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Tripura維曼拿結構
根據(jù)瑪赫西手稿(下簡稱“手稿”)記載,Tripura維曼拿是一種由太陽能驅(qū)動的載具,通過改變其自身形態(tài),可在海洋、陸地、天空中運行。
手稿中描述道:“它有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可以在陸地上旅行。第二部分可以在水下和水上旅行。第三部分在天空中旅行。通過keelakas把這三部分結合起來,這個維曼拿飛機就可以在空中飛行了。”根據(jù)這段描述,人們將Tripura維曼拿想象成如圖1所示的構造:它擁有輪船般的艦橋與尾舵,潛艇般的殼體,用以飛行的螺旋槳,以及用以在地面上行駛的車輪。
圖1Tripura維曼拿想象圖
Tripura維曼拿由三個層組成,其橫截面如圖2所示。
圖2 Tripura維曼拿橫截面示意圖
手稿中記載:“第一層為7英尺高,屋頂用間隔10英尺的nalikaa keelakas固定。中間間隔為20英尺,每根龍骨上應連接帶喙端的電線。配件應能像雨傘一樣打開和關閉。像帳篷頂一樣的布覆蓋整個地板。……二樓應該比一樓小一點。如果第一層是100英尺寬,第二層應該是80英尺寬。地板應為80英尺寬,3英尺厚,由trinetra金屬制成。其配件應與一樓相同,并與發(fā)電機的電線適當連接。……在安裝維曼拿的三樓時,應遵循與安裝二樓相同的程序。與第二層的地板和第一層的屋頂上的固定裝置一樣,固定裝置也應放置在連接第二層的屋頂和第三層的皮塔內(nèi)。……在三樓東北部,應準備一個小木屋,以容納發(fā)電機。它應該是用索瑪安卡羅哈做的。”可以看出,作者對Tripura 維曼拿各層的整體與局部尺寸有一個較為細致的把握。
同時,作者對各層的內(nèi)設也有描述,如“為供應二樓側面的室內(nèi)空氣,應固定6英寸寬的空氣管,由ksheeree pata或牛奶布制成,用酸清洗,從一樓隔墻到維曼拿頂部,頂部覆蓋旋轉(zhuǎn)金屬蓋,用電動吸氣泵工作。注入管道的空氣將充滿二樓和一樓,為機組人員和乘客提供舒適的空氣。”這是新風系統(tǒng);又如“在兩層樓的屋頂上方,應固定鋪開和封閉的keelakas。為了分開地板,可折疊的鏈式配件應每隔10英尺固定一次。發(fā)電機的電線應連接到配件上,以便通過它們的操作將地板分離,分離的地板在地面和空中同時移動。”這是某種類似于電梯的傳輸裝置,便于人員、貨物流動;再比如“在維曼拿的前面應該豎起一根桅桿,在它的底部應該固定兩個青銅鐘,以便向機組人員和乘客顯示時間。在每一個房間的地板上,如在鐵路上,都應安裝報警鏈,以便在有危險的情況下,住戶可以呼救。”這是通信系統(tǒng),可以向機上人員傳遞有限的信息。
此外,通過上述文段可以看出,一層主要為動力系統(tǒng)和能源系統(tǒng),二層主要為機組成員工作、乘客居住的場所,三層為控制系統(tǒng)與各種航行儀器設置的空間。
二、 Tripura維曼拿的能量系統(tǒng)
Tripura維曼拿的能源來自于太陽能,通過某個未知原理的光電轉(zhuǎn)換裝置(下稱光電管),太陽能被轉(zhuǎn)換為電能,電能驅(qū)動光電管旋轉(zhuǎn),轉(zhuǎn)換為動能,而后再輸出為電能,接著進入儲能裝置,并向各處輸送。
手稿中寫道:“旋轉(zhuǎn)的Ghutikas應該放在它們的中心,Ghutikas將吸引太陽光并將其通過管子。尖喙里的晶體會把它們吸進去,內(nèi)部的新紀元水晶和阿姆舒密特拉水晶也起到相同的作用。”
