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化石燃料的過度使用導致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引發了能源和環境危機。二氧化碳轉化為其他增值化學品是循環經濟的基石。二氧化碳電還原反應是促進全球碳資源利用的重要途徑之一。CO2ER可以生產各種含碳產品,其中乙烯(C2H4)是CO2ER的重要產品,可用于制造塑料和纖維等商品材料。Cu因其適當的*CO偶聯強度和對*H中間體的弱吸附能力,被廣泛認為是CO2ER生成C2H4最有效的催化劑之一。CO2活化的高能壘和CO2轉化為C2H4的較正起始電位阻礙了其在CO2ER電催化中的廣泛應用。
因此,需要設計兼具較強CO2活化能力和*CO偶聯能力的催化劑。一個很有前途的策略是設計由兩種不同催化劑組成的串聯體系,同時提高活性和選擇性。雖然串聯催化劑催化CO2ER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由于電合成C2H4中*CO轉移過程的動力學緩慢,嚴重阻礙了它們的實際應用。
因此,設計一種能大量供應*CO的串聯催化劑,以增強*CO轉移動力學,提高*CO在Cu催化劑表面的覆蓋率,是可取的方案。另一方面,采用氫氣溢流策略,通過加速二元組分催化劑中*H中間體的轉移。由此產生了一種同時促進*CO轉移和溢流的策略,通過在串聯催化劑上設計串聯的CO分子管理,產生的CO首先解吸到電解質中,然后在另一組分上重新吸附,這種提出的直接*CO轉移和溢流策略(圖1)此前從未用于CO2ER電催化。
圖 1.Cu NPs+Ni-SOD/NC的*CO溢流催化機理。
【成果簡介】
浙江大學侯陽(通訊作者)開發了一種原位*CO生成和溢流策略,通過將單個Ni原子負載在具有輝鋅礦(SOD)拓撲結構的富吡啶碳(Ni-SOD/NC)載體上,可以將*CO中間體提供給相鄰的Cu納米顆粒(NPs)。在-0.72 V的低電位下,C2H4選擇性為62.5%,電流密度為160 mA cm-2。該工作以“Accelerated Transfer and Spillover of Carbon Monoxide through Tandem Catalysis for Kinetics-boosted Ethylene Electrosynthesis “為題發表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
【研究亮點】
1. 具有吡啶N基團的NiN3活性位點加速*COOH中間體的形成,促進了*CO的解吸; 2. Cu NPs表面的溢流增加了*CO中間體在Cu NPs表面的覆蓋度,提高了生成C2H4的選擇性。
【圖文導讀】
圖 2. (a) Ni-SOD/NC合成示意圖。(b) Ni-SOD/NC的TEM。(c) Ni-SOD/NC的 HAADF-STEM (d) Ni K邊 XANES。(e) EXAFS譜的k2加權χ(k)函數。(f) WT-EXAFS光譜。(g)傅里葉變換EXAFS。
通過將大塊Ni直接轉化為Ni單原子,采用發射俘獲策略制備Ni-SOD/NC催化劑,如圖2a所示。TEM (圖2)的圖像顯示其為十二面體,沒有形成額外的金屬NPs,高分辨率TEM (HRTEM)圖像顯示了晶格空間為0.34 nm的石墨條紋 (圖2b)。HAADF-STEM顯示Ni物種原子分散在碳載體上,大小為~ 0.25 nm(圖2c)。XANES光譜顯示Ni-SOD/NC的譜線強度介于Ni箔和鎳酞菁(NiPc)之間(圖2d)。Ni-SOD/NC在1.3 ?處表現出Ni-N配位 (圖2e),與NiPc相比,其峰值強度較低,R距離較小,表明Ni-N配位環境不同。
此外,兩種樣品在2.2 ?處均未檢測到Ni-Ni特征峰,證實了高度分散孤立的Ni原子的存在。小波變換(WT)(圖2f)顯示Ni-SOD/NC的WT最大值(0.018)位于4.8 ?-1,這歸因于Ni-N鍵,但沒有Ni-Ni峰。為了更清楚地識別N的貢獻,得到了Ni-SOD/NC的R空間擬合曲線(圖2g),與實驗結果吻合較好;曲線擬合結果表明,Ni-N配位屬于單原子Ni-N3位點(圖2g)。與NiPc中Ni-N4的配位數相比,Ni-SOD/NC中Ni-N3的配位數較低可能是由于相對較高的熱解溫度和氨環境。
