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無負極鋰金屬電池(AFLMB)具有能量密度高、成本低、裝配工藝簡單等優點,是當前儲能領域的研究熱點,也極具應用的潛力。AFLMP的性能發揮需要電極、電解質及封裝工藝等高度協同耦合作用,影響因素較多,故需從多個角度出發進行合理設計。然而迄今為止,AFLPBs的設計策略、優化原則和未來前景尚無詳細的總結和歸納。
基于此,哈爾濱工業大學韓杰才院士、何偉東教授團隊在Energy Environ. Sci.上發表題為“Toward practical anode-free lithium pouch batteries”的綜述論文,作者對高能量密度AFLPB進行了系統的綜述,重點介紹了近年來的研究進展,并對后續的發展方向進行了展望。首先,作者提出了實用型超高能量密度AFLMB的關鍵設計參數,隨后分析了AFLPB的失效機理和不同體系下的電池電化學性能,最后,作者梳理了該領域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對實際應用新型AFLPBs進行了展望。
圖文導讀
圖1a-c顯示了超高能量密度AFLPB、實驗室級LMB和AFLMB扣電組成和關鍵設計元素。較高正極負載、較小的E/C比、薄集流體和適量的鋰是實現超高能量密度AFLPBs和軟包級別電池的必要條件。相反,扣電則無需考慮這些問題,降低正極負載,使用過量的鋰金屬對電極,電化學性能的確得到了提升,但這也使得測試結果的解釋更加困難。因此,無負極電池的軟包電池評估對于高能量密度的AFLPB更有意義。關鍵設計元素的具體差異如圖1a-c所示。總的來說,沒有過量鋰的AFLPBs內部負載了大量的活性物質,而電解質體積和隔膜厚度被嚴格限制,僅夠保證每個部分的基本功能即可。這四個設計元素的不同導致了AFLPBs和扣電之間巨大的性能差異,如圖1d所示。對于AFLPBs來說,高負載正極,其容量通常超過1 Ah,而扣電的容量僅為mAh級別。二者的差距表明軟包電池級別的評估對高能量密度AFLPBs實用化的至關重要。圖1e給出了已報道的AFLPBs性能的總結和比較。事實證明同時實現超高能量密度和長循環壽命存在巨大挑戰,需要綜合開發多種改性手段來輔助實現這一目標。
圖1 傳統鋰金屬扣電(LMB)、無負極鋰金屬扣電(AFLMB)及無負極鋰金屬軟包電池(AFLPB)的基礎特征蛛網圖及不同倍率下的比能量和循環性能。
利用Web of Science對AFLMB和AFLPB研究領域進行文獻檢索分析。這兩個領域每年的出版物數量如圖2a所示。直到2018年,第一篇關于AFLPB才見報。如圖2b所示。大多數研究集中在失效分析和電解質優化改性上,而其他研究則分為正極設計和集流體改性等領域。最后,圖2c總結了一個簡明的時間軸,總括了AFLPBs的發展和研究進展。
圖2 (a)2016-2023年AFLMB和AFLPB的發文量。(b)文章測側重點分布。(c)該領域的研究進展時間軸。
在這里,作者將改性策略分為四種類型(圖3),分別是:(1)正極設計;(2)電解質修飾改性;(3)集流體改性;(4)失效分析。本文從這四個方面展開論述。
圖3 本綜述的框架結構:正極設計、電解液設計、集流體改性、失效分析。
圖4a中的等高線圖顯示了LNMO與XRD譜圖對應的過程。結果表明,LNMO的可逆性很好,精修XRD結果表明其為尖晶石結構。值得注意的是,尖晶石型LNMO的特征峰(011)、(013)、(022)、(004)和(123)隨著放電的進行逐漸出現,表明鋰離子的持續嵌入并不傷害材料的晶體結構。圖4b中的等高線圖顯示了NCM811和XRD譜圖的對應變化過程,結果表明NCM材料的可逆性較好。放電至2.6 V的XRD精修數據表明,NCM811樣品為層狀R3-m型。如圖4c所示,利用XRD對NCM@Li2O正極復合材料進行了表征。TEM結果顯示,制備的NCM@Li2O制備成功。
