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雖稱不上跳繩高手,卻對這項運動懷有深厚的熱愛,也曾在某電商平臺上選購過一款智能跳繩,希望能借此提升我的跳繩技巧。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我和這條繩子的發生的一些故事,外加我的一些思考。
此刻,我們既講故事,也講道理。
記得第一次嘗試倒計時1分鐘的挑戰時,APP上赫然顯示我跳了110次,其中絆繩8次,而最高連跳才28次。這數據讓我大跌眼鏡,連普通跳繩都難以達到這樣的輝煌戰績。我開始質疑這根繩的計數準確性,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身體協調能力是否退化了。
然而,經過幾次的嘗試和摸索后,我逐漸放下了這些疑惑。原來,這根繩子也需要和我進行一番磨合。
直到那一天,我跳了180次,全程零失誤!當我翻看過往的運動軌跡,回想起與這根繩子斗智斗勇的點點滴滴,我領悟到:盡管這些數據可能并非百分百精準,但它們就像一面鏡子,真實地反映出我的進步與成長。
正是這些數據,不斷激勵著我前行,挑戰自我,向著181次的目標邁進。
還有一次,來到我經常跳繩的領地,進行計數10000次跳繩任務時,發現已經被幾個大媽占據,天生內向的我,只得不情愿地轉移陣地。所謂的領地其實就是小區廣場角落的一個桌子旁,由于進行模式設置是需要手機在跳繩的附近,通過APP進行,設置完后我會把手機放在那個桌子上,這樣不會影響跳繩的節奏。
我來到另外的角落,那里沒有桌子,只有一排高高的綠植(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就是經過修剪,頂部平平的那種),完成計數設置后,將手機放在上面,隨即展開了跳繩之旅。
正當我全神貫注地跳著,溜達過來一只柯基,在我放手機的正下方抬了右后腿,這時我才發現手機已經不在綠植之上,于是望向那個略顯潮濕的地方,發現了已經被滋潤的手機。
如今,每當握起手機都有一種想扔掉的沖動,但考慮一下現狀,還是先搞一個膜和一個殼吧,我丟!
是柯基的錯嗎?是手機?還是我?我不去跳繩,手機不掉下去,柯基不抬腿,這三個條件缺其中一種都不能發生這種概率的悲劇。但是我不能不跳,我也不能阻止柯基的出現,那手機是不是可以放在家里?
如果第一個故事是因為智能跳繩的各種數據,激發了我的潛能與執著。
那么第二個故事則啟發了我開始思考如何降低概率事件的發生。也就有了手機能不能放家里的想法!
可手機是給跳繩進行設置最便捷的途徑,也是數據記錄和計時的關鍵條件,怎么才能擺脫手機的束縛呢?
于是,我想了這樣一個架構。
看左側框圖,智能跳繩主要由這些硬件模塊組成:
MCU:也稱主控芯片,是智能跳繩的核心組件,用于控制、通訊、數據存儲等功能。
TTS語音合成模塊:又稱文本轉語音模塊,用于語音提醒,如當前模式設置是否成功,開始計時倒數“3、2、1”,運動結束后告訴你運功的各種數據等等。
藍牙模塊:負責跳繩與用戶應用端的數據同步。
傳感器:如霍爾傳感器,用于收集跳繩的轉動圈數,也就是計數。
振動模塊:放置于手柄中心位置,用振動來提示是否快到時間或計時已經開始。
顯示屏:用于輔助顯示當前跳繩的狀態和記數功能,也可省去該模塊,用TTS模塊的語音提示來替代。
按鍵:通常會設計三個,采用復用的方式一鍵多用,如第1個按鍵可以是功能按鍵:長按3S=開機/關機,短按=模式切換;第2個和第3個按鍵:可以是“+”和“-”,進入不同模式時對應不同的“加和減”,如在默認狀態可以是音量調節按鍵,在倒計時模式下可以是時間調節按鍵,在計數模式下可以是數量的調節。
倘若采用這樣的設計,我就能夠輕松通過簡易按鍵實現跳繩模式的切換,自由設定跳繩數量或計時。此外,TTS語音合成模塊將智能播報設置提醒與運動數據,屏幕則作為輔助數據展示,甚至可以選擇去掉該模塊,以簡化設計。
這樣的設計的好處就是跳繩將可以脫離手機的束縛,實現離線使用,而我的跳繩數據則會根據所選運動模式精準分類,存儲于MCU數據表中(推薦存儲量為100條記錄)。當手機與跳繩再次連接時,所有數據將自動同步至手機應用端(APP)。
這就是我這樣一位跳繩愛好者對智能跳繩的一些體驗和思考,下一篇我將著重與大家聊聊離開手機的智能跳繩是如何做到完美離線使用的。
審核編輯 黃宇
-
TTS
+關注
關注
0文章
42瀏覽量
10798 -
語音合成芯片
+關注
關注
0文章
18瀏覽量
7490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