圖 3. (a)Ni/NC的FECO。(b) Ni-SOD/NC在-0.7 V下的電流密度和FECO (c) H池中的FECO。(d)流動池示意圖。(e) 流動池中Ni/NC在不同電位下的FECO和(j)總電流密度。(f)與其他報道的原子分散Ni/NC催化劑相比,Ni- SOD/NC在流動池中的TOF。(g) C2H4電合成Cu NPs和Cu NPs+Ni-SOD/NC工藝示意圖。(h)不同電位和電流密度下Cu NPs和Cu NPs+Ni-SOD/NC的FEC2H4。
在-0.7 V時,FECO在99.9%以上(圖3a)。Ni-SOD/NC催化劑在電催化16小時期間的電流密度和FECO的長期穩定性測試表明,Ni-SOD/NC催化劑具有較高的CO2ER穩定性(圖3b)。與其他已報道的CO2ER催化劑(包括原子分散Ni/NC)相比(圖3c),新開發的Ni-SOD/NC表現出出色的CO2-CO轉換性能,在-0.7 V下FECO的最高選擇性為99.9%,這保證了后續C2H4電合成良好的*CO生成和轉移能力。為了克服溶解CO2在水溶液中的質量遷移限制,構建了CO2ER流動池(圖3d),其中氣體擴散層(GDL)作為Ni-SOD/NC催化材料的載體。
在流動池中,CO2通過氣相快速擴散到催化劑,有利于高電流密度和快速傳質。如圖3e所示,Ni-SOD/NC在-0.94 V、120 mA cm-2(工業級電流密度)的FECO高達96.5%。Ni-SOD/NC的TOF在-0.94 V下最高可達85,398 h-1(圖3f)。鑒于Ni-SOD/NC催化劑具有優異的CO2ER-CO性能,進一步采用CO管理策略,將自進料Ni-SOD/NC產生的*CO中間體外溢到Cu表面上,提高Cu催化劑表面的*CO覆蓋率,進而促進CO2ER的*CO偶聯。以新開發的Ni-SOD/NC催化劑為供體,在CuNPs上加料*CO,在聚四氟乙烯(PTFE)納米纖維表面濺射沉積一層CuNPs,制備了CuNPs+Ni-SOD/NC催化劑(圖3g)。
如圖3h所示,當外加電位為-0.72 V,電流密度為160 mA cm-2時,Cu NPs+Ni-SOD/NC產生C2H4 FE最高,為62.5%。Cu NPs+Ni-SOD/NC的FEC2H4值(62.5%)是純Cu NPs FEC2H4的1.62倍,在-0.45 V至-0.80 V的更寬電位范圍內,前者的FEC2H4值比后者高出1.0倍以上(圖3h)。相對于Ni-SOD/NC, CuNPs+Ni-SOD/NC上除了FEH2略有增加外,FECO急劇下降,而FEC2H4明顯增加,這說明Ni-SOD/NC上生成的*CO溢出到CuNPs表面,進一步形成C2H4。
圖 4.(a) ATR-FTIR原位測試裝置。(b) Ni-SOD/NC的ATR-FTIR原位光譜。(c) Ni-SOD/NC ATR-FTIR原位光譜等高線圖。(d) Ni-SOD/NC從-1.0 V至-1.2 V的ATR-FTIR原位光譜。(e) Ni-NC系列和SOD/NC在-1.2 V時的ATR-FTIR原位光譜。(f) Ni-NC系列和SOD/NC在-1.2 V時的峰面積及其對應的最大FECO。(g) -0.7 V下不同KHCO3濃度下Ni-SOD/NC的Jco。(h) Ni-SOD/NC對CO2ER的催化機理。
作者用原位ATR-FTIR測試確定CO2ER中間體(圖4a)。圖4b,c顯示,位于1900、1620、1410和1390 cm-1的波段分別屬于*CO、吸附的H2O、*COOH中間體和*CO32-中間體。在1620 cm-1處的峰來自吸附水,隨電位的增加而負移,這是由于連續消耗H2O分子,并向新形成的*CO2提供質子,促進了快速質子化形成*COOH。在1410 cm-1附近出現了一個寬的正峰,歸因于吸附的*COOH (圖4d)。比較了SOD/NC、Ni-SOD/NC、Ni-Lay/NNC和Ni-Dia/NC在-1.2 V下的原位ATRFTIR (圖4e)。圖4f表明,H2O峰的積分面積與FECO成反比,而*COOH峰的積分面積與FECO成正比。
