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學材料學院韓衛忠教授團隊近期開展沖桿實驗,全面探究再結晶狀態下的W-Re合金,深入了解其韌脆轉變背后的微觀機制。此項研究或對未來能源技術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人造太陽”——核聚變能源是未來人類尋找可持續性能源的最理想方案。其中,鎢(W)憑借其超強耐高溫、高導熱性以及抗輻射損傷等特性,被公認為面向等離子體第一壁的最優材料選擇。然而,鎢在低溫和加工方面存在較大問題,因低溫環境下其韌性欠佳且易發生韌脆轉變,導致端部缺陷增多,嚴重制約了其應用空間。因此,如何改善鎢的低溫脆性已成為該領域亟待破解的關鍵科學難題。
業界普遍認同的觀點是,錸(Re)合金化能夠改變螺位錯的三維核心結構,激發螺位錯雙扭折形核,提升其滑移能力,從而改善鎢的變形性能,實現低溫韌性增強。雖然這種方法已在理論上得到驗證,但是實際過程中還需要面對諸如初始位錯、層片結構、晶粒細化等諸多復雜因素,因此需進一步明確Re合金化在改善鎢加工性能中的具體作用。
韓衛忠團隊在其深度研究中揭露,當Re比例低于10%時,合金化并不能顯著降低W的韌脆轉變溫度,同時也無法帶來預期的韌性表現。高溫條件導致W-Re的塑性變形能力大幅度下降,從而使合金高溫韌性降低、韌脆轉變溫度上升。值得注意的是,當Re含量增加時,W-Re合金的韌脆轉變溫度會隨之攀升。在變形形貌分析中,相較于純鎢的沿晶開裂現象,Re合金化引發的更多位錯行為雖可改善W-Re合金的低溫韌性,但這種改善效果十分有限。
-
等離子體
+關注
關注
0文章
126瀏覽量
14253 -
能源
+關注
關注
3文章
1741瀏覽量
43591 -
高導熱
+關注
關注
0文章
25瀏覽量
2203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