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比起了大早趕了晚集更讓人崩潰的是什么?
恐怕這兩天蘋果最有發言權,因為他們起了大早,最終連門都沒跨出去。
據彭博社報道,蘋果首席運營官杰夫·威廉姆斯和負責該項目的副總裁凱文·林奇向員工告知造車項目即將終止。
雖然還沒正式官宣,但蘋果汽車確實時日無多。
看到此消息,軍兒對此非常震驚,并反手宣傳了一波小米造車。華為雖然沒有下場聊此事,但恐怕也在感嘆自己的英明決策。
這不禁讓人好奇,大洋彼岸的小米汽車如火如荼即將登場,華為的三種合作模式已開花結果,為何蘋果搞了十年汽車沒什么聲響?
如果蘋果在中國,
會不會造車這事兒早成了?
今天討論的造車,我們放寬到兩個維度:
1、自己下場造車,成為一個獨立的汽車品牌;
2、不下場造車,成為行業頂級的汽車供應商。
從蘋果這些年的發展看,他們在這兩個維度上都有過探索,但除了CarPlay外,沒有更多斬獲。
在近十年,中國是全球汽車市場的主戰場。因為多方支持,中國車市也一直被認為是培育新品的良好土壤。所有人會覺得,如果蘋果在中國,會不會造車這事兒早成了?
關于政策支持我們不做過多分析,重點聊聊一個“腹黑”見解——和美國僅剩不多的老牌車企搶生意很難。
美國是一個成熟體的汽車市場,它的車企數量要比中國少的多得多。“美國只有4家車企,日本只有9家車企,中國卻有幾十家車企”,這雖是夸張表述,但足見市場特征完全不一樣,美國已經建立起了嚴密的品牌壁壘。
品牌更集中,自然也帶動了品牌的銷量更穩固。以2023年為例,美國前十品牌占據了91.53%的市場份額;而在中國,這一數據為85.4%。
由此可見,美國那邊的老牌車企地位穩固,蘋果想要分一杯羹很難。
即便是馬斯克都沒能討到便宜——2021年拜登的新能源大會甚至都不邀請馬斯克,他卻和通用、福特和歐洲那兒的Stellantis等美國主要出席的車企CEO情意綿綿。
其實,沒踏入造車大門未必是壞事。美國的新勢力日子也都不好過(除了特斯拉),就在兩天前,曾差點讓特斯拉賽博皮卡破防的Rivian宣布裁減10%員工。惹得馬斯克公開唱衰美國造車新勢力:“他們將在6個季度內破產”。
小米汽車這邊,雖然比亞迪和吉利系一直在瘋狂搞壞大家心態,但大家更多是在卷價格。如果小米汽車價格能壓到20萬以內,競爭對手們一樣拿它沒辦法。
當然,蘋果也曾嘗試過類似華為的模式,與車企同富貴共合作。不過在美國市場,此路一直磕磕盼盼。
2021年曾爆出過,蘋果與現代計劃將在當年3月前,簽署 Apple Car 自動駕駛汽車合作關系,并于 2024 年在美國啟動 Apple Car 生產測試,但這一計劃最終擱淺。他們和現代眉來眼去多年,從合作建廠到合作自動駕駛,方案是一輪又一輪,最后還是戀人未滿,一丁點落地聲響也沒有。
而中國這邊,同樣是科技大廠出生的華為能迅速起勢,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的車企眾多。雖然在華為入局汽車行業之初,某些大牌車企一直不愿意與之合作,稱會丟了“靈魂”,但一些小廠哪管這么多,在生存還是毀滅之間,很快就拋出了橄欖枝。
最著名的,就是東風小康子公司賽力斯。
華為以一己之力,深度參與了賽力斯問界的定義、設計、研發,更使用了眾多華為技術,銷售也由華為負責,可以說賽力斯等于是華為的“造車副廠”。
但對小廠來說,他們沒啥可失落的,因為是真有錢賺。作為東風小康的子公司,當賽力斯與華為合作推出AITO問界后,銷量迅速飆升,東風小康集團則直接“父孝子慈”——改名為賽力斯集團。
合作之后,賽力斯集團的市值增長了800億,達到了1000億以上,讓廣汽集團都相形見絀。
不過,真要讓蘋果和美國本土車企譜寫出類似于“華為智選車模式”這樣羅密歐配忽必烈的傳奇故事,估計網飛編劇們都會退避三舍。
蘋果汽車執迷于“假努力”
當然,如果只是土壤問題,我認為對國內努力造車的車企顯然不公平。強者從來不抱怨環境,更何況是紅遍半邊天的蘋果呢?
