關注
2552文章
51383瀏覽量
756304 -
RSR
+關注
關注
0文章
6瀏覽量
6532 -
傳感
+關注
關注
1文章
111瀏覽量
31580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