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機作為一種典型的旋轉機械,振動是其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振動量值成為電機非常重要的運行狀態特征。如果振動過大或者持續上升,則電機可能出現了故障。另外,振動過大也會對電機的部件帶來危害,如磨損加劇、連接松動、材料疲勞等。
振動傳感器在電機測試技術中是關鍵部件之一,它具有成本低、靈敏度高、工作穩定可靠,振動檢測可調節范圍大的優點,廣泛應用于能源、化工、醫學、汽車、冶金,機器制造,軍工,科研教學等諸多領域。
隨著設備智能化水平和高可靠性要求的不斷提高,驅動電機在線狀態監測、位置和轉速信號的實時反饋趨向為標配,編碼器、超速開關、PT00、PTC、振動傳感器等電機附加裝置的應用愈來愈普遍。了解這些附加裝置,實現與電機的有機融合,對設備生產廠商至關重要。
一、振動傳感器的分類
1、按機械接收原理分:相對式、慣性式;
2、按所測機械量分:位移傳感器、速度傳感器、加速度傳感器、力傳感器、應變傳感器、扭振傳感器、扭矩傳感器。
3、按機電變換原理分:電動式、壓電式、電渦流式、電感式、電容式、電阻式、光電式;
(1) 相對式
電動式傳感器基于電磁感應原理,即當運動的導體在固定的磁場里切割磁力線時,導體兩端就感生出電動勢,因此利用這一原理而生產的傳感器稱為電動式傳感器。
相對式電動傳感器從機械接收原理來說,是一個位移傳感器,由于在機電變換原理中應用的是電磁感應電律,其產生的電動勢同被測振動速度成正比,所以它實際上是一個速度傳感器。
(2)慣性式
慣性式電動傳感器由固定部分、可動部分以及支承彈簧部分所組成。為了使傳感器工作在位移傳感器狀態,其可動部分的質量應該足夠的大,而支承彈簧的剛度應該足夠的小,也就是讓傳感器具有足夠低的固有頻率。
從傳感器的結構上來說,慣性式電動傳感器是一個位移傳感器。然而由于其輸出的電信號是由電磁感應產生,根據電磁感應電律,當線圈在磁場中作相對運動時,所感生的電動勢與線圈切割磁力線的速度成正比。因此就傳感器的輸出信號來說,感應電動勢是同被測振動速度成正比的,所以它實際上是一個速度傳感器。
(3)電渦流式
電渦流式振動傳感器是渦流效應為工作原理的振動式傳感器,它屬于非接觸式傳感器。電渦流式振動傳感器是通過傳感器的端部和被測對象之間距離上的變化,來測量物體振動參數的。電渦流式振動傳感器主要用于振動位移的測量。
(4) 電感式
電感式振動傳感器是依據電磁感應原理設計的一種振動傳感器。電感式振動傳感器設置有磁鐵和導磁體,對物體進行振動測量時,能將機械振動參數轉化為電參量信號。電感式振動傳感器能應用于振動速度、加速度等參數的測量。
(5) 電容式
電容式振動傳感器是通過間隙或公共面積的改變來獲得可變電容,再對電容量進行測定而后得到機械振動參數的。電容式振動傳感器可以分為可變間隙式和可變公共面積式兩種,前者可以用來測量直線振動位移,后者可用于扭轉振動的角位移測定。
(6)壓電式
壓電式加速度傳感器的機械接收部分是慣性式加速度機械接收原理,機電部分利用的是壓電晶體的正壓電效應。其原理是某些晶體(如人工極化陶瓷、壓電石英晶體等,不同的壓電材料具有不同的壓電系數,一般都可以在壓電材料性能表中查到。)在一定方向的外力作用下或承受變形時,它的晶體面或極化面上將有電荷產生,這種從機械能(力,變形)到電能(電荷,電場)的變換稱為正壓電效應。而從電能(電場,電壓)到機械能(變形,力)的變換稱為逆壓電效應。
因此利用晶體的壓電效應,可以制成測力傳感器,在振動測量中,由于壓電晶體所受的力是慣性質量塊的牽連慣性力,所產生的電荷數與加速度大小成正比,所以壓電式傳感器是加速度傳感器。
(7) 電阻應變式
電阻式應變式傳感器是將被測的機械振動量轉換成傳感元件電阻的變化量。實現這種機電轉換的傳感元件有多種形式,其中最常見的是電阻應變式的傳感器。
電阻應變片的工作原理為:應變片粘貼在某試件上時,試件受力變形,應變片原長變化,從而應變片阻值變化,實驗證明,在試件的彈性變化范圍內,應變片電阻的相對變化和其長度的相對變化成正比。
二、電機振動傳感器的作用
在實際應用中,將無線網關安裝于工廠電氣柜內,磁吸天線吸附于電氣柜頂部。使用點擊無線振動溫度傳感器,通過M8螺栓連接磁吸座,磁吸座吸附到電機上,并用速干膠粘接固定磁吸座,對電機的振動、溫度進行監測。
無線振動溫度傳感器通過無線傳輸數據到網關,網關通過4G網絡上報數據到云端。博感云平臺基于物聯網和云計算技術,能夠對傳感器設備提供遠程管理,并實現數據的采集、分析、云端存儲及可視化等功能。同時,博感云平臺充分利用云端強大的計算能力,對海量的傳感器數據進行智能分析,為設備的預測性維護提供參考。
審核編輯 黃宇
-
電機
+關注
關注
142文章
9047瀏覽量
145862 -
監測系統
+關注
關注
8文章
2738瀏覽量
81391 -
振動傳感器
+關注
關注
2文章
323瀏覽量
1984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