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的文章中:hash算法在FPGA中的實現(一)——hash表的組建,記錄了關于hash表的構建,這里記錄另外一個話題,就是hash鏈表。我們知道,只要有hash的地方,就一定有沖突,關鍵就看如何解決沖突了。這里介紹兩種常見的設計hash鏈表的方案。當然,解決hash沖突也不一定就要用鏈表的方法,還有其他方案。
hash鏈表說明
首先說下什么hash鏈表?還是借用上一篇文章中的圖片來說明這個問題,如下圖所示。hash鏈表是為了解決hash沖突而建立的一種數據結構。當某個key計算出hash值后,對應的hash桶中已經有了數據,出現了沖突,那這個時候就需要用一個鏈表來將具體相同hash值的key“鏈”起來,方便后續的查詢。
圖中關于hash鏈表的示意,只是一種簡單的表示,在FPGA的實際設計中,情況往往要復雜得多。
方案1——DDR
有的時候,我們并不知道鏈表到底會有多長,那么自然地會想到用DDR來存放鏈表。如何在DDR里組織數據結構呢?一般來講,hash鏈表的數據結構如下:
hash桶中除了上文所講的數據結構外,還有一個下一鏈的地址addr1,它指向鏈表的一個節點,該鏈表節點的數據結構和hash桶類似,也包括key值和地址,如圖中key A和addr2,對于由addr2指向的最后一鏈,只有key B和最后一鏈標記NULL。
這樣的數據結構,在DDR中存放的時候,顯然是不高效的。因為每處理一次hash,有多少個鏈表節點就要讀多少次DDR。我們知道DDR的性能有2個指標,一個是Gbps,一個是Mpps。處理一次hash時讀DDR的次數越多,處理的hash次數就會越少,性能就越低,所以我們優化鏈表的數據結構,降低對DDR的讀取次數。
優化的思路和hash桶的數據結構類似,如下圖所示:
在一個節點中,不再只存放一個key,上圖示例是存放了5個key。實際一次DDR的讀寫,可能最少是128byte或者256byte,以104bit的五元組為key來計算,可以存放9個key。一次可以讀取N個key,相比以前的鏈表方案,讀DDR的次數為原來的N分之一,性能提升N倍。
將這個話題繼續引申下,如果hash桶存放在DDR中,那又如何構建hash表呢?如果真的需要把hash桶存放在DDR中,hash表的構建和hash鏈表的構建就是完全一模一樣的了。
方案二——內部RAM
如果考慮所有的沖突次數在一定范圍之內,那么可以把所有的鏈表存放在一起,即存放在一個內部的RAM中,實現對所有hash桶的鏈表管理。如下圖所示:
以4個hash桶為例子說明鏈表的管理,key1的hash值為0,落入到hash桶0,因此時hash桶中的指針指向地址0,即addr0,addr0為空,即可以寫入key1在地址0中。同樣key2的hash值也為0,由于addr0中已經有數據,此時addr1為空,因此將key2寫入addr1中,同時把addr1寫入key1中的下一鏈,完成鏈表的構建。
其他的key值大家可以自行推敲演練。采用這樣的方案,所有的鏈表都存放在一個ram中,處理沖突的次數是有限的,相比DDR的方案,還是簡單一些。
總結
關于上述2種方案,這里做一個簡單的總結。
DDR鏈表 | 內部RAM鏈表 | |
---|---|---|
應用場景 | 萬能場景,使用無限制 | |
沖突次數 | 無限制,只要ddr有足夠空間 | 對總體沖突次數(RAM的深度)有限制,超過后hash表無法寫入,或者需要定期老化 |
實現難易程度 | 相對復雜,涉及到DDR的讀改寫操作 | 相對簡單,但是也要實現對RAM的讀改寫操作, |
性能 | 低,需要串行讀DDR,鏈表越長,性能越低 | 高,雖然相比DDR鏈表性能高,同樣也是鏈表越長,性能越低。 |
不管采用哪種方案,高效地組建表項,減少對hash表和鏈表的訪問次數是hash處理性能的關鍵。
-
FPGA
+關注
關注
1629文章
21744瀏覽量
603607 -
DDR
+關注
關注
11文章
712瀏覽量
65360 -
Hash算法
+關注
關注
0文章
43瀏覽量
7383 -
鏈表
+關注
關注
0文章
80瀏覽量
10565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