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生態圈:創新的雨林法則》一書中,將創新系統形容為,一個生機勃勃的熱帶雨林。
天賦、想法、資源等養分,在這個生物系統中流淌,催生了大量創造性的活動,從而形成了效率與生產力的持續增長模式。
雨林,是大大小小的企業最向往的黃金地段。今天的“野草”,茁壯成長為可持續發展的企業,可能就是明天的“參天大樹”。
而走進雨林,我們會發現,樹冠在最上層連接成了一片,生物都生存于、活動于這一片寬廣茂密的樹蔭下。對于企業來說,應對數字化和智能化變革,面對日益復雜的內外部環境,也需要連接成一體的企業網絡,如同樹蔭一般,為業務提供可靠承載,為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養分。
社會系統(如企業)和自然系統(如熱帶雨林)的不同在于,社會系統是可以由人類創造和改變的。大型企業的IT部門,可以通過頂層設計、預先規劃,建設一張高效敏捷、靈活彈性的企業網絡,讓企業獲得充足的數字運力和養分,讓自身的創新業務蓬勃生長。
那么,企業一張網,究竟該怎么建,才能讓企業在激烈競爭中保持優勢?
近日,中國信通院與華為公司發布的《大型企業一張網白皮書》,總結出企業網絡的目標架構以及演進模式,為大型企業的網絡基礎設施規劃建設提供啟發和建議。
我們就從《白皮書》出發,了解一下企業IT和網絡的協同升級,讀懂隱含在企業一張網背后,由數字化、智能化掀起的雨林生態之變。
企業一張網,聆聽創新的律動
雨林生物,需要一片茂密交織的樹冠,來撐起整片天空。對于大型企業來說,數字化時代的業務創新,也需要一張統一架構、統一標準、統一運營的網絡嗎?
當前的企業網絡,為滿足信息化時代的企業需求,以支撐辦公為主,多種架構并存,技術相對落后,同時也缺乏對數字化、智能化業務的超前規劃。這就給企業今天的數字化轉型,帶來了許多限制,具體來說:
首先,上云低效。大型企業網絡,聯通了企業總部及各分支的研發、生產、供應鏈、銷售和服務等業務,支撐各種業務的實時協同工作,是企業上云用數賦智的主動脈。核心業務上云之后,在跨部門協作、內外部溝通時,也需要通過網絡來訪問云上業務。這時候,傳統企業網絡離散式的網絡架構,無法提供無差別、一致性的網絡體驗,加上架構復雜、運維低效,直接影響到企業的協作效率和協作質量,進而延緩上云的進程。
其次,發展瓶頸。大型企業走向全球開展業務,已經成為趨勢,供應鏈、業務、運營、市場等多個部門的跨地區、跨部門協同作業,需要一張無論任何區域、任何時間,都安全穩定可靠一致的企業網絡。而傳統企業網絡的建設,由于缺少遠期規劃,對于全球化、高品質的網絡體驗,考慮不足,難以承載后期全球化業務,成為大型企業的增長瓶頸。
另外,服務不佳。傳統網絡建設,主要是為了滿足業務部門的功能需求,容易出現“只管生(建)、不管養(服務)”的情況。而企業數字化、智能化的進程中,這種被動式響應的網絡,業務開通慢,部門需求落地周期長,站點搬遷動輒花費3-6個月的時間,跟不上業務創新的速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統一運營、靈活開放、即插即用的敏捷網絡,才能滿足業務對網絡的服務需求。
那么,一個優秀的企業網絡,究竟應該是怎么樣的呢?
科學家錢學森曾說過,一個開放的復雜巨系統,是多個子系統組成的,并且子系統之間多層次、相互聯系。這種整體性與層次性的統一,恰恰就是企業網絡所需要具備的。
整體性上,大型企業一張網的目標架構,是一個“三位一體”的復雜系統,由大腦(網絡駕駛艙)、手腳(Overlay網絡)和軀干(Underlay網絡)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系統。
同時,三個層面又是分工明確、相互獨立、分層解耦的。其中,網絡駕駛艙提供標準化的網絡服務目錄,滿足多樣化的業務場景訴求;Overlay網絡直達用戶和業務,帶來端到端的差異化精準服務,讓企業業務一跳入云;Underlay網絡健壯、可靠、安全,跨地域構建,是大型企業開展全球業務時,多個分支辦事處獲得優質網絡體驗的堅實支柱。
總結一下,云化、全球化的到來,對企業意味著全新的機遇和業務挑戰,需要企業面向未來,一張藍圖繪到底,走向“企業一張網”,如同熱帶雨林中的樹冠層一樣,通過統一架構、統一標準、統一運維,為業務創新提供一個兼具整體性和層次性的良好網絡環境。
綠樹成蔭處,數字雨林的生長時刻
大型企業,猶如雨林中的大型生物,也是一個創新生態中更具活力、競爭力的存在。可以說,構建“企業一張網”,正是大型企業可以生存、成長、發展的前提條件,會成為數字中國一個生機勃勃的創新發源地。
此次《白皮書》中,也認為大型企業網絡的建設實際上是一種生長模式。并根據不同企業對網絡的需求,提出了演進到企業一張網的三種模式:“樹模式”“藤模式”和“林模式”。
1.“樹模式”:先有主干,集約化建設Underlay網絡;再開枝散葉,逐步建設和升級Overlay虛擬網絡,滿足企業發展中的各類業務訴求。
