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 HDR
HDR 的英文全稱為 High Dynamic Range,意思就是“高動態范圍”。
其“高”之程度是相對于以前的 SDR(標準動態范圍)而言,那么這個“動態范圍”又是啥呢?
這個詞所代表的,就是圖像所能清晰呈現之明暗差別。
所以 HDR 的實際意義就是,圖像能以更高質量同時顯示畫面的亮部和暗部。
如上圖所示,在 HDR 技術的加持之下,本來寡淡且好像蒙了一層灰似的畫面,瞬間就變成了鮮艷明麗的絕美風景!
這樣,用戶拍照的時候就能化身為“神筆馬良”,借助手機相機鏡頭(畫布),用所調配之豐富色彩的顏料(HDR傳感器),“畫”出最美最真實的圖像。
當然,HDR 的實現也依賴于顯示設備——畢竟能拍出來但看不出來也白搭,所以在 HDR 顯示器越來越強的今天,HDR 傳感器技術也變得越來越重要。
但是,由于智能手機的內部空間限制,手機CIS的 HDR 能力要明顯弱于數碼單反。
畢竟單反傳感器那動輒3微米或更高的像素尺寸,以及動輒14位或更高級的 ADC(模數轉換器),在動態范圍方面可以說是能將手機CIS吊起來打了。
那么,在滿阱容量和電路規格兩方面被單反CIS碾壓的手機CIS,該怎么提高 HDR 能力呢?
2,如何提高動態范圍
上圖所示,即為動態范圍的三個計算式。其中第一個代表的是最大信號量和最小信號量的比值,其所代表的意思可由第二個計算式解釋。
第二個計算式所代表的,是 FWC(滿阱容量)與 TN(暫態噪聲)的比值,這里面的滿阱容量代表單像素的最大電荷存儲量,而暫態噪聲則代表光電轉換過程中出現的數值波動。
和第一個計算式所遇到的困境一樣,在像素尺寸上手機CIS與單反傳感器完全沒法比,相對應的就是滿阱容量被單反傳感器碾壓。
如上圖所示,綠色部分標注 noise 的就是噪聲之源——在光子轉換為電子以及電子傳輸到 ADC 這兩個過程中都會產生噪聲,而暫態噪聲就是這些噪聲之和。
實際上第三個計算式所代表的正是這個意思,其中分母項分別標注 Quant 和 Readout 的字母N,便分別是光量子轉換為電子的噪聲與信號讀出的噪聲之意。
通過這三個計算式可以看出,要提高動態范圍,就得提高滿阱容量,或者減少暫態噪聲。要達到這些目的,就得改變像素結構,以及改進電路設計。
落到實處,該怎么實現呢?單反上那套平面堆料之做法肯定是行不通的,畢竟整部手機的內部空間才多大。所以一般都是通過技術的進步,來改造像素的結構并改進電路設計。
例如從前照式演進為背照式,再推進到堆棧式,直至索尼最新的雙層晶體管技術。這些不斷演進的CIS結構技術,不僅能夠提高滿阱容量,還能減少讀出電路的噪聲。
至于光電轉換噪聲方面的努力,最重要的就是 DTI(深槽隔離)技術,其能將每個像素隔離,以克服光串擾;同時還能促進像素縱深的擴展,從而提高滿阱容量。
當然,在動態范圍方面被單反CIS碾壓的手機CIS,單靠以上這些努力是不夠的——那些形形色色的 HDR 技術下面就該上場了。
3,早期 HDR 技術
基礎技術方面的突破完成之后,最終就輪到 HDR 技術登場了。最早被普及的 HDR 技術,就是最簡單的不同曝光時間圖像之多幀合成——Multi-frame HDR(多幀異曝光HDR)。
首先引入這個 HDR 技術的,是2011年發布的蘋果 iPhone4S 所搭載之IMX145,這就是 iPhone4S 的傳奇之處——開創性地引入“手機計算攝影”概念!
