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北工業大學光電與智能研究院李學龍教授團隊圍繞“臨地安防”中的涉水視覺領域,開展了前端光電成像結合后端智能處理的一體化探索,嘗試打通從光電數據獲取到數據智能處理的感算通道。以圖像局部化學習理論為指導,在光電成像前端,利用智能分塊算法對調制光場進行邊緣精細化處理,緩解了傳統涉水光電成像中圖像邊緣信息模糊的難題,提升了圖像重構的質量,形成了光電成像數據精確獲取與處理的一體框架,為多模態涉水視覺數據的感知和處理提供了技術支撐,是“臨地安防”的典型應用之一。
地球表面大約70%被海洋覆蓋,海洋中蘊藏著未知的生物和巨大的能源資源,對地球生命的延續起著重要作用。涉水智能成像技術在海洋科考、資源勘探、地貌繪制、水下考古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然而,受深海環境極端、水體吸收散射的影響,尤其是湍流水體的強散射作用影響,傳統點對點式成像無法完整保存目標的空間信息。就像圖中的潛水員,使用傳統相機,圖像的細節信息往往被淹沒于背景散射光中,造成圖像信噪比嚴重下降,很難拍出高清畫質的照片。為解決該問題,西北工業大學光電與智能研究院李學龍教授團隊圍繞臨地安防,以邊緣增強的水下智能成像為目標,展開了人工智能賦能的光電成像技術研究,為邊緣信息高質量重構提供了新途徑。
IEGI方法框架圖
團隊提出了邊緣信息增強的智能成像方法(ILNet),圖1展示了ILNet的原理框架。基于以保持圖像信息完整性為目標的張量結構化表征理論,利用智能成像的抗干擾性以及深度網絡的信息提取能力,構建多模態認知計算框架,解決傳統成像方法在圖像智能重構時,邊緣信息嚴重損失的問題,在模擬真實的湍流水環境中,實現了低采樣率、邊緣增強的目標圖像智能重構。此外,ILNet使用探測到的光強信息為標簽訓練網絡參數,極大節約了數據采集成本,提高了未訓練場景下的泛化能力,為水下強噪聲環境的智能光電成像提供了技術儲備。相關工作發表在Optics & Laser Technology上。
ASF-Transformer方法示意圖
在此基礎上,團隊結合物理先驗和智能算法,提出了空域頻域交替學習的湍流畸變修正方法(ASF-Transformer),有效降低了圖像受大氣湍流影響形成的噪聲、畸變和偽影,提升了圖像重構的質量。該方法對成像原理和分布傳播理論進行整合,設計了自相關注意力機制來進行頻域學習,并利用多頭轉置注意力機制來減少空域學習的計算量,通過大規模數據的監督學習,顯著緩解湍流對光學成像的影響,性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相關工作發表在Optics Express上。
近年來,智能光電成像技術快速發展,應用場景不斷拓展深化。作為光電領域與智能領域的交叉技術,智能光電成像打通了從數據獲取到數據處理的感算通道,能夠有效緩解湍流、散射等復雜多變的場景干擾,為涉水探測等臨地安防應用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撐。
涉水光學實驗室
-
成像技術
+關注
關注
4文章
292瀏覽量
31474 -
相機
+關注
關注
4文章
1358瀏覽量
53724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2文章
47442瀏覽量
239011
原文標題:水下相機的“放大鏡”:圖像重構技術揭示細節之美
文章出處:【微信號:光行天下,微信公眾號:光行天下】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