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黃山明)2023年,中國汽車銷量突破了3000萬輛,創下歷史新高。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占比達到31.6%,較2022年提升6個百分點。但在海外,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似乎并不樂觀。
一方面,如歐美等國,并非沒有意識到新能源汽車的巨大機遇,同時另一方面,現實的諸多難題困擾著這些國家當地的新能源汽車發展,甚至讓不少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反而表示,將進行裁員等節省開支的動作。
外熱內冷的海外新能源汽車市場
就在這幾天,一個超過4700家汽車經銷商組成的團體向美國發出了一封信,要求政府重新考慮環境保護局(EPA)中的一項提案。該提案要求,到2030年美國制造商將生產60%的電動汽車,2032年將生產67%的電動汽車。
但事實上,據Motorintelligence數據顯示,2023美國電動汽車總銷量增長了47%,達到創紀錄的120萬輛,包括純電與插混。成績喜人,但純電動車銷量占整個汽車的比值僅為7.6%。不過想要到2030年完成60%的銷售目標,汽車經銷商們表示無法做到。
但想要停止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也很難做到,尤其在面對來自中國電動汽車的競爭。德國在去年9月份便表示,將會推出一項價值1100億歐元的激勵計劃,為德國電動汽車行業發展提供支持。
事與愿違的是,按照歐洲汽車制造協會近期發布的數據顯示,12月歐洲的新車銷售出現了17個月以來的首次下降,其中電動汽車的需求放緩成為了主要原因。而作為歐洲最大的汽車市場,德國在去年12月份電動汽車銷量同比暴跌了48%,僅注冊了54654輛純電動汽車。
從數據上看,據德國聯邦交通管理局(KBA)公開的資料顯示,去年德國新增上路車輛有280萬輛,較2022年增長了7.3%。最主要的是燃油車的增長,達到97.9萬輛,同比增長了13.3%。而德國純電動汽車銷量增長11.4%,達到52.4萬輛,插電式混動汽車銷量則減少一半以上,僅為17.6萬輛。
這主要由于德國取消了針對插電混動的優惠政策,導致近幾個月德國電動汽車的銷量有所下滑,顯然即便是德國,電動汽車也仍未擺脫對補貼的依賴。有分析師認為,受到高通脹以及經濟增長疲軟的影響,2024年可能是德國汽車行業又一個“失落的一年”。
在此情況下,作為保時捷CFO的Lutz Meschke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歐洲可能將推遲到2035年逐步停售新型內燃機汽車的計劃。
而作為老牌汽車強國的日本,從日本企業以及媒體的角度來看,對電動汽車的排斥甚至多過了喜歡。數據上看,2023年日本最暢銷的純電動汽車日產Sakura僅售出37140輛,而作為日本汽車的龍頭,豐田原計劃2023年全年銷售20萬輛電動汽車,但現實卻是全球銷量加起來不足10萬輛,遠低于預期。
因此在面對美國大選時,面對特朗普的順利局勢,日本主流媒體甚至提出了“利好日本車企,中國電動汽車即將陷入絕境”的觀點,并不斷登上日本各大熱搜。
面對中國電動汽車如火如荼的發展態勢,歐美、日本等國在這一領域發展卻并不順利,這讓已經領先全球數十年的老牌汽車市場產生割裂感甚至抵觸心理也并不為奇,畢竟在傳統燃油車中,他們仍是“霸主”。
電動汽車需求降溫,市場開始割裂
進入到2024年,從全球市場來看,電動汽車可謂開局不利。包括特斯拉、福特、Fisker、Rivian、歐洲造車新勢力Stellantis等近段時間股價不斷下跌。福特宣布削減純電動皮卡F-150 Lightning生產,Stellantis的首席執行官Carlos Tavares表示,車企過快降價可能會引發行業“大屠殺”。