不過由于當時使用的還是背照式技術,所以合成 HDR 圖像的過程都是手機芯片代勞,另外曝光時間引起的“運動偽影”也是繞不過去之難題(例如下圖的“八條馬腿”)。
于是,索尼便推出了 BME-HDR 技術,并由2012年的公版旗艦IMX135首發。
這個技術的全稱為 Binning Multiplexed Exposure(像素合并多重曝光),技術原理如下圖所示。就是通過合并同時進行長、短曝光的兩行,從而獲得高動態范圍之圖像。
而之所以要每兩行像素為一組,則是因為 Bayer 排列的RGGB濾鏡需要占用兩行。
此外,由于這次的IMX135首開堆棧式技術之先河,從而讓CIS的電路層集成了圖像處理器——這便是硬件級HDR的基礎;這不僅能更快生成HDR圖片,還能實現HDR錄像。
但是,BME 的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最終圖像的分辨率會直接減半。當時正是追求高像素的年代,這能忍?而且其圖像也不夠自然。
于是,后面大法又推出了 SME-HDR 技術,其全稱為 Spatially Multiplexed Exposure(空間多重曝光),該技術由2014年發布的公版旗艦IMX214首發。
如下圖所示,通過“Z字形”的曝光陣列,將長、短曝光之圖像融合在兩行范圍之內,從而將分辨率損失壓到了20%的可接受水平。
隨著大法持續地在手機端“飚像素”,2018年 Quad Bayer 排列開始流行,至此因其而生的 QBC HDR 技術也迎來了普及時刻。
這個HDR技術由2017年發布的,索尼旗艦級安防傳感器IMX294首發,其利用 Quad Bayer 排列中四個同色像素聚在一起的特性,直接實現了片上HDR!
如下圖所示,通過每個對角線一組的曝光策略,每組同色四像素便能輸出分別對應長、短曝光的兩組圖像,融合之后便能得到一張HDR圖像。
4,在用 HDR 技術
QBC HDR 技術可以說是 SME-HDR 技術的完美迭代,其優點除了速度快之外,效果還很好,所以非常適合應用在視頻拍攝中。
但是,隨著 Quad Bayer 技術的不斷發展,更復雜的 QBC 3-HDR 技術后面也被開發了出來。
如下圖所示,通過在同色四像素內分別施以三重曝光,其中 S、M、L 分別代表短、中、長曝光,融合后便可獲得動態范圍更廣的HDR圖像。
雖然 QBC 3-HDR 技術確實牛,能夠實現等同于肉眼所見的動態范圍,但其與 SME-HDR 一樣皆無法解決“運動偽影”問題(多重曝光所致)。
于是,索尼又研究出了 DOL-HDR 技術。這個 DOL 技術不僅沒有 BME 那損失分辨率和圖像不自然的兩大缺點,還大幅改善了“運動偽影”問題!但由于技術難度比較大,這項源于2018年的技術,到了2020年才由IMX766首發。
DOL 是 Digital Overlap(數字重疊)的簡稱,具體工作原理如下圖所示——能夠利用滾動電子快門的特點,讓曝光與讀出交織進行從而實現“準同時”曝光。
具體展開來說的話,就是以往的多幀 HDR 在執行一次曝光之后,要先從上到下完整讀取出整個畫面的數據,才能開始下一次曝光。
而在 DOL-HDR 技術的加持下,每行像素完成讀取后,可以立即開始下一次曝光,這樣就可以省下等待其它像素完成讀取的時間——“準同時”曝光之原理就是這么來的。
和 BME-HDR 技術那樣只有長、短兩種曝光的,被稱作2exp-DOL。至于后面出現的,包含長、中、短三曝光的則被稱為3exp-DOL(下圖所示)。
總結:
動態范圍——要提高這個 HDR 的核心指標,一是提高滿阱容量,二為減小暫態噪聲。這兩方面的實現方式除了CIS結構技術的進步外,還有像素細分工藝和HDR技術的引進。
BME-HDR 技術——索尼史上首個硬件級 HDR 技術,通過單幀長、短曝光合成解決了“運動偽影”問題,但損失了一半的分辨率,可謂是“殺敵一千自損五百”。
SME-HDR 技術——依然是單幀 HDR 技術,但對“運動偽影”問題進行妥協,將長、短曝光通過“Z字形”排列融合于單幀的每行像素之中,從而將像素損失率降低至20%。
QBC-HDR 技術——引進 Quad Bayer 排列,在四個同色像素組中分別進行長、短曝光并分別合成(SME技術的改良),后面又出現效果更好的長、中、短三重曝光之3-HDR技術。
DOL-HDR 技術——引進全新的“多幀逐行”技術,能將長、短曝光或者長、中、短曝光的多幀圖像“準同時”完成,既大幅改善了“運動偽影”問題又獲得了優秀的 HDR 效果。
假如單看這些多重曝光的 HDR 技術,那么 DOL 無疑是最優秀的。但隨著技術的發展,能夠從根本上徹底解決“運動偽影”難題的單曝光 HDR 技術也被研發了出來,而這個更為硬核的HDR技術正是下篇要講的內容。
-
傳感器技術
+關注
關注
51文章
345瀏覽量
98080 -
索尼
+關注
關注
18文章
3218瀏覽量
105025 -
HDR
+關注
關注
4文章
281瀏覽量
3207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