據(jù)此推測,Ghutikas可能是一種可隨著太陽方位調(diào)整姿態(tài)的采光裝置,它將始終對準太陽,并以極高的效率吸收光線。因此,Ghutikas吸收光線的范圍應該是相當寬廣,可能具備一定的扭曲、匯聚一定范圍內(nèi)光路的能力,類似大質(zhì)量星體引起的引力透鏡效應。維曼拿的制造者對光、引力、空間曲率的理解與運用必須是相當深刻的。而光電管端部與內(nèi)部的水晶,應當是某種棱鏡裝置,能對光線起到匯聚與增幅的效果。
手稿中寫道:“電力將被玻璃罩吸收,并輸送到電晶體。然后里面的karnikas會接收到它,并用力將其送至中心管。”
由此可見,光電管中填充的主體物質(zhì)為“電晶體”,是一種可將光能轉(zhuǎn)換為電能的晶體。但這初次生成的電能應當是相當駁雜且紊亂的,因此需要進一步的處理,也就是將其轉(zhuǎn)換為動能,再二次轉(zhuǎn)換為電能。
圖3Tripura維曼拿能源裝置想象圖
手稿中寫道:“當中央攪拌器旋轉(zhuǎn)時,其他攪拌器也旋轉(zhuǎn)。能量會進入酸中,其中的晶體會高速旋轉(zhuǎn),將能量強化到1080 linkas的程度。”
由此可以推測,電晶體所產(chǎn)生的電能在金屬光電管間產(chǎn)生了強大的磁場,帶動光電管的中心管與環(huán)繞管以相反的方向高速旋轉(zhuǎn),并連接某種類似于輪機的發(fā)電裝置上,從而向外輸出穩(wěn)定的電流。
手稿中寫道:“這種力量應該由Ganapa-yantra在搖籃前收集,并儲存在中央倉庫。Ganapa-yantra是一個機器形狀像維格尼什瓦拉。……在它的頭部有一個管狀的像大象的軀干一樣的突起物,上面覆蓋著玻璃,里面有電線,固定在搖籃的前部,從頸部到肚臍連接到Ganapa image。三英寸的齒輪是固定的,這樣其頸部的一個大輪子在流經(jīng)后備箱或長鼻的電流的作用下會旋轉(zhuǎn),進而使其他輪子也處于運動狀態(tài)。一卷電線應該放在中間。……填充5匙吉瓦瓦卡酸,并在里面放置217個bhaamukha graamukha manis或珠子。”
顯然,Ganapa-yantra是一種儲能裝置。文中提到,其主體部分是一個可在電流作用下旋轉(zhuǎn)的“大輪子”,其轉(zhuǎn)軸中填充了良性導體,外殼也包覆著線圈,似乎是一種使用動能來存儲電能的飛輪電池。飛輪電池的構造如圖4所示,是一種儲能密度高,放能深度大的儲能結構,包含真空室、磁懸浮、電力電子變換器等核心技術。這種電池目前在許多領域已有應用(圖5-圖7)。
圖4飛輪電池構造
圖5 飛輪電池實物
圖6使用飛輪電池為電磁彈射器供電
圖7 使用飛輪電池的“Express 4”渡輪
手稿中寫道:“需要制作5把2英寸寬的雨傘,并在雨傘上粘上5顆大甘草大小的太陽晶體。雨傘應該固定在海螺上,用阿姆舒帕玻璃罩著。這將吸引太陽光的力量,并傳遞到雨傘上的晶體上,使晶體和雨傘以1000 linkas強力旋轉(zhuǎn),進而將力量傳遞到海螺中的酸和里面的晶體,并可通過電線傳輸給其他設備。為了精確測量它的力,應該安裝一個儀表,此外還需要溫度計和其他必要的設備。”
可以看出,電能釋放裝置類似于發(fā)電機,它可能是通過磁場使飛輪帶動轉(zhuǎn)子以設定好的轉(zhuǎn)速旋轉(zhuǎn),并向外輸出電流。
三、Tripura維曼拿的防御系統(tǒng)
手稿中寫道:“為了抵御強氣流、暴風雨和高溫,三臺機器應該安裝在炮塔的后部、兩側和兩側。這三臺機器分別是三面氣動保護裝置、強太陽輻射調(diào)節(jié)裝置和暴風雨保護裝置。”由此可見,Tripura維曼拿為了在高空甚至是近地空間安全飛行,設置了完善的防御系統(tǒng)。
1 )三面氣動保護裝置
手稿中寫道:“這種裝置必須由瓦魯納金屬制成。經(jīng)過復雜的配方和制作,最終得到的瓦魯納金屬的特性與鉆石非常相似。為此,應為維曼拿制作一個蓋子,附有必要的配件,以便展開和折疊,并與從維曼拿內(nèi)部引出的電線連接。電荷將滲透到所有的地方,就像帕提卡上的摩尼人一樣。三條蛇臉的基拉卡應該被固定。它們在狂風吹來的時候,會吸進狂風,把狂風吹到高處,這樣,對維曼拿的風力就會受到抑制,從而避免危險。”
