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丟包,是指在網絡數據的收發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數據包還沒傳輸到應用程序中,就被丟棄了。這些被丟棄包的數量,除以總的傳輸包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丟包率。丟包率是網絡性能中最核心的指標之一。丟包通常會帶來嚴重的性能下降,特別是對 TCP 來說,丟包通常意味著網絡擁塞和重傳,進而還會導致網絡延遲增大、吞吐降低。
一、 哪里可能丟包
接下來,我就以最常用的反向代理服務器 Nginx 為例,帶你一起看看如何分析網絡丟包的問題。執行下面的 hping3 命令,進一步驗證 Nginx 是不是可以正常訪問。這里我沒有使用 ping,是因為 ping 基于 ICMP 協議,而 Nginx 使用的是 TCP 協議。
# -c表示發送10個請求,-S表示使用TCP SYN,-p指定端口為80
hping3 -c 10 -S -p 80 192.168.0.30
HPING 192.168.0.30 (eth0 192.168.0.30): S set, 40 headers + 0 data bytes
len=44 ip=192.168.0.30 ttl=63 DF id=0 sport=80 flags=SA seq=3 win=5120 rtt=7.5 ms
len=44 ip=192.168.0.30 ttl=63 DF id=0 sport=80 flags=SA seq=4 win=5120 rtt=7.4 ms
len=44 ip=192.168.0.30 ttl=63 DF id=0 sport=80 flags=SA seq=5 win=5120 rtt=3.3 ms
len=44 ip=192.168.0.30 ttl=63 DF id=0 sport=80 flags=SA seq=7 win=5120 rtt=3.0 ms
len=44 ip=192.168.0.30 ttl=63 DF id=0 sport=80 flags=SA seq=6 win=5120 rtt=3027.2 ms
--- 192.168.0.30 hping statistic ---
10 packets transmitted, 5 packets received, 50% packet loss
round-trip min/avg/max = 3.0/609.7/3027.2 ms
從 hping3 的輸出中,我們可以發現,發送了 10 個請求包,卻只收到了 5 個回復,50%的包都丟了。再觀察每個請求的 RTT 可以發現,RTT 也有非常大的波動變化,小的時候只有 3ms,而大的時候則有 3s。根據這些輸出,我們基本能判斷,已經發生了丟包現象。可以猜測,3s 的 RTT ,很可能是因為丟包后重傳導致的。
那到底是哪里發生了丟包呢?排查之前,我們可以回憶一下 Linux 的網絡收發流程,先從理論上分析,哪里有可能會發生丟包。你不妨拿出手邊的筆和紙,邊回憶邊在紙上梳理,思考清楚再繼續下面的內容。在這里,為了幫你理解網絡丟包的原理,我畫了一張圖,你可以保存并打印出來使用
從圖中你可以看出,可能發生丟包的位置,實際上貫穿了整個網絡協議棧。換句話說,全程都有丟包的可能。
- 在兩臺 VM 連接之間,可能會發生傳輸失敗的錯誤,比如網絡擁塞、線路錯誤等;
- 在網卡收包后,環形緩沖區可能會因為溢出而丟包;
- 在鏈路層,可能會因為網絡幀校驗失敗、QoS 等而丟包;
- 在 IP 層,可能會因為路由失敗、組包大小超過 MTU 等而丟包;
- 在傳輸層,可能會因為端口未監聽、資源占用超過內核限制等而丟包;
- 在套接字層,可能會因為套接字緩沖區溢出而丟包;
- 在應用層,可能會因為應用程序異常而丟包;
- 此外,如果配置了 iptables 規則,這些網絡包也可能因為 iptables 過濾規則而丟包
當然,上面這些問題,還有可能同時發生在通信的兩臺機器中。不過,由于我們沒對 VM2做任何修改,并且 VM2 也只運行了一個最簡單的 hping3 命令,這兒不妨假設它是沒有問題的。為了簡化整個排查過程,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假設, VM1 的網絡和內核配置也沒問題。接下來,就可以從協議棧中,逐層排查丟包問題。
二、 鏈路層
當鏈路層由于緩沖區溢出等原因導致網卡丟包時,Linux 會在網卡收發數據的統計信息中記錄下收發錯誤的次數。可以通過 ethtool 或者 netstat ,來查看網卡的丟包記錄。
Kernel Interface table
Iface MTU RX-OK RX-ERR RX-DRP RX-OVR TX-OK TX-ERR TX-DRP TX-OVR Flg
eth0 100 31 0 0 0 8 0 0 0 BMRU
lo 65536 0 0 0 0 0 0 0 0 LRU
