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CCD還是CMOS,它們都采用傳感器作為捕捉圖像的基本手段,CCD/CMOS傳感器的核心是照相二極管(光電二極管),二極管在接受光后可以產生輸出電流,同時電流的強度和光的強度。但是在外圍的CCD傳感器和CMOS傳感器不一樣,前者的傳感器,除了光敏二極管包括一個用于控制相鄰電荷的存儲單元外,光敏二極管占據了大部分面積——換句話說,CCD傳感器的有效感光面積較大,在相同條件下可以接收到強光信號,
相應的輸出信號更清晰。
而且CMOS傳感器的結構比較復雜,除了在光敏二極管的核心位置外,還包括放大器和模轉換電路,將每個像點組成一個感光二極管和三個晶體管,而感光二極管占據的面積只是整個元件的一小部分,
導致CMOS傳感器的開度率遠低于CCD(開孔率:有效光敏面積與傳感器面積之比)。
在這種情況下,CMOS傳感器可以捕獲的光信號明顯小于CCD元件,靈敏度較低。在輸出端反射時,CMOS傳感器捕捉的圖像內容比CCD傳感器更豐富,丟失了一些圖像細節和明顯的噪點,這是早期CMOS傳感器只能使用低的地方的一個很大原因。
CMOS開孔率低造成的另一個麻煩是它無法與CCD像素密度相提并論,因為隨著密度的增加,傳感器區域的比例會變窄,而CMOS開口率過低,一個微小的有效感光區域,會丟失一些圖像細節是嚴重的。因此在傳感器尺寸相同的前提下,CCD的像素尺寸始終高于同期的CMOS傳感器,這也是CMOS長期未能進入主流數碼相機市場的重要原因之一。
每個傳感器都有一個圖像傳感器的圖像點,因為傳感器只能感知光線的強度,無法捕捉到顏色信息,所以必須覆蓋在傳感器上的濾色片。對此,不同的傳感器廠家有不同的解決方案,最常見的方式是覆蓋RGB,紅、綠、藍濾光片在1:2:1的組成下由四個點組成一個彩色像素(即紅色和藍色濾光片分別覆蓋一個圖像點,其余兩個圖像點覆蓋綠色濾光片),取這個比例是人眼對綠色非常敏感的原因。而索尼的四色CCD技術將其中的綠濾光片中的翡翠綠(翡翠英文,一些媒體稱為E通道),從而形成新的R、G、B、E四種配色方案。無論采用哪種技術,重要的是要提前明確構成彩色像素的四個像素。
光敏元件接收到光后產生相應的電流,電流大小對應于光強度,因此模擬光敏元件的直接輸出。在CCD傳感器中,
每個傳感器無需進一步處理,而是將其直接輸出到下一個傳感器,存儲單元的傳感器結合元件產生的模擬信號再輸出到第三個傳感器,依此類推,直到與最后一個傳感器信號組合形成統一的輸出。由于傳感器產生的電信號太弱,不能直接進行模數轉換工作,所以輸出數據在放大處理時必須統一——這個任務是由CCD傳感器完成的,放大器對放大器進行處理后,每個圖像點的幅值信號強度也都增加了;但由于CCD本身不能將模擬信號直接轉換為數字信號,因此還需要專門的模數轉換芯片進行處理,最終輸出以二進制數字圖像矩陣的形式提供給專用DSP芯片。
對于CMOS傳感器,上述工作流程完全不適用。每個傳感器的CMOS傳感器直接集成放大器和模數轉換邏輯,當光敏二極管發光時,產生模擬信號,信號首先被放大器放大到傳感器上,然后直接轉換成相應的數字信號。換言之,在CMOS傳感器中,每個傳感器都能產生最終的數字輸出,合并后的數字信號直接由DSP芯片處理——問題正在發生,屬于CMOS傳感器放大器的模擬器,無法保證每個放大點都保持嚴格,放大后的圖像數據不能代表物體拍攝的外觀——體現在最終輸出結果中,
在噪聲很大的情況下,圖像質量明顯低于CCD傳感器。
-
傳感器
+關注
關注
2551文章
51134瀏覽量
753832 -
CMOS
+關注
關注
58文章
5721瀏覽量
235560 -
CCD
+關注
關注
32文章
881瀏覽量
14229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