從此段中提到的“吸進狂風”“吹到高處”等信息,可以猜測,所謂的三面氣動保護裝置可能是一種具備三維矢量功能的涵道結構,可以引導氣流平滑地通過,而不產(chǎn)生危險的紊流。如圖8-圖9所示,歷史上的飛機設計師們對涵道式飛行器進行了多次探索。
圖8卡普羅尼TALIEDOSTIPA涵道驗證機;圖9 貝爾X-22A垂直起降驗證機
2)暴風雨防御裝置
手稿中寫道:“防雨風暴應該是由克朗查金屬制成的,這種金屬有摧毀暴風雨的能力。使用由這種金屬制成的合金材料制作3英尺寬、與維曼拿一樣高的管子,并把它們固定在四周。……從發(fā)電機引出的電線應穿過玻璃管并與管道連接。當水流通過它們進入潘查薩摩尼時,其中的集中力與電力混合,將強烈地對抗暴雨的力量,擾亂氣流,從而稀釋減弱暴雨,使其失效。因此,瓦爾肖帕哈拉卡·揚特拉應該固定在維曼拿上。”
從此段描述中可以看出,所謂的暴風雨防御裝置(下稱避雨管)是通過兩種作用來削弱暴風雨的:一是“水的集中力”,筆者推測其可能指的是水分子間的氫鍵作用。該裝置通過構建一層包圍機身的真空薄膜,破壞雨水中水分子的氫鍵,使雨滴快速瓦解,要實現(xiàn)這一功能,就要求維曼拿的制造者對真空的制造、分子間作用力的調(diào)節(jié)都熟練掌握;二是“電力”,即磁場排斥雨水,其技術含量是非常高的,因為要達到磁場排斥雨水的效果,就必須使雨水和避雨管帶上同樣的電荷,這表明,維曼拿的制造者一定掌握了磁單極子的制備技術,對電磁力這一基本力的理解達到了極深的程度。此外,籠罩全機的磁場將會極為強大,如何使其不影響維曼拿自身的運轉(zhuǎn),做到電磁兼容,是非常困難的。
圖10 氫鍵示意圖;圖11 磁單極子假想圖
3)強太陽輻射調(diào)節(jié)裝置
手稿中寫道:“這種裝置由aathapaashana loha制成。這種金屬有調(diào)節(jié)太陽輻射強度的能力。經(jīng)過一系列復雜的配方與工藝,最終得到輕質(zhì)的、橙色的、耐熱的、不易破碎的合金。……在每個容器中,應使用酸清洗并放置121級耐熱晶體。然后用金屬制成一個10英尺寬的傘形,固定在3根管子上,旋轉(zhuǎn)的keelakas固定在傘蓋下半英尺。在這上面,應該固定3個3英尺寬、形狀像蒸煮鍋的卡拉薩。……在這三個185號的冷擴散晶體上,應該是固定的。三個黑色云母輪應該固定在上面。他們應該覆蓋著錢德里卡工具或白色絲棉。應在其上放置一個裝有酸根的容器,其中浸有耐熱晶體。……雨傘的運動會使熱浪受到干擾而旋轉(zhuǎn)。然后,吸熱的云母輪吸收熱量,這些熱量通過根酸將變冷并熄滅。機組人員和乘客將從免受強溫度場的影響。”
由此可以推測,所謂的強太陽輻射調(diào)節(jié)裝置(下稱隔熱傘),應當是一種傘狀的遮光板或防熱罩,但這種隔熱傘與一般意義上的隔熱裝置在原理上有所不同。如圖所示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其配備的巨大的遮陽板臺座,是通過多級反射來隔絕熱量的,其主要材料為聚酰亞胺,正反面均附有一層100納米厚的鋁,最外側兩層摻硅,每層隔熱罩均可以阻擋約90%的熱量;如圖所示的帕克太陽探測器,其配備的盾形隔熱罩,是通過反射+隔熱材料來實現(xiàn)功能的,其主體由輕質(zhì)碳泡沫芯制成,夾在兩塊碳-碳復合材料面板之間。朝陽表面還涂有特殊的白色涂層,可反射大部分落在其上的陽光。而碳-碳復合材料由嵌入碳基體中的碳纖維組成。重量輕,耐高溫,結構穩(wěn)定。泡沫芯幾乎97%的體積是空氣,可作為良好的隔熱材料。但是,根據(jù)手稿中描述,維曼拿Tripura的隔熱傘是由導熱性能良好的合金制成,雖然本身耐熱,卻不能隔熱,只是起到吸收、傳導熱量的作用,其隔熱功能的實現(xiàn),最終靠的是安裝有“冷擴散晶體”的“云母輪”。可以猜測,所謂冷擴散晶體,應當是一種比熱容極高的物質(zhì),它將在吸收大量熱量后熔融,然后在流經(jīng)散熱管路的過程中向外散熱,最后在云母輪上重結晶,開始下一個循環(huán)。
