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液晶顯示仍是電視、電腦顯示器中占據主導地位且最受歡迎的顯示技術,但未來其很難再實現大幅改進。最近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實現微觀“隱形斗篷”的超構表面(metasurface)技術有望催生下一代新型超薄顯示器,其厚度僅約為人類頭發絲平均直徑的1/100,分辨率有望達到液晶顯示器(LCD)的10倍,但能耗則僅為LCD的一半。
LCD技術依賴由背光持續照明的液晶單元。像素前后的偏振濾光器根據光波的極性或偏振方向過濾光波,液晶單元可以按照這些濾光器的方向旋轉,以打開和關閉光傳輸。
科學家們正在探索實現下一代平板顯示的候選技術——超構表面。超構表面經過設計具有自然界不常見的功能,例如,能夠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彎曲光線。對超構表面和其他超構材料的研究已經實現了隱形斗篷,可以使物體隱身于光、聲、熱和其他類型的波。
旨在操縱光波的光學超構材料具有周期性的亞波長圖案化結構,其尺度小于其操縱的光波長。然而,超構表面的結構通常是靜態的。這對許多需要可變光學特性的應用(例如顯示器)來說是一個障礙。
此前,已有研究很多不同的方法來對超構表面的特性進行電調諧。然而,到目前為止,這些方法都無法同時實現顯示器和激光雷達等應用所需要的速度、大尺寸、透明度以及固態可調節性。
據麥姆斯咨詢報道,在一項新的科學研究中,英國諾丁漢特倫特大學(Nottingham Trent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與標準CMOS生產工藝兼容的電調諧超構表面。該研究依賴于硅的熱光效應,即溫度的變化會顯著改變硅的光學特性。
用于原型顯示器的超構表面像素比液晶單元更薄、分辨率更高、能耗更低
“我們的超構表面像素與當前的硅芯片制造技術兼容,這使其生產成本較低。”該研究共同作者、諾丁漢特倫特大學工程教授Mohsen Rahmani說道。
這種新型全固態器件的核心由硅超構表面組成,具體來說,是一層155納米厚的薄膜,其中以精確陣列排列著78到101納米寬的孔。該超構表面由透明導電的380納米厚氧化銦錫條封裝,氧化銦錫條可以用作電驅動加熱器。
“超構表面領域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是可重構性。”紐約城市大學(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研究生中心的電氣工程師Andrea Alù評價稱,“這項新成果提供了一種快速、高效且緊湊的方式來調整超構表面的響應,推動了該領域的發展。”
研究人員制作的四像素原型器件,可以在625微秒內以低于5伏的電壓將其切換傳輸的可見光和近紅外光量提高九倍,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情況下,這至少相當于每秒1600幀。換句話說,這項技術的幀速率可以達到當前視頻幀速率的10倍以上。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于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期刊。
可尋址超構表面像素
相比LCD,這種超構表面顯示器有何優勢?
科學家們指出,這種新方案的一個關鍵優勢是穩定性。“硅納米結構以其耐用性而聞名,這也是其仍然是微電子芯片行業最受歡迎材料的原因之一。”該研究共同作者、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物理學教授Dragomir Neshev說,“我們在幾個月內多次運行了原型樣品,沒有出現任何退化。”
Neshev表示,他們收到的關于這項研究的一個常見問題是冷卻速度,“這仍然在人眼響應的數量級內。通過進一步的工程設計,例如采用主動冷卻方法,或在像素周圍使用空氣槽,可以顯著提高冷卻效果。”
研究人員表示,這種新型超構表面可以取代LCD顯示器中的液晶層。同時,其不需要LCD中的偏振濾光器,而這耗費了LCD顯示器中一半的光強度和能量。
Rahmani指出,目前的LCD生產線通過很少的改進就可以用超構表面像素取代液晶像素。整合這項技術,不需要對生產線進行大額投資。
盡管超構表面顯示器很有前景,但OLED顯示器是目前LCD最主要且有力的競爭對手,它也不需要液晶層。
OLED已經在大約一半的智能手機中獲得應用,電視中的應用也終于開始起飛,筆記本電腦中的普及率也在上升。LCD不會完全被替代,很可能仍然是大多數入門級到中端顯示器的首選技術,但LCD市場空間正在縮小。因此,盡管顯示器制造商計劃保留其LCD制造基礎設施,但大多已經停止投資新的LCD制造廠。
Rahmani認為OLED“價格昂貴,壽命短”,而硅的壽命相對較長,所以硅超構表面顯示器更穩定。
然而,OLED在成本、性能和制造工藝方面進展迅速。三星最近將一種用于電視和顯示器的新型OLED架構商業化,將藍色OLED和量子點結合在一起,也就是“QD-OLED”。未來幾年,更高效的藍色OLED材料應該會上市,有助于進一步提高其亮度、延長壽命并降低功耗。
此外,從長遠來看,業界還在努力開發microLED和電致發光量子點技術。因此,總體而言,顯示行業并沒有失去創新的動力。
因此,為了打入顯示器市場,研究人員希望通過改進電驅動加熱器的尺寸、電輸入和冷卻方法來優化他們的超構表面顯示器。人工智能(AI)和機器學習(ML)技術也可以幫助設計更小、更薄、更高效的超構表面顯示器。此外,更小的像素尺寸也是方向之一。
研究人員的目標是在未來5年內打造一款能夠生成圖像的大尺寸超構表面顯示器原型。他們希望在未來10年內將其技術集成到公眾可以使用的平板顯示器中。
回顧OLED的發展歷史,聚合物材料的電致發光是在50年代發現的,30多年后展示了第一款實用器件,第一款商業化顯示器則一直到21世紀初才得以進入市場。而對microLED顯示器的研究始于21世紀初,預計在2025年之前還不會有大規模商業化的microLED顯示器上市。
鑒于LCD制造商在現有制造廠已經累積投入了1000多億美元,顯示器制造商可能很樂意找到一種新技術,讓他們老舊的LCD制造廠重獲新生。研究人員應該盡一切可能確保超構表面顯示器與現有的LCD制造基礎設施兼容。
審核編輯:劉清
-
lcd
+關注
關注
34文章
4429瀏覽量
167786 -
液晶顯示
+關注
關注
6文章
588瀏覽量
40339 -
液晶顯示器
+關注
關注
11文章
576瀏覽量
43661 -
濾光器
+關注
關注
0文章
13瀏覽量
7828
原文標題:超薄的超構表面顯示器替代液晶顯示器(LCD)?
文章出處:【微信號:MEMSensor,微信公眾號:MEMS】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