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作為人均耕地面積1.46畝/人(2017年統計數據)的農業國,人均耕地面積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嚴重威脅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同時,農業生產模式仍然以傳統生產為主,存在不少問題,總之未來農業的生產模式也面臨極大挑戰。
回顧農業生產發展的歷史,從早期的刀耕火種到農機化肥的開始,這些變化無疑是巨大的。同時在政策的影響下,農業產業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使農業發展邁上了新臺階,開啟了智慧農業之路。
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進步,智慧農業正處于大規模應用階段,精準農業、無人機植保等大規模應用,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生態環境,在幾個方面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一、種業數字化
依托生物育種與現代信息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在基因型檢測、分子標記、表型處理、數據管理等方面的應用,正在成為輔助育種、提高育種效率的重要手段?;诜N業大數據平臺,建成運行全球首個農作物品種DNA指紋庫公共平臺“,開發上線國家農作物種子追溯管理信息系統,和全國種業投訴舉報平臺,通過整合品種試驗測試、管理和種子生產經營等信息,促進品種身份信息開放共享,實現“一品種、一名稱、一標樣、一指紋”的追溯管理。
二、種植業數字化
基于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衛星遙感、北斗導航等技術在種植業生產中的應用,在精準播種、變量施肥、智慧灌溉、環境控制、植保無人機等應用的大面積推廣,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以2021年數據為例,小麥、稻谷、棉花等農作物的生產信息化率,分別為39.6%、37.7%和36.3%,有明顯的提升。同時在安徽蕪湖、北大荒、廣東佛山、內蒙古興安盟等地,已經建立無人或少人農場。
三、畜牧業數字化
畜禽養殖數字化與規?;?、標準化同步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畜禽養殖全過程得到廣泛、深度應用。到2021年,全國畜禽養殖信息化率達34.0%,實現對全國18萬余個規模豬場、4千多個生鮮乳收購站、5千多輛運輸車、3百余個牧場、1.3萬家左右持有飼料生產許可證企業的全面監管,畜牧業預測預警、市場調控、疫病防控、質量監管水平明顯提升。
四、漁業數字化
養殖水體信息在線監測、精準飼喂、智能增氧、疾病預警與遠程診斷等數字技術與裝備在漁業行業不斷推廣應用,數字技術支撐的工廠化養殖、稻蝦養殖、魚菜共生模式相繼投入生產,漁業生產信息化穩步推進。同樣讀取2021年數據,江蘇南京浦口區通過生產、流通、消費全環節數字化,打造青蝦訂單生產、透明供應、信任消費的產業體系,節省養殖人工成本15%以上,節約倉儲加工物流配送成本20%以上,養殖收益增加15%以上。
五、農墾數字化
各地農墾集團、國有農場依托規模化、組織化、專業化、企業化優勢,在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的基礎上,大力開展數字技術創新應用,種植業、畜牧業、農產品加工業全鏈條數字化轉型明顯加快。黑龍江墾區建成七星、創業、二道河、紅衛、勤得利、勝利6個智慧無人化、農場群,累計改裝升級水旱田無人駕駛及輔助駕駛機具6288臺,示范作業面積608萬畝,畝均增產3%-5%。
六、智能農機裝備研發應用
六行采棉機、5G+氫燃料電動拖拉機、多功能聯合收獲機、無人駕駛輪邊電動拖拉機等研制成功,農機自動駕駛系統功能已從直線行走升級為自動避障、自主停車、自主線路規劃。目前已有超過60萬臺拖拉機、聯合收割機配置了基于北斗定位的作業監測和智能控制終端,其中安裝有輔助自動駕駛系統的拖拉機超10萬臺。數字技術和智能裝備在農產品分級包裝、貯藏加工、物流配送等環節得到推廣應用。
七、農業農村管理數字化轉型
農業農村部地理信息公共服務、政務數據共享、農業農村大數據等平臺基本建成,農業農村數據資源不斷豐富。全國自然資源三維立體“一張圖”持續完善,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線”、劃定成果已上圖入庫。全國數字農田建設“一張圖”、全國第三次土壤普查平臺、全國農田建設綜合監測監管平臺等基本建成,為相關工作高效開展提供支撐。“空、天、地”立體化新型農作物對地調查體系初步建立,可以準確獲取主要農作物的播種面積、空間分布、作物長勢等數據。大豆、蘋果等8類15各品種的全產業鏈大數據建設試點穩步推進,生豬產品信息數據平臺上線運行,發布生豬全產業鏈數據。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體系初步建立,農產品市場分析研判能力明顯提升。數字化監管模式不斷創新,探索利用數字技術支撐耕地用途管制、制種基地監管、宅基地改革試點等工作。
審核編輯黃宇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2文章
47442瀏覽量
239004 -
數字化
+關注
關注
8文章
8783瀏覽量
61912 -
大數據
+關注
關注
64文章
8897瀏覽量
137534 -
IOT
+關注
關注
187文章
4217瀏覽量
197072 -
智慧農業
+關注
關注
4文章
785瀏覽量
1986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