圖12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圖13 帕克太陽探測器
四、Tripura維曼拿的動力系統(tǒng)
1)空中動力
空中飛行時,維曼拿機翼展開,機身前端的主螺旋槳提供向前的動力,六對側螺旋槳槳軸指向斜上方,提供部分升力與前進動力,同時,通過側螺旋槳x軸出力差實現(xiàn)偏航、z軸出力差實現(xiàn)滾轉(zhuǎn)。機身俯仰則由尾翼控制。三面氣動保護裝置保持開啟狀態(tài),減小空氣阻力,并輔助穩(wěn)定機身姿態(tài)。
2)地面動力
地面行駛時,機翼收起,主螺旋槳收起,六對側螺旋槳槳軸指向側面,成為手稿中所描述的“地輪”,側螺旋槳涵道旋轉(zhuǎn),推動維曼拿向前運動,同時,通過兩側地輪旋轉(zhuǎn)的差速實現(xiàn)轉(zhuǎn)向。由于維曼拿的六對地輪是獨立驅(qū)動的,因此具有較強的越野能力。而地輪軸亦可通過液壓作動筒頂升機體,賦予了維曼拿出色的通過性。
3)水面動力
水面航行時,主螺旋槳收起,六對側螺旋槳槳軸向前,提供前進動力,并通過側螺旋槳差速實現(xiàn)維曼拿的轉(zhuǎn)向。機翼向下傾斜,接觸水面,使維曼拿成為三體船構型,增強其高速航行時的穩(wěn)定性。此外,維曼拿也可進入地效飛行姿態(tài),此時,側螺旋槳槳軸向上提供升力,三面氣動保護裝置指向前方,涵道出力提高,提供前進動力,機翼展開,形成地效升力。
4)水下動力
水下航行時,機翼收起,尾翼充當升降舵,六對側螺旋槳槳軸向前,提供前進動力,并通過側螺旋槳差速實現(xiàn)維曼拿的轉(zhuǎn)向。主螺旋槳槳葉向后收起,高速旋轉(zhuǎn),制造空泡,同時,暴風雨防御裝置“避雨管”開啟,生成包覆機身的真空薄膜,破壞附面層水分子間相互作用,使維曼拿在水中受到的阻力大大減小,得以快速航行。
五、Tripura維曼拿的建模
建模部分在CATIA中進行。分為維曼拿主體建模、動力系統(tǒng)建模、內(nèi)部結構建模。
1)主體建模
首先建造維曼拿的的艙體部分,該部分包含六對側螺旋槳的內(nèi)部傳動機構、能量轉(zhuǎn)化系統(tǒng)及部分主螺旋槳和尾舵的動力裝置。基底部分采用樣條曲線繪制減少阻力的外形,采用凸臺特征建立起基底,再利用圓角特征將外部的直角改為圓角以減少阻力。艙體部分從底部到頂部分為三層,艙體部分包含了維曼拿的控制系統(tǒng)、倉庫、休息室、觀光室等。艙體呈現(xiàn)變形的“橢球體”,前端為流線型設計,減小在空中或水中的行動時的阻力。
該部分通過采用多截面曲線建出模型的外形,通過抽殼功能將其建成一個殼體。另外,切除前端的一部分實體建出用以安裝主螺旋槳的部位。基底和艙體的模型如圖14所示。
圖14 艙體建模
2)動力系統(tǒng)建模
維曼拿的動力系統(tǒng)主螺旋槳和六對側螺旋槳。主螺旋槳提供在空中飛行的前進動力,六對側螺旋槳提供部分前進的的動力和部分升力;在水面或水中運行時,側螺旋提供前進動力;在陸地前進,側螺旋槳化作滾輪向前推進。
輔助動力系統(tǒng)運作的有維曼拿兩端的機翼,在空中飛行時展開,在陸地或水中收起以減小阻力、增加靈活性。尾舵輔助動力系統(tǒng)的功能用于實現(xiàn)在空中和水下的俯仰動作。建成的模型如圖15所示。
圖15動力系統(tǒng)建模
在維曼拿的上端平層建造一個出口,維曼拿的整體外形如圖16所示。
圖16維曼拿整體外形