RX-OK、RX-ERR、RX-DRP、RX-OVR ,分別表示接收時的總包數、總錯誤數、進入 Ring Buffer 后因其他原因(如內存不足)導致的丟包數以及 Ring Buffer 溢出導致的丟包數。
TX-OK、TX-ERR、TX-DRP、TX-OVR 也代表類似的含義,只不過是指發送時對應的各個指標。
這里我們沒有發現任何錯誤,說明虛擬網卡沒有丟包。不過要注意,如果用 tc 等工具配置了 QoS,那么 tc 規則導致的丟包,就不會包含在網卡的統計信息中。所以接下來,我們還要檢查一下 eth0 上是否配置了 tc 規則,并查看有沒有丟包。添加 -s 選項,以輸出統計信息:
qdisc netem 800d: root refcnt 2 limit 1000 loss 30%
Sent 432 bytes 8 pkt (dropped 4, overlimits 0 requeues 0)
backlog 0b 0p requeues 0
可以看到, eth0 上配置了一個網絡模擬排隊規則(qdisc netem),并且配置了丟包率為 30%(loss 30%)。再看后面的統計信息,發送了 8 個包,但是丟了 4個。看來應該就是這里導致 Nginx 回復的響應包被 netem 模塊給丟了。
既然發現了問題,解決方法也很簡單,直接刪掉 netem 模塊就可以了。執行下面的命令,刪除 tc 中的 netem 模塊:
刪除后,重新執行之前的 hping3 命令,看看現在還有沒有問題:
HPING 192.168.0.30 (eth0 192.168.0.30): S set, 40 headers + 0 data bytes
len=44 ip=192.168.0.30 ttl=63 DF id=0 sport=80 flags=SA seq=0 win=5120 rtt=7.9 ms
len=44 ip=192.168.0.30 ttl=63 DF id=0 sport=80 flags=SA seq=2 win=5120 rtt=1003.8 ms
len=44 ip=192.168.0.30 ttl=63 DF id=0 sport=80 flags=SA seq=5 win=5120 rtt=7.6 ms
len=44 ip=192.168.0.30 ttl=63 DF id=0 sport=80 flags=SA seq=6 win=5120 rtt=7.4 ms
len=44 ip=192.168.0.30 ttl=63 DF id=0 sport=80 flags=SA seq=9 win=5120 rtt=3.0 ms
--- 192.168.0.30 hping statistic ---
10 packets transmitted, 5 packets received, 50% packet loss
round-trip min/avg/max = 3.0/205.9/1003.8 ms
不幸的是,從 hping3 的輸出中可以看到還是 50% 的丟包,RTT 的波動也仍舊很大,從 3ms 到 1s。顯然,問題還是沒解決,丟包還在繼續發生。不過,既然鏈路層已經排查完了,我們就繼續向上層分析,看看網絡層和傳輸層有沒有問題。
三、 網絡層和傳輸層
在網絡層和傳輸層中,引發丟包的因素非常多。不過,其實想確認是否丟包,是非常簡單的事,因為 Linux 已經為我們提供了各個協議的收發匯總情況。執行 netstat -s 命令,可以看到協議的收發匯總,以及錯誤信息:
netstat -s
#輸出
Ip:
Forwarding: 1 //開啟轉發
31 total packets received //總收包數
0 forwarded //轉發包數
0 incoming packets discarded //接收丟包數
25 incoming packets delivered //接收的數據包數
15 requests sent out //發出的數據包數
Icmp:
0 ICMP messages received //收到的ICMP包數
0 input ICMP message failed //收到ICMP失敗數
ICMP input histogram:
0 ICMP messages sent //ICMP發送數
0 ICMP messages failed //ICMP失敗數
ICMP output histogram:
Tcp:
0 active connection openings //主動連接數
0 passive connection openings //被動連接數
11 failed connection attempts //失敗連接嘗試數
0 connection resets received //接收的連接重置數
0 connections established //建立連接數
25 segments received //已接收報文數
21 segments sent out //已發送報文數
4 segments retransmitted //重傳報文數
0 bad segments received //錯誤報文數
0 resets sent //發出的連接重置數
Udp:
0 packets received
...