對于核心市場穩定、基礎設施可靠可控程度高的行業,如銀行、油氣、交通等領域的大型企業,樹狀的“企業一張網”在總部和各個業務單位之間,進行了有機整合,既可以通過集約化的一張網,一圖統覽,又兼顧了各個業務單位的主動性、靈活性。
2. “藤模式”:如同藤蔓一樣,讓業務發展和擴張快的業務部門,先行根據業務需求,通過SD-WAN、SASE等方案和技術,建設Overlay虛擬網絡,滿足業務部門的快速發展訴求。等到業務規模不斷擴大,對資源的集約共享、降本增效需求變得強烈時,再由總部統一集約化部署Underlay網絡。
對于企業的銷售部門來說,需要短時間內快速部署大量分支機構,占領區域市場,比如連鎖零售、保險網點、物流配送等,“藤模式”的效率優先,更適合支撐業務的敏捷性。
3. “林模式”:對于以信息化為主的大型科技企業,如BATH(百度、阿里、騰訊、華為)等,有信息化人才和技術的充分積累,因此可以做到“網絡建設一盤棋”,預先由集團統一定義“企業一張網”的架構,并同步推動云、網建設,如同獨木成林,兼顧集約化和靈活性。
具體來說,“林模型”的建設中,一方面根據企業云和區域分布來部署骨干和匯聚POP節點,通過SDN等技術增加骨干流量調度能力,建設高質量的Underlay網絡。另一方面,按需敏捷部署Overlay網絡,同時,建設網絡駕駛艙,把Underlay網和Overlay網通過網絡數字孿生插件快速集成到駕駛艙平臺,實現一網統管,全程全網可視、可控、可管,最大化滿足業務SLA要求和提升資源利用率。
企業網絡如同雨林中的樹冠層,像樹、像藤、像林木一樣茁壯生長,讓各類數字化資源在生態系統中流通,促進企業內外的多樣協作,從而培養出可持續發展的創新性企業。
這就是雨林文化,也是“企業一張網”的演進模式。
獨木成林,華為的“一張網”實踐
說了這么多,任何數字化轉型的投入都是有成本、有風險的,一定不能盲目。在很多人眼中,華為是一個值得參考的全球化大型科技企業,也是數字化轉型的先行者和成功者。
實際上,華為在三十多年的發展中,廣域網一樣經歷了挑戰和升級。那么,華為是如何順利走向“企業一張網”的呢?
具體來說,支撐華為的數智化轉型,“華為一張網”經歷了三步走:
第一步:全球化階段。構建全球網絡“高速公路”,網絡“連得通”。
在全球化階段,華為業務從國內走海外,從單業務演進為多BG業務。圍繞網絡“規建維優”各階段,華為IT系統性的構建了高可用、可擴展、標準化、可管理的全球網絡體系架構。通過對全球海纜、陸纜資源及路徑的充分分析,規劃了全球8個100ms時延圈,包括亞太圈、中東圈、拉美圈等,保障全球任意辦公點均可在100ms圈內到達應用獲取服務,為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處提供網絡連接。這一階段初步完成了underlay網絡的構建。
第二步:數字化+云化階段。云網一體化協同,網絡“更敏捷”。
2016年開始華為全面啟動數字化轉型,業務大規模上云,網絡面臨性能體驗、靈活接入、安全防御等諸多挑戰。華為IT開啟了Overlay網絡的建設,在全球建設了多個分布式接入網關,分鐘級開通業務,用戶一跳入云,就近調度訪問云上應用,實現了“云網一體、自動化敏捷”的關鍵轉型。基于零信任構建了企業安全防護罩,劃分不同級別的安全域,通過混合云、多云承載業務,實現資產的分級防護、跨域安全縱深。
第三步:深耕數字化階段。華為一張網走向“服務化、智能化”。
2023年,華為提出深耕數字化,為了更好地支撐華為數字化業務深度重構和迎接智能化時代,華為IT全新定義了網絡駕駛艙數字平臺,提供標準化網絡服務目錄,高效滿足研產供銷服等業務的差異化網絡需求。同時,面向AI大模型訓練、算力資源均衡調度打造算力網絡分層解耦架構,Overlay層敏捷靈活和Underlay層穩定可靠相輔相成,加速算力賦能企業數字生產力。
從“華為一張網”的三十年演進過程,可以得出結論:企業一張網,是業務驅動、頂層規劃、統一標準、統一運維的整體網絡架構,也是大型企業數智化的前提條件。
毫無疑問,在數字化、智能化浪潮中,華為已經成為整個雨林生態中的大型生物,占據著一個關鍵的生態位,和內部員工、外部客戶、供應商、伙伴等一起,組成了一個欣欣向榮的數字化創新群落。
這就是雨林的意義,也是“企業一張網”作為“樹冠層”的價值。
在企業一張網的支撐下,將多種數字經濟的生產要素融合在一起,加速創新,創造出繁榮興旺的數字經濟,正在醞釀著一場數字化的變革風暴,席卷每一個生態位上的參與者。
去聆聽數字雨林的創新旋律吧,那是企業的生命活力在跳動。
伸手觸摸企業網絡的枝葉吧,感受一個生機蓬勃的數字生態在生長。
-
華為
+關注
關注
216文章
34479瀏覽量
252149 -
IT
+關注
關注
2文章
866瀏覽量
63558 -
數字化
+關注
關注
8文章
8783瀏覽量
61911 -
信息化
+關注
關注
1文章
490瀏覽量
21155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