在C2到C3的轉變中,在~1108 cm?1處出現了O2?相關信號,證實了O2?的穩定飽和吸附對最大峰強度的貢獻。如圖4c所示,基于原位差分電化學質譜(DEM)測量的累積析出O2量,在HFE添加劑存在時觀察到微量的O2(0.124 mmol),而在無HFE條件下,在NCM@Li2O無負極電池的初始充電過程中收集到3.9 mmol析出O2。因此,在沒有添加HFE的情況下,大部分Li2O被氧化為氣態O2,基于Li2O的4e?析氧反應(OER),可以收集4.18 mmol的O2。圖4d顯示了不同正極材料電池的體積比能量和質量比能量的對比。LFP基AFLPB的能量密度與NCM523鋰離子電池相當,但是LFP基電池的比容量和電壓較低,這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鋰金屬負極高容量的優勢。
圖4 (a)LNMO半電池原位XRD譜圖;(b)Li2NCM811的半電池原位XRD譜圖;(c)NCM811正極材料半電池原位XRD譜圖,容量和Raman對應關系,核磁NMR表征及產氣質譜DEMS分析;(d)不同正極材料面容量及pack電池組后的比能量電化學性能。
如圖5a所示,碲與多硫化物相互作用生成可溶性多碲硫化物,在負極形成穩定的硫代碲酸鋰和碲化鋰;同時鋰表面的電解質也有明顯的還原分解。此外,在Te添加劑的存在下,沉積的鋰呈現出獨特的雙層SEI結構。雖然Li2Te和Li2S構成了沉積鋰的大部分,但緊挨著電解質的SEI是由Li2TeS3構成的。(NH4)2MS4在Li-S電池中的反應機理如圖5b所示。Geng等開發了一種用多有機硫化物(POS)原位覆蓋Li2S正極的策略,該策略在無負極電池中實現了超過99.5%的超高庫倫效率。POS是通過電解質中添加劑的原位聚集產生的,典型的是三硫氰酸三鋰鹽(TTCA-Li)添加劑,這是由TTCA-S*和LiS*在初期充電過程中會發生化學反應 (圖5c)。
在初始充電過程中,TTCA-Li正極表現出S-S信號振動(480 cm?1)和N-C-S信號振動(420 cm?1),在充電過程中這些信號保持不變,證明其具備較高的穩定性。如圖5d所示,Liu等以Ti3C2和Li2S為模擬對象,計算了Li2S與MXene之間的結合能。結果表明,Li2S通過Li-O鍵緊密結合在Ti3C2O2的(001)表面,結合能高達-3.93 eV。Li2S@MX正極中的Li2S組分在2.38 V的電壓下實現了活化,這與理論氧化電壓2.3 V非常接近。充電后,Li2S@MX正極由于活化能勢壘小而生成短鏈LIPS,隨著電壓的升高,短鏈迅速完全轉化為長鏈。相反,在3.36 V下,Li2S@C正極的緩慢激活使電池中的LiPS濃度極低。
圖5 (a)多硫化物溶解Te的過程及Li2TeS3的沉積過程;(b)電解質中引入MS42?的示意圖及其二聚化的自發反應;(c)聚合電解質添加劑原位涂覆Li2S的示意圖;(d)Ti3C2O2(001)面吸附Li2S、Li2S4和Li2S6分子的示意圖,對應的充放電曲線、原位XRD及紫外光譜。
Weber等人證明,使用雙鹽LiBF4/LiDFOB電解質的AFLPB在90次循環后可達到80%的容量保持率。圖6a為在4.5 V下循環后鋰負極形貌的SEM圖。在較低的壓力下,商用電解液沉積的鋰負極呈枝晶狀,具有較大的表面積。增加壓力可提高循環穩定性,生成更致密的鋰沉積層,并抑制循環后枝晶鋰的生長。即使在低壓下,雙鹽LiBF4/LiDFOB電解質也能避免枝晶的產生。圖6b為高壓下雙鹽電池循環后的X射線斷層掃描圖。隨著循環次數的增加,鋰沉積層變厚,這表明鋰孔隙率增強。
隨著孔隙率的增加,電池中需要填充的電解液量也會增多,以促進電極的完全濕潤。電解質/電極界面處的鋰離子濃度明顯低于大部分電解質(1 M),這導致鋰沉積過程中鋰離子補償延遲,枝晶鋰繼續生長,如圖6c所示。相反,添加SiO2的電解質中鋰離子濃度的極化程度明顯減小。Eldesoky等采用一種可行的AFLPB設計,采用高負載NCM811正極(16 mg cm-2)和Cu集流體作為負極,對65種電解質進行了評估,結果表明三(2,2,2-三氟乙基)磷酸(TTFEP)和對甲苯磺酰異氰酸酯(PTSI)對電池性能的改善較小,且含有TTFEP的電池具有較差的重現性。1,1-磺酰二咪唑和PTSI在添加劑中ΔV的增幅最小,如圖6d所示。