3)內(nèi)部結構建模
在整體外形的基礎上,在艙體的內(nèi)部建模、刻畫維曼拿的內(nèi)部細節(jié),并將維曼拿的艙體鏤空以清晰觀察內(nèi)部結構。
艙體建模第一層主要包括倉庫和燃料室,燃料室為圖中的空心圓柱體部分,用于存在儲能物質(zhì)和能量轉(zhuǎn)換系統(tǒng)。能量轉(zhuǎn)換系統(tǒng)經(jīng)過一系列轉(zhuǎn)化步驟將太陽能轉(zhuǎn)化為電能并向各處輸送。倉庫如圖17中空心長方體所示,可以用以存放少數(shù)彈藥、各種生活必需品等。第一層中還包括部分傳動系統(tǒng)用以傳遞機械運行控制維曼拿的動力系統(tǒng)和能量分配系統(tǒng)。
圖17 艙體第一層內(nèi)部
第一層與第二層隔開,前后都有形如“電梯”的運送裝置連接第一層和第二次。第二層結構主要包括客艙和休息室,客艙之間相互隔開,猶如一個個小房間。如圖18所示。從客艙和休息室的窗戶可以看到維曼拿外部的景觀,在空中飽覽浩瀚星海,陸地上領略大好河山,水面上目擊波濤洶涌,深海里游覽海底世界。
圖18艙體第二層內(nèi)部
維曼拿艙體的第三層是核心層,這里有維曼拿的控制室,控制室里配備駕駛嫻熟的駕駛員,自由轉(zhuǎn)換維曼拿形態(tài)以適應不同的運作環(huán)境,調(diào)整維曼拿的運行速率,監(jiān)測維曼拿上的各種系統(tǒng)、儀器的正常工作。當然,維曼拿在第三層配備了觀光室、茶水間和娛樂室。盡管在第二層的休息室也能包攬外面的風景,但第三層配有設備以提供更好的體驗,如“太利眼”望遠鏡,能放大幾百上千倍,再遠的距離也近在眼前。
圖19艙體第三層內(nèi)部及結構外形
六、Tripura維曼拿模型制作
通過3D打印將維曼拿的艙體、機翼、尾舵等分別打印出來,利用膠水組裝。如圖20和圖21所示。
圖20連接艙體和機翼
圖21連接艙體和尾舵
組裝完成模型的整體如圖所示。
圖22 維曼拿結構模型
七、總 結
Tripura維曼拿是一種由太陽能驅(qū)動的載具,通過改變其自身形態(tài),可在海洋、陸地、天空中運行。維曼拿維曼拿通過蒙皮外殼吸收太能能,經(jīng)過二次轉(zhuǎn)化將太能能轉(zhuǎn)化為電能輸送到各處;并且,維曼拿建立上中下三層,三層各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一層動力裝置、能量系統(tǒng)、傳動系統(tǒng)等,二層主要為乘客和機組人員的休息和活動空間,三層為駕駛艙和游覽觀光娛樂場所,給乘客提供舒適的體驗。
作為一款給乘客提供極致體驗的運載器,維曼拿攻擊力不強,只在倉科配備了極少數(shù)的彈藥用于自衛(wèi)反擊,但是維曼拿的防御力極強,內(nèi)有三面氣動保護裝置、暴風雨防御裝置和強太陽輻射裝置,并且配備了安全性極強的外殼。配有主螺旋槳和6對側螺旋槳,維曼拿的機動性能也很優(yōu)異。
基于上述設想,我們在CAD軟件設計了維曼拿運載器,并加入了一下現(xiàn)代元素,將維曼拿模型3D打印出來進行組裝,力求美觀呈現(xiàn)出Tripura維曼拿運載器。
-
太陽能
+關注
關注
37文章
3433瀏覽量
114456 -
模型
+關注
關注
1文章
3298瀏覽量
49075 -
運載器
+關注
關注
0文章
3瀏覽量
5610
原文標題:走進古印度維曼拿飛行器系列——Tripura維曼拿模型設計與制作
文章出處:【微信號:信息與電子工程前沿FITEE,微信公眾號:信息與電子工程前沿FITEE】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發(fā)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