TcpExt:
11 resets received for embryonic SYN_RECV sockets //半連接重置數
0 packet headers predicted
TCPTimeouts: 7 //超時數
TCPSynRetrans: 4 //SYN重傳數
...
etstat 匯總了 IP、ICMP、TCP、UDP 等各種協議的收發統計信息。不過,我們的目的是排查丟包問題,所以這里主要觀察的是錯誤數、丟包數以及重傳數。可以看到,只有 TCP 協議發生了丟包和重傳,分別是:
- 11 次連接失敗重試(11 failed connection attempts)
- 4 次重傳(4 segments retransmitted)
- 11 次半連接重置(11 resets received for embryonic SYN_RECV sockets)
- 4 次 SYN 重傳(TCPSynRetrans)
- 7 次超時(TCPTimeouts)
這個結果告訴我們,TCP 協議有多次超時和失敗重試,并且主要錯誤是半連接重置。換句話說,主要的失敗,都是三次握手失敗。不過,雖然在這兒看到了這么多失敗,但具體失敗的根源還是無法確定。所以,我們還需要繼續順著協議棧來分析。接下來的幾層又該如何分析呢?
四、 iptables
首先,除了網絡層和傳輸層的各種協議,iptables 和內核的連接跟蹤機制也可能會導致丟包。所以,這也是發生丟包問題時我們必須要排查的一個因素。
先來看看連接跟蹤,要確認是不是連接跟蹤導致的問題,只需要對比當前的連接跟蹤數和最大連接跟蹤數即可。
$ sysctl net.netfilter.nf_conntrack_max
net.netfilter.nf_conntrack_max = 262144
$ sysctl net.netfilter.nf_conntrack_count
net.netfilter.nf_conntrack_count = 182
可以看到,連接跟蹤數只有 182,而最大連接跟蹤數則是 262144。顯然,這里的丟包,不可能是連接跟蹤導致的。
接著,再來看 iptables。回顧一下 iptables 的原理,它基于 Netfilter 框架,通過一系列的規則,對網絡數據包進行過濾(如防火墻)和修改(如 NAT)。這些 iptables 規則,統一管理在一系列的表中,包括 filter、nat、mangle(用于修改分組數據) 和 raw(用于原始數據包)等。而每張表又可以包括一系列的鏈,用于對 iptables 規則進行分組管理。
對于丟包問題來說,最大的可能就是被 filter 表中的規則給丟棄了。要弄清楚這一點,就需要我們確認,那些目標為 DROP 和 REJECT 等會棄包的規則,有沒有被執行到。可以直接查詢 DROP 和 REJECT 等規則的統計信息,看看是否為0。如果不是 0 ,再把相關的規則拎出來進行分析。
#輸出
Chain INPUT (policy ACCEPT 25 packets, 1000 bytes)
pkts bytes target prot opt in out source destination
6 240 DROP all -- * * 0.0.0.0/0 0.0.0.0/0 statistic mode random probability 0.29999999981
Chain FORWARD (policy ACCEPT 0 packets, 0 bytes)
pkts bytes target prot opt in out source destination
Chain OUTPUT (policy ACCEPT 15 packets, 660 bytes)
pkts bytes target prot opt in out source destination
6 264 DROP all -- * * 0.0.0.0/0 0.0.0.0/0 statistic mode random probability 0.29999999981
從 iptables 的輸出中,你可以看到,兩條 DROP 規則的統計數值不是 0,它們分別在INPUT 和 OUTPUT 鏈中。這兩條規則實際上是一樣的,指的是使用 statistic 模塊,進行隨機 30% 的丟包。0.0.0.0/0 表示匹配所有的源 IP 和目的 IP,也就是會對所有包都進行隨機 30% 的丟包。看起來,這應該就是導致部分丟包的“罪魁禍首”了。
執行下面的兩條 iptables 命令,刪除這兩條 DROP 規則。
root@nginx:/# iptables -t filter -D OUTPUT -m statistic --mode random --probability 0.30 -j DROP
再次執行剛才的 hping3 命令,看看現在是否正常
#輸出
HPING 192.168.0.30 (eth0 192.168.0.30): S set, 40 headers + 0 data bytes
len=44 ip=192.168.0.30 ttl=63 DF id=0 sport=80 flags=SA seq=0 win=5120 rtt=11.9 ms
len=44 ip=192.168.0.30 ttl=63 DF id=0 sport=80 flags=SA seq=1 win=5120 rtt=7.8 ms
...