圖6 (a)兩種電解質和不同外力條件下Li負極的SEM圖及對應XPS結果;(b)AFLPBs經過1次充電、50次和80次循環后的X射線斷層攝影圖像。(c)含0.5% SiO2和不含SiO2電解質中Li+的平衡濃度曲線,Li+在Li(001)和SiO2表面的電荷分布以及原位Raman對比分析;(d)不同添加劑對比的歸一化結果。
為了探索固態AFLPB中的負極的鋰沉積行為,作者首先研究了在沒有隔膜的情況下,將銅箔與固體電解質直接接觸,如圖7a所示,可以清楚地看到鋰枝晶的形成。Zhao等報道了一種由納米二氧化硅氣凝膠和熱塑性聚氨酯組成的準固態電解質(QSE),該電解質具有優異的機械穩定性和疏水性,電化學性能穩定,同時可以有效抑制枝晶的生成(圖7b)。如圖7c所示,為了提高AFLPBs的電化學性能,人們開發了一種具有優異導電性、機械穩定性、熱穩定性和抗氧化能力的準固態復合凝膠聚合物電解質(CGPE),其由含Ti3C2Tx和LiTFSI的PVDF-HFP組成,其具備多孔結構,且Ti3C2Tx在聚合物電解質中分布均勻。
圖7(a)Li6PS5Cl匹配Ag-C負極結構示意圖及電導率;(b)集成準固態電解質和無氧正極/無負極結構示意圖及作用機理;(c)CGPE的SEM圖、自熄時間測試及不同充放電狀態下銅箔表面Li沉積的光學圖像。
利用XPS分析了LM涂覆改性前后的Cu集流體表面組成和價態(圖8a)。在鍍有LM的銅負極表面檢測到Ga、In和Sn元素的信號。此外,Cu信號逐漸消失,表明LM涂層在Cu箔表面完全形成。此外,Li4.4Sn有利于快速的鋰沉積電化學動力學,成核密度較大,有利于Li離子外延和致密沉積。如圖8b所示,Sn@Cu在Li-聯苯溶液中浸漬8h后進行化學預鋰化,生成藍黑色的Li4.4Sn合金,溶液由藍色變為棕色,這也證實了Li-Sn合金的形成。Tamwattana等人證明含有LiF@PVDF的AFLPBs具有優異的循環穩定性,并確定了鋰沉積/剝離行為的原理。如圖8c所示,由于電場分布的不均勻性,鋰沉積主要發生在突起處,進一步的生長加劇了局部電場差異化分布,進一步導致鋰表面粗糙地沉積。
圖8 (a)Cu和E-Cu集流體的光學照片;(b)Li4.4Sn@Cu電極的合成示意圖及電化學性能;(c)在有無高介電常數人工SEI的情況下,對濃差極化及鋰沉積生長機制機理解析。
三維集流體的設計可以通過擴大表面積來降低局部電流密度,進而抑制枝晶生長。多空位(MV)缺陷結構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修飾界面:(1)構建薄而均勻的SEI,減少電解液的不可逆消耗;(2)集流體表面Li成核均勻分布。如圖9a所示,MV缺陷的異相兼容性抑制了電極-電解液之間的副反應,并通過軌道雜化實現和Li的強鍵合作用。Huang等用碳增強離子電子復合材料(CRIEC)制成集流體設計制備了全固態AFLPB。碳紙(CP)與三維編織碳纖維(CFs)建立了相互連接的界面(圖9b)。纖維在CP垂直方向上的孔隙降低了鋰電鍍時因體積變化引起的壓力。相互連接的CP部分(黑色)為基底,SE(灰色)分布在其中,與CP形成實界面(黃色虛線)。如圖9c所示,引入SrI2后,通過以下3種機制實現了無死鋰的強界面相:(i)I-/I3?再激活死鋰以供正極利用;(ii) SEI表面的SrF2/LiF可作為電子絕緣層,抑制電解質的分解;(iii)在SEI內層存在電導率較高(3.488 mS cm?1)的LiI使Li+能夠有效地在SEI內部轉移和沉積,而不是積聚在SEI表面。
圖9 (a)缺陷碳層包覆碳紙改性圖及DFT理論計算;(b)3D結構碳基增強載流子輸運復合物及對應比容量;(c)SrI2修飾碳紙及SEM圖。