該結果進一步表明,水解離生成的*H加速了*COOH的生成,從而增強了CO2ER動力學,促進了CO的生成。Ni-SOD/NC在-0.7 V下的JCO隨KHCO3濃度的增加呈現了0.12的近零斜率(圖4g),說明形成*COOH中間體的質子不是來自KHCO3,而是來自水解離。 為了進一步驗證Ni-SOD/NC在CO2ER過程中通過水活化和質子化過程加速了加氫動力學,作者在SOD/NC、Ni-SOD/NC、Ni-Lay/NC和Ni-Dia/NC上測量了H/D的CO生成速率和動力學同位素效應(KIE)(圖4g),反映了電解質中水解離的質子轉移速率。Ni-SOD/NC的KIE值為1.19,低于SOD/NC(1.76)、Ni-Lay/NC(1.32)和Ni-Dia/NC(1.41),說明水解離不是Ni-SOD/NC的速率決定步驟。Ni-SOD/NC中Ni-N3位點和吡啶N的存在通過促進水解離,加速了質子轉移,如圖4h所示。
圖 5. (a) NiN3、NiN3/PDN、NiN3/GN和NiN3/PRN的原子結構。(b)NiN3、NiN3/PDN、NiN3/GN和NiN3/PRN的CO2ER路徑的自由能和結構演化。(c)HER過程中的自由能圖。(d)CO2ER和HER之間的決速步電位差。(e)*CO解吸的能壘。
基于上述研究,作者構建了四種可能的模型,分別為NiN3、NiN3/GN、NiN3/PRN和NiN3/PDN (GN、PRN和PDN分別代表石墨氮、吡咯氮和吡啶氮)(圖5a)。如圖5b所示,計算得到NiN3/PRN和NiN3/PDN模型從*CO2轉變為*COOH中間體的自由能分別為0.14和0.10 eV。對于NiN3、NiN3/GN、NiN3/PRN和NiN3/PDN模型,從*CO2轉變為*COOH的反應能壘分別為2.12、1.92、1.91和1.74 eV,結合自由能結果,證明吡啶N比吡咯N更有利于*CO質子化形成*COOH,這與原位ATR-FTIR結果吻合。此外,由*COOH轉化為*CO所計算的自由能均呈下降趨勢。
從*COOH到*CO的反應勢壘分別為0.68,0.70,1.32和0.01 eV,這也表明NiN3/PDN是所有構型中反應活性最高的產物。此外,NiN3、NiN3/GN、NiN3/PRN從*CO到CO的上坡自由能分別為1.46、1.81和1.29 eV,均遠高于NiN3/PDN的上坡自由能(1.09 eV),說明附近的吡啶N也促進了*CO解吸步驟,有利于CO2ER。從圖5c可以看出,與NiN3 (0.27 eV)、NiN3/GN (0.28eV)、NiN3/PRN (0.34 eV)相比,NiN3/PDN (0.35eV)的產氫受到明顯抑制。此外,將UL定義為UL(CO2)-UL(H2)的差值,UL作為CO2ER選擇性的描述符進行計算,根據這一定義,一個更正的值表示對二氧化碳還原的更高選擇性。
在所有研究模型中,NiN3/PDN的UL(CO2)-UL(H2)最高(圖5d),表明CO選擇性最高。如圖5e所示,*CO從NiN3/PDN解吸轉移到Cu表面(圖5e下半部分)的能壘明顯低于從NiN3/PDN直接解吸進入氣相(圖5e上半部分),這進一步證明了Ni-SOD/NC解吸增加了*CO在Cu表面的覆蓋面積,從而促進了C2H4的形成。因此,可以推斷Ni-SOD/NC上產生了大量的*CO。
【總結與展望】
該工作通過設計一種由原子分散的NiN3錨定在吡啶富氮碳載體上的單Ni原子催化劑,驗證了一種提高CO2ER活性的*CO轉移和溢流策略。新開發的Ni-SOD/NC具有出色的*CO供應能力,在高達120 mA cm-2的工業級電流密度下,FECO約為96.5%,并且具有出色的穩定性。與吡啶N相鄰的孤立的NiN3位點加速了*CO2到*COOH的質子化動力學,并降低了后續*CO解吸的能壘。*CO從Ni-SOD/NC層外溢流到CuNPs,在-0.45 V至-0.95 V的寬電位范圍內,通過CO2ER選擇性生成C2H4,導致FEC2H4達到62.5%。這項工作不僅為CO2ER和HER之間的*CO供給策略提供了深入的理解,而且為探索CO2ER及其他串聯催化劑開辟了新的途徑。
審核編輯:劉清
-
電解質
+關注
關注
6文章
820瀏覽量
20124 -
TEM
+關注
關注
0文章
89瀏覽量
10429 -
傅里葉變換
+關注
關注
6文章
442瀏覽量
42667 -
PDN
+關注
關注
0文章
83瀏覽量
22744
原文標題:浙大侯陽Angew:串聯催化加速一氧化碳的轉移和溢流,實現CO2電還原為乙烯
文章出處:【微信號:清新電源,微信公眾號:清新電源】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