我認為蘋果汽車一直在執迷于“假努力”。
什么是“假努力”,通常說的就是一些人做事情喜歡聲勢浩大,看起來很忙碌的樣子,本以為在解偏微分方程,湊近一看,原來在玩五子棋。
早在2014年,蘋果就開始探索電動汽車項目,該項目被稱為Titan計劃,最初的雄心壯志是打造一款L5級別全自動駕駛的豪華汽車。
啟動Titan計劃后,庫克立刻使出“鈔能力”,重金從谷歌、奔馳、特斯拉等公司挖角,組建了一支擁有硅谷和汽車產業基因的核心團隊。截至2019年末,蘋果僅從特斯拉挖走的人才就超過300名。最鼎盛時期,蘋果汽車研發人員超過5000名。
大家可能對5000名沒什么概念。這里我們可以讓軍兒出來解釋一下——截至2023年末,他的小米汽車首款車型SU7共投入3400名研發工程師,還不到蘋果汽車4年前的七成。
不過后來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蘋果在造車路線和方向上反復搖擺,合作對象和形式也遲遲沒有落地,讓外界充滿了疑惑。
是的,蘋果這次即便使出洪荒之力瘋狂堆專利開技能點也沒用,因為路子一開始就走歪了,有點想先劃地再整活的意思。但看看豐田就知道,這么干效果太差了。
當然,蘋果也不是沒考慮做技術落地。
2016年前后,隨著自動駕駛技術成為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熱點,蘋果開始轉變造車思路,不再謀求整車制造,開始聚焦自動駕駛技術。
但好巧不巧的,此后幾年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瘋狂爆發,逼著蘋果造車理念又再度調整,開始致力于打造乘用車產品,最終目標是“L2+級別自動駕駛、2028年上市”。
最終目標導致的最終結果,可想而知。
對比之下,小米汽車務實很多。
我在《雷軍不像喬布斯了,倒是有點像喬峰》中詳細聊過小米汽車的造車邏輯。
SU7被稱為“喬峰”是最合適的。小米SU7沒有準確的對標車輛。但明顯在廣泛調研后,他對產品特質是有明確想法的——智能化媲美Tesla Model S;駕駛性等機械素質,媲美保時捷Taycan Turbo。
這就是喬峰在干的事呀。聰明度和段譽相當,武力值又和虛竹接近。
所以當我們在討論“蘇7”時,大多數時候是在討論它的價格能不能“做個朋友”。這說明大家對這款車的技術已經有所認可,只是價格還想再談談。
在我看,小米汽車確實獲得了國內良好大環境的加持。但在造車這件事上,軍兒all in的決心,在產品技術布局上的務實,不大談特談自動駕駛,這是蘋果汽車所沒有的。
蘋果會不會成為更高維度的“華為”?
據消息稱,蘋果汽車原有的團隊將轉向研究“生成式AI”。
什么是“生成式AI”?
這兩年大火的ChatGPT就是它的代表作。
理想汽車CEO李想昨天就認為,蘋果放棄造車,選擇聚焦人工智能是絕對正確的戰略選擇,時間點也合適。
他分析道,人工智能會成為所有設備、服務、應用、交易的最頂層入口,是蘋果的必爭之戰。汽車大獲成功的必要條件仍然是人工智能。汽車的電動化是上半場,人工智能才是決賽。
而國內新能源汽車競爭中,這兩年最火的當屬華為。華為的三種合作模式,在技術維度覆蓋了三電技術和智駕技術。可以說,他才是上下半場銜接最好的那個。
可看看華為的合作造車動態,明顯就不是李想說的那種節奏。
“生成式AI”確實是大方向,但投入資金比造車還要大。而且這塊土地的創業土壤更惡劣。
OpenAI、谷歌等頻放大招,憑借技術積累、人才儲備、龐大的資本和生態影響力等優勢,擠占小型創業公司的生存空間,更是讓一些創企的生存狀況岌岌可危,隨時面臨被“秒殺”的危機。
僅僅2023年11月到2024年1月這3個月里,全球有就有AI新聞創企Artifact、AI醫療公司Olive等4家AI創企宣布關停。
另外,汽車與“生成式AI”的結合主要集中在交互維度。這只不過是智能座艙中的一個點而已。用戶會不會因此買單要另說,因為在現階段,生成式AI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明顯是不如智能駕駛的。
所以李想這波推著蘋果往前走,蘋果要看清形勢,別真被被忽悠瘸了。
總結
蘋果造車失敗,也許對蘋果不是一件壞事。
畢竟蘋果已經習慣了高利潤,多年都能維持在25%以上,2024財年第一季度更是達到30.76%。相比之下汽車行業遠沒這么好賺,即便是利潤出名的保時捷,2023年前六個月的凈利潤率才到17%~19%。
哦對了,軍兒還有一條微博是這么說的:“蘋果退出造車后,蘋果用戶選購智能電動車,小米SU7 肯定是最好的選擇。”
可以肯定,蘋果及時止損了。但小米造車基本成了,蘋果有沒有考慮過各位果粉的感受?
審核編輯:劉清
-
蘋果
+關注
關注
61文章
24429瀏覽量
199168 -
自動駕駛
+關注
關注
784文章
13867瀏覽量
166604 -
小米汽車
+關注
關注
1文章
327瀏覽量
5173 -
AITO
+關注
關注
0文章
39瀏覽量
1989
原文標題:如果蘋果在中國造車,會不會這事兒早就成了?
文章出處:【微信號:autocarweekly,微信公眾號:autocarweekly】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