Geng等報道了鋰沉積的半定量分布,并通過原位空間-空間電子順磁共振成像技術(EPRI)估計了其在AFLPBs中的大小。如圖10a所示,通過實時記錄充電和放電過程中的EPR譜,監測鋰離子信號的演變。不同樣品初始充電過程的電壓曲線如圖10a1-3所示。原位EPRI譜的投影如圖10b1-3所示。循環5次后,通過EPRI測試分析死鋰的分布和大小,然后將測試電池放入手套箱拆開取出Cu負極,測試表面形貌。如圖10b所示,作者對比了軟包電池中負極和正極的局部性能圖。原始電池的圖像是分開顯示的,因為原始電池中沒有沉積鋰。如圖10c所示,Menkin等利用飛行時間二次離子質譜法(ToF-SIMS)在鍍鋰層和裸Cu區域的SEI層中發現了CuxO物質。
圖10 幾種失效分析表征技術:(a)電子順磁共振成像技術;(b)原位同步輻射成像技術;(c)二次飛行時間質譜成像技術。
Logan等發現,在低壓力和高壓條件下,含有LiPF6的電解質產熱更加明顯。圖11a為使用不同電解質的鋰負極在循環1次和循環50次后的SEM圖像。Louli等分析了不同循環條件對性能的影響,包括對稱充放電、不對稱快速充電和不對稱緩慢充電,具體的作用機制如圖11b所示。電解液中的鋰離子對應藍色球體,鍍鋰層中的鋰金屬對應灰色球體。圖11c描述了在充放電過程中鋰的沉積/溶解,隨后是枝晶的生長和死鋰的產生,可利用原位光學顯微鏡(OM)進行檢測。
圖11(a)不同電解液體系Li金屬沉積SEM圖及產熱統計;(b)最優電化學性能條件篩選及倍率測試后Li沉積形貌;(c)超高電流密度下Li沉積的原位OM測試及探究不可逆庫侖效率的機理圖。
從圖12a可以看出,與傳統的NCM/Cu電池和過量鋰(2 mAh cm?2)NCM811/Li電池相比,Li1.37NCM811/Cu電池表現出更好的循環穩定性。循環100次后,Li1.37NCM811/Cu電池的初始比容量為203 mAh cm?2,容量保持率為84%,明顯優于NCM811/Li電池的194 mAh cm?2和68%。圖12a為Li1.35NCM811/Cu軟包電池在第二次和第100次循環時的歸一化電壓分布圖。即使在100次循環后,Li1.35NCM811/Cu的工作電壓也幾乎沒有下降,庫侖效率保持在94.92%以上(第二次循環為95.22%),表明電池穩定性較高。NCM活性物質在正極的質量負載達到25 mg cm?2,對應的面積容量為4.85 mAh cm?2,如圖12b所示。更重要的是,電池容量在200次循環后沒有明顯下降,300次循環后剩余的放電容量仍然是原始容量的80%。
此外,由于電池在原始狀態下的最小厚度僅為2.137 mm,因此電池的體積能量密度達到1200 Wh L?1。如圖12c所示,使用較高電解質濃度的電池電化學性能優于使用低濃度的0.6 M LiDFOB和0.6 M LiBF4電解質混合的電池。在20℃高壓下循環200次后,放電容量仍保持初始容量的80%,表現出最佳的循環性能。與傳統的鋰離子電池相比,高濃度雙鹽電池的能量密度隨循環次數的變化而變化。圖12d為將Ag-C納米復合層引入高正極載量全固態電池中的電化學性能。將負極置于NCM正極兩側形成雙電池,并通過X射線斷層掃描(CT)分析其內部結構。此外,在長循環內,容量下降幅度不大,在600和1000個周期后,容量保持率分別維持在95%和89%。
圖12 (a)無負極NCM811/Cu軟包電池循環性能及充放電曲線;(b)無負極NCM811@Li2O/Cu軟包電池示意圖,循化性能及產氣致厚度變化;(c)無負極體系歸一化容量和循環性能對比;(d)0.6Ah軟包電池拆解后CT成像及循序性能圖。
