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基帶信號的傳輸是數字通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數字通信中,有些場合可不經過載波調制和解調過程,而對基帶信號進行直接傳輸。采用AMI碼的信號交替反轉,有可能出現四連零現象,這不利于接收端的定時信號提取。而HDB3碼因其無直流成份、低頻成份少和連0個數最多不超過三個等特點,而對定時信號的恢復十分有利,并已成為CCITT協會推薦使用的基帶傳輸碼型之一。為此,本文利用VHDL語言對數據傳輸系統中的HDB3編碼器進行了設計。
1 HDB3碼的編碼規則
HDB3碼是AMI碼的改進型,稱為三階高密度雙極性碼,它克服了AMI碼的長連0串現象。
HDB3碼的編碼規則為先檢查消息代碼(二進制)的連0串,若沒有4個或4個以上連0串,則按照AMI碼的編碼規則對消息代碼進行編碼;若出現4個或4個以上連0串,則將每4個連0小段的第4個0變換成與前一非0符號(+1或-1)同極性的V符號,同時保證相鄰V符號的極性交替(即+1記為+V,-1記為-V);接著檢查相鄰V符號間非0符號的個數是否為偶數,若為偶,則將當前的V符號的前一非0符號后的第1個0變為+B或-B符號,且B的極性與前一非0符號的極性相反,并使后面的非0符號從V符號開始再交替變化。
2 HDB3編碼器的VHDL建模與程序設計
HDB3碼的VHDL建模思想是在消息代碼的基礎上,依據HDB3編碼規則進行插人“V”符號和“B”符號的操作,且用2位二進制代碼分別表示。最后完成單極性信號變成雙極性信號的轉換。其編碼模型如圖1所示。
2.1 插“V”模塊的實現
插“V”模塊主要是對消息代碼里的四連0串的檢測,即當出現四個連0串的時候,把第四個“0”變換成符號“V”,用“11”標識。 “1”用“01”標識,“0”用“00”標識。其模型如圖2所示,實現的VHDL結構代碼如artv:
2.2 插“B”模塊的實現
插“B”模塊的建模思路是當相鄰“V”符號之間有偶數個非0符號時,把后一小段的第1個“0”變換成一個“B”符號??捎靡粋€4位的移位寄存器來實現延遲,這樣經插“V”處理過的碼元,可在同步時鐘的作用下同時進行是否插“B”的判決,等到碼元從移位寄存器里出來的時候,就可以決定是應該變換成“B”符號,還是照原碼輸出。輸出端用“11”表示符號“V”,“01”表示“1”碼, “00”表示“0”碼,“10”表示符號“B”。其模型如圖3所示,VHDL的結構代碼如artb:
2.3 單極性變雙極性的實現
根據編碼規則, “B”符號的極性與前一非零符號相反,“V”極性符號與前一非零符號一致。因此,可對“V”單獨進行極性變換(“V”已經由“11”標識,相鄰“V”的極性是正負交替的),余下的“1”和“B”看成一體進行正負交替,從而完成HDB3的編碼。
因為經過插“B”模塊后, “V”、 “B”、“1”已經分別用雙相碼“11”、 “10”、 “01”標識?!?”用“00”標識。而在實際應用中,CPLD或FPGA端口的輸出電壓只有正極性電壓,且在波形仿真中也只有“+1”和“0”,而無法識別“-1”。所以要得到所需HDB3編碼的結果,需定義“00”、“01”、“10”來分別表示“0”、 “-1”、 “+1”。可將插“B”模塊后輸出的“00”、“01”、“10”、“11”組合轉換為“00”、“01”、 “10”組合,再通過“00”、 “01”、“10”控制四選一數字開關的地址來選擇輸出通道,就可以實現0、-B、+B。本設計使用CC4052的一組通道作為四選一數字開關,從而將CPLD或FPGA目標芯片的標識性輸出轉換成雙極性信號,最終實現HDB3非歸零編碼。CC4052的接線如圖4所示,所實現的地址控制器的模型如圖5所示。其VHDL結構代碼如artd:
3 HDB3編碼器的仿真
在此,以四連“0”的可能性通過如表1所列的多“0”消息代碼進行分析,并利用EDA工具對VHDL源程序進行編譯、適配、優化、邏輯綜合與仿真。仿真結果顯示其完全可以達到編碼要求。其仿真圖如圖6所示。而將HDB3編碼硬件描述下載到CPLD或FPGA目標芯片中,然后連接好CC4052進行實際應用測試(用示波器測得)的編碼波形如圖7所示。
4 結束語
將基于VHDL的HDB3編碼用在光纖通信系統中作為誤碼儀測試誤碼的HDB3轉換器,能滿足實際測試的需要。且運用基于VHDL的可編程芯片開發技術將相關的信號處理電路進行硬件描述,并用CPLD/FPGA技術實現數字通信系統,不僅可以實現多種數字邏輯功能,而且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減少電路設計的時間和可能發生的錯誤,同時也可降低開發成本。
-
編碼器
+關注
關注
45文章
3651瀏覽量
134811 -
eda
+關注
關注
71文章
2769瀏覽量
173459 -
vhdl
+關注
關注
30文章
817瀏覽量
128190 -
HDB3
+關注
關注
0文章
9瀏覽量
10890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