len=44 ip=192.168.0.30 ttl=63 DF id=0 sport=80 flags=SA seq=9 win=5120 rtt=15.0 ms
--- 192.168.0.30 hping statistic ---
10 packets transmitted, 10 packets received, 0% packet loss
round-trip min/avg/max = 3.3/7.9/15.0 ms
這次輸出你可以看到,現在已經沒有丟包了,并且延遲的波動變化也很小。看來,丟包問題應該已經解決了。
不過,到目前為止,我們一直使用的 hping3 工具,只能驗證案例 Nginx 的 80 端口處于正常監聽狀態,卻還沒有訪問 Nginx 的 HTTP 服務。所以,不要匆忙下結論結束這次優化,我們還需要進一步確認,Nginx 能不能正常響應 HTTP 請求。我們繼續在終端二中,執行如下的 curl 命令,檢查 Nginx 對 HTTP 請求的響應:
curl: (28) Operation timed out after 3000 milliseconds with 0 bytes received
奇怪,hping3 的結果顯示Nginx 的 80 端口是正常狀態,為什么還是不能正常響應 HTTP 請求呢?別忘了,我們還有個大殺器——抓包操作。看來有必要抓包看看了。
五、 tcpdump
執行下面的 tcpdump 命令,抓取 80 端口的包
#輸出
tcpdump: verbose output suppressed, use -v or -vv for full protocol decode
listening on eth0, link-type EN10MB (Ethernet), capture size 262144 bytes
然后,切換到終端二中,再次執行前面的 curl 命令:
curl: (28) Operation timed out after 3000 milliseconds with 0 bytes received
等到 curl 命令結束后,再次切換回終端一,查看 tcpdump 的輸出:
14:40:00.589277 IP 172.17.0.2.80 > 10.255.255.5.39058: Flags [S.], seq 1630206251, ack 332257716, win 4880, options [mss 256,sackOK,TS val 2509376001 ecr 486800541,nop,wscale 7], length 0
14:40:00.589894 IP 10.255.255.5.39058 > 172.17.0.2.80: Flags [.], ack 1, win 229, options [nop,nop,TS val 486800541 ecr 2509376001], length 0
14:40:03.589352 IP 10.255.255.5.39058 > 172.17.0.2.80: Flags [F.], seq 76, ack 1, win 229, options [nop,nop,TS val 486803541 ecr 2509376001], length 0
14:40:03.589417 IP 172.17.0.2.80 > 10.255.255.5.39058: Flags [.], ack 1, win 40, options [nop,nop,TS val 2509379001 ecr 486800541,nop,nop,sack 1 {76:77}], length 0
從 tcpdump 的輸出中,我們就可以看到:
- 前三個包是正常的 TCP 三次握手,這沒問題;
- 但第四個包卻是在 3 秒以后了,并且還是客戶端(VM2)發送過來的 FIN 包,說明客戶端的連接關閉了
根據 curl 設置的 3 秒超時選項,你應該能猜到,這是因為 curl 命令超時后退出了。用 Wireshark 的 Flow Graph 來表示,
你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上面這個問題:
這里比較奇怪的是,我們并沒有抓取到 curl 發來的 HTTP GET 請求。那究竟是網卡丟包了,還是客戶端就沒發過來呢?
可以重新執行 netstat -i 命令,確認一下網卡有沒有丟包問題:
Kernel Interface table
Iface MTU RX-OK RX-ERR RX-DRP RX-OVR TX-OK TX-ERR TX-DRP TX-OVR Flg
eth0 100 157 0 344 0 94 0 0 0 BMRU
lo 65536 0 0 0 0 0 0 0 0 LRU
從 netstat 的輸出中,你可以看到,接收丟包數(RX-DRP)是 344,果然是在網卡接收時丟包了。不過問題也來了,為什么剛才用 hping3 時不丟包,現在換成 GET 就收不到了呢?還是那句話,遇到搞不懂的現象,不妨先去查查工具和方法的原理。我們可以對比一下這兩個工具:
- hping3 實際上只發送了 SYN 包;
- curl 在發送 SYN 包后,還會發送 HTTP GET 請求。HTTP GET本質上也是一個 TCP 包,但跟 SYN 包相比,它還攜帶了 HTTP GET 的數據。
通過這個對比,你應該想到了,這可能是 MTU 配置錯誤導致的。為什么呢?
其實,仔細觀察上面 netstat 的輸出界面,第二列正是每個網卡的 MTU 值。eth0 的 MTU只有 100,而以太網的 MTU 默認值是 1500,這個 100 就顯得太小了。當然,MTU 問題是很好解決的,把它改成 1500 就可以了。
修改完成后,再切換到終端二中,再次執行 curl 命令,確認問題是否真的解決了:
#輸出
...
Thank you for using nginx.
非常不容易呀,這次終于看到了熟悉的 Nginx 響應,說明丟包的問題終于徹底解決了。
-
模塊
+關注
關注
7文章
2714瀏覽量
47498 -
協議
+關注
關注
2文章
602瀏覽量
39230 -
網絡
+關注
關注
14文章
7570瀏覽量
88822 -
丟包
+關注
關注
1文章
13瀏覽量
8160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