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今(18)日出席「2023年國際法官協會第65屆年會暨成立七十周年慶祝活動」開幕式并專題演講談到「臺灣在芯片制造的競爭優勢」,他并說,臺灣須捍衛在芯片制造的競爭優勢,這也是目前臺灣在全球競爭中唯一領先。臺灣須捍衛這樣的領導地位。
張忠謀首先娓娓道來半導體的發展(Brief History of Chips),芯片指的是半導體、集成電路,晶圓制造也就是芯片制造,他演講談及芯片普遍性、芯片產業分工、臺灣晶圓制造上面的優勢,并說臺積電做的芯片占全世界約50%,先進芯片則占全球90%。
他說,戈登?摩爾1965年發現晶體管每1年半到兩年就會翻倍,被稱為「摩爾定律」,此種指數級的成長發生在晶體管的身上,讓芯片被廣泛應用,讓芯片變得無所不在。
張忠謀說,芯片無所不在,例如國防導彈、產業商業電腦、智能手機、車輛等都有使用芯片,他以蘋果手機作為比喻,問及現場與會者一支手機存在多少芯片?張忠謀解答芯片中有好幾百萬個晶體管,而一支蘋果手機有150億個晶體管。
張忠謀再與聽眾解釋臺積點與眾不同的商業模式,通常晶圓設計、研究開發、封裝測試等大多是同一家公司處理,而臺積電做出自己的商業模式,專注于資本技術密集的研究開發、晶圓廠、先進半導體封裝,專心做好設計即可,并承諾不和IC客戶競爭。
他說,臺灣在晶圓制造優勢一是人才,包括大量高品質的工程師,臺灣18歲至22歲年輕人中大學畢業者多,而技術人員有3年制大專學院畢業的,雖現今3年制大專較少,年輕人大多上4年制的大學,「我覺得很可惜」,但工程師都愿意在晶圓制造業中工作,必須穿著如太空人般的特殊裝備在無塵室中工作。
張忠謀指出,另一個優勢是臺灣的流動率低,美國半導體工作工時非常長,而美國在50、60年代有競爭優勢,但物換星移,現在則是臺灣有如此優勢,可能未來數十年狀況可能會改變,但這是臺灣現在的優勢。
他說,臺積電每年離職率約4至5%,美國70、80年代晚期每年離職率15至20%,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訓練一個工程師得花數年的時間,流動率超過10%,怎么能做出好的業績?
張忠謀表示,第三個優勢是臺灣交通方便,有高鐵、高速公路,臺積電有3個制造廠、一兩千名工程師可透過高鐵連接,工作地和住處并不是在同一城市,周一到周五在宿舍、周末回家,可能長達半年、一年都是如此通勤,此方式在美國也無法行得通。
張忠謀最后表示,他曾讀過一篇報導,全球已經超過70億人口,有75%的人有智能手機,讓他感到蠻驚訝的,而他說已開發國家的人民大多都會使用到臺灣制造的芯片產品,「臺灣需要捍衛這樣的領導地位」。
臺晶圓代工,今年營收估衰退13%
研調機構DIGITIMES 研究中心分析師陳澤嘉預估2023年臺灣晶圓代工業合計營收衰退13%,僅達779億美元,較前次預測下修近10個百分點,主要反映總經環境不佳,電子產品供應鏈庫存調整期延長至2023年下半,拖累晶片需求。展望2024年,預估臺灣晶圓代工業營收可望反彈回升,然總經前景仍有隱憂,民眾對3C消費將有限,使營收成長動能仍有變數。
陳澤嘉提到2023年上半總經壓力環伺,3C產品去化庫存難度大幅提升,使晶圓代工需求急遽下降,至2023年第2季臺廠平均產能利用率已降至70%,拖累2023年上半臺灣晶圓代工業營收表現;2023年下半5G智慧型手機、NB/PC及伺服器等領域雖有新品上市,但傳統旺季效應受壓抑,即使臺積電3奈米制程營收躍增,使臺灣晶圓代工業下半年合計營收將優于上半年,但全年表現仍將較2022年明顯衰退。
展望2024年,臺灣晶圓代工業雖有新產能稼動,以及智能手機與AI等高效能運算(HPC)應用需求支撐,可望帶動全年合計營收成長15%,然就國際貨幣基金( IMF)等機構總經預測資料顯示,歐、美及中國市場各有經濟課題待解,將影響民眾購買3C產品意愿,不利相關芯片需求,為臺灣晶圓代工業景氣帶來不確定性。
-
集成電路
+關注
關注
5389文章
11575瀏覽量
362345 -
晶圓代工
+關注
關注
6文章
859瀏覽量
48612 -
芯片制造
+關注
關注
10文章
626瀏覽量
28849
原文標題:張忠謀最新發言:捍衛在芯片制造的優勢
文章出處:【微信號:晶揚電子,微信公眾號:晶揚電子】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