受此影響,瑞銀預測美國電動汽車銷量將增長11%,但在2023年這一增速為47%,2022年則為60%。
歐洲方面,為了避免汽車市場被其他市場滲透過深,因此在2024年起,歐盟要求電動汽車必須至少45%的價值來自歐盟或英國的零部件制造。例如寶馬已經在歐洲新開了一家電池工廠,為電動汽車生產提供支持。
有意思的是,另一方面,歐盟在今年開始,將對從英國進口或使用許多英國零部件(例如電池)制造的電動汽車將征收10%的關稅,顯然,這些加收的關稅也將體現在汽車的售價上。
但問題在于,如果繼續降價,可能新能源汽車企業扛不住,但如果漲價的話,就像福特預測的那樣,2024年全球電動汽車銷量將繼續增長,但增速將低于預期,理由是消費者不愿意接受比燃油車還貴的替代產品。
這讓電動汽車的發展陷入了一個尷尬的境地,在這一背景下,也影響到了許多相關產業鏈企業的經營狀況。近期全球最大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博世公開宣布,其軟件和電子部門將在2026年底前最多裁員1200人,原因為高通脹以及原材料和能源成本的上升為其帶來了額外的支出,并在減緩行業向電動汽車方向過渡。
不僅博世,包括采埃孚也表示“最壞的情況下”,可能會裁減1.2萬個工作崗位,法雷奧也宣布將在全球范圍內裁員1150人。汽車機電一體化供應商Brose表示,未來將削減10%的人力成本。
面對歐洲的電動車行業面臨的巨大挑戰,德國《施瓦本日報》認為,這里面的原因包括能源價格過高、工資過高、法規復雜以及行政成本過高等。此外還包括高利率、通脹、供應鏈問題以及生產障礙等。
這些問題不僅讓歐盟的電動汽車處境艱難,也讓其當地的新能源車企舉步維艱,包括Lordstown Motors、Proterra和瑞典的Volta Trucks等電動汽車初創公司都已宣布破產,英國的Arrival也已岌岌可危。
但在另一些市場,電動汽車卻在蓬勃發展。除中國外,印度JSW集團將在印度沿海的奧里薩邦投資4000億盧比(約合345.5億人民幣)發展電動汽車制造項目。非洲突尼斯在最新的法規中顯示,2023年1月1日起,電動汽車充電的設備關稅已降至10%,增值稅降至7%。
南非也在考慮稅收激勵措施,并向綠色能源與電動汽車行業投入數十億美元,來挽救其汽車出口行業。此外如摩洛哥計劃到2026年新建2500個充電樁,預計到2030年將建成25800個充電站,電動汽車保有量將達到25.8萬輛。而加納、盧旺達、塞舌爾、毛里求斯等國家也相繼降低或取消了電動汽車相關產品的進口關稅。電動汽車的火光,正在這些市場中明亮而堅韌的燃燒著。
寫在最后
從整個市場來看,2024年的電動汽車顯然已逐漸開始降溫,但在碳中和的明確方向下,這條道路已經成為全球各國的一致共識與義務。如今歐美、日本等地區的糾結態度,不過是對目前在新的領域中所處的位置難以接受所致,這需要時間。
有意思的是,不少海外車企將矛頭指向了特斯拉。認為特斯拉過去一年多時間,多次降價以刺激需求,在全球掀起價格戰。這導致特斯拉2023年全年交付量同比增長38%達到181萬輛,而盈利能力大幅下降,去年第三季度凈利潤同比下滑44%。
但經過充分競爭的中國企業顯然更適應這個市場,比如過去由日本車企占80%份額的泰國市場,在2023年的電動汽車排名中,前10位有9名來自中國。東南亞最大的汽車市場印度尼西亞,日本車企曾占據90%的份額,如今電動汽車銷量前十也基本被中國與韓國包攬。這場汽車市場格局的變更,必然會讓老牌強者感受陣痛。
-
新能源汽車
+關注
關注
141文章
10562瀏覽量
99674 -
充電樁
+關注
關注
147文章
2300瀏覽量
85181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