如圖13a所示,經過50次循環后,NCM811/Cu電池的容量保持率僅為56.3%,平均庫侖效率為97.4%。具體來說,NCM811/Cu電池在第一次循環后的能量密度為~ 355 Wh kg-1,在50次循環后的能量密度為185 Wh kg-1。如圖13b所示,由于E-Cu負極對沉積鋰的高利用率,NCM811/E-Cu電池在初始充電過程中可以在負極上儲存額外的活性鋰作為鋰源,因此在隨后的12次循環中電池容量幾乎沒有衰減。然而,在NCM811/Cu電池中,僅循環10次,電池的容量損失就很嚴重。Genovese等使用雙鹽電解質分析了AFLPB的循環行為,該電解質在C/10下充電,在C/2下放電,然后在20°C下進行低壓力場循環(C/5充電,C/2放電),如圖13c所示。Liu等報道了由4層Cu集流體,3層Li2S正極和CGPE組成的0.51 Ah的 AFLPB,可以提供340 Wh kg?1以上的高質量比能量和1323 Wh L?1以上的體積比能量(圖13d)。
圖13 (a)NCM811//Li4.4Sn@Cu軟包電池照片及電化學性能圖;(b)NCM811//E-Cu軟包電池照片及電化學性能圖;(c)NCM811//Cu軟包電池性能及產熱測試;(d)無負極Li2S@MX/CGPE/Cu電池穿刺測試及產熱測試。
如圖14所示,作者總結了AFLPBs的關鍵特性,包括電池性能、電池循環條件和電池組成參數。電池性能包括容量、能量密度、循環壽命和平均輸出電壓。電池循環條件包括放電深度、壓力、溫度、充放電速率和截止電壓。電池組成參數包括Cu箔厚度、Al箔厚度、層數、電極面積、電極厚度、面積容量、面積重量、活性物質比、封裝箔厚度、隔膜厚度、E/C比、電解質用量等。
圖14 AFLPBs走向實用化未來的技術難點和要點。
AFLPBs的發展較快,目前已經取得了喜人的成就。但是,超高能量密度AFLPBs仍處于起步階段,距離實用化依然道阻且長。雖然紐扣電池LMB和AFLMB性能已經十分優異,但AFLPB的實際性能仍然不理想,難以同時實現高倍率容量、高能量密度和優異的循環穩定性。AFLPBs的關鍵制約因素和失效機制尚不清楚,特別是對于比能量大于450 Wh kg?1的電池單體。為此,本文提出了以下觀點,為后續實際AFLPB的研究提供一些方向,如圖15所示。
圖15 高能量密度AFLPB的未來研究展望。
總結與展望
第一,對AFLPBs在實際運行狀態下的評估很重要。雖然關于扣電LMB和AFLMB的研究比較多,但關于AFLPB的報道卻少得多。兩者之間存在很大的差距,扣電的負載較低而電解質用量較高,這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電池性能,然而對于軟包電池體系,情況會截然相反;
第二,該領域的基礎研究,特別是失效分析和工作機制的研究,應該得到更多的關注。雖然優異的電池性能是最終目標,但從基礎研究中總結合理的研究計劃和方法對于降低試錯成本至關重要;
第三,對AFLPBs實際運行狀況的評估值得關注。人們應更多地評估AFLPBs的耐熱穩定性,以驗證其安全性,并進行其他測量,包括沖擊、過充和針刺實驗。不可燃溶劑的開發是一個潛在的研究領域,對于提升全電池安全性能至關重要;
第四,人們應重視制造高能量密度AFLPB的工程技術問題。對于大量正極制備,正極漿料的數量通常為幾公斤,因此考慮到稀釋劑、粘結劑、導電碳和活性物質的不同物理化學性質,均勻混合是非常困難的。在這種情況下,半自動或全自動電池制造可以解決上述問題。
總之,實用AFLPB的開發已經取得了階段性進展,前途光明。然而,AFLPBs的終極應用化之路依然任重道遠,考慮到AFLPBs在過去5年中取得的進展,人們應該對于AFLPBs的開發抱有堅定的信心!
審核編輯:劉清
-
電解質
+關注
關注
6文章
820瀏覽量
20123 -
TEM
+關注
關注
0文章
89瀏覽量
10429 -
軟包電池
+關注
關注
1文章
175瀏覽量
8026 -
鋰金屬電池
+關注
關注
0文章
140瀏覽量
4349
原文標題:哈工大韓杰才院士/何偉東EES:高比能無負極軟包電池,未來多遠?
文章出處:【微信號:清新電源,微信公眾號:清新電源】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