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的7月16日,注定是要被寫進科創板歷史——中芯國際( SH:688981 )登陸A股,開盤大漲246%,市值一度突破6000億,并將科創板帶上巔峰。如今,“二弟”華虹將重走當年龍頭大哥之路。
11月4日,上交所受理了港股華虹半導體的科創板IPO申請。此次華虹擬募資180億元,居科創板IPO募資金額第三位。如果參照當年中芯國際接力賽般的上市速度,華虹有將成為今年科創板“募資王”。
圖片來自華虹官網
近期,華虹H股漲勢不錯,短短10天時間,其港股股價直接從11月4號的19.7港元拉到11月14號的28.1港元。難道真如看多者所言,“華虹會成為下一個中芯國際。”
當然,看衰者也有話說。當年中芯國際在A股觸達頂點之后,便很快盛極而衰。不少擔心錯過“芯茅”而重倉的股民腸子都悔青了,被套牢兩年多來,沒有驚喜可言。 對比華虹和中芯,無論是規模,還是制程能力,兩者都無法相提并論 。
回到當下,最終投資者需要理清楚的還是華虹的品質。
01 華虹是誰?
【1】“特色工藝”深度玩家
華虹的故事可以追溯到1997年,其前身是上海華虹NEC電子有限公司,成立時間比中芯國際還早3年。到2005年,華虹半導體在香港注冊成立,開始專注芯片代工業務。
圖片來自華虹官網。
在成立之后的十多年時間里,華虹一直在8英寸產線的低制程工藝上摸索,到了2018年,華虹12英寸生產線建成投片,正式完成“8英寸+12英寸”工藝產線布局,并將制程能力提升到55nm。
與中芯國際堅持走高端制程的路線不同,華虹從成立伊始便確定了更加“保守”的特色工藝發展路線。
何謂特色工藝?簡單來說,半導體制造工藝大致可分為先進邏輯工藝與特色工藝。前者沿著摩爾定律發展,側重于不斷縮小芯片尺寸,代表企業為臺積電、三星和中芯國際。而特色工藝不完全依賴尺寸的縮小,而是通過優化結構與制造工藝,最大化發揮不同器件的物理特性以提升產品性能及可靠性。
換句話說,特色工藝不追蹤摩爾定律,不和頂級玩家比拼14nm、7nm等高端制程,而更多是在成熟制程上面尋求機會。為了方便理解,我們可以把特色工藝理解為非主流路線。
在特色工藝領域發展近二十年,華虹勉強擠進了行業前十。根據Trend Force發布的2021年度全球晶圓代工企業的營業收入排名數據,華虹半導體位居第七位;在大陸地區,華虹的營收僅次于中芯國際。
雖然不在“先進邏輯”的大部隊,市場仍然給了華虹一個體面的頭銜,將其與中芯國際并稱為國內晶圓代工“雙雄”。
圖1:華虹和中芯國際的發展定位,資料來源:華虹半導體招股書,公司公告
【2】華虹的生存之道
眾所周知,芯片代工是典型的資金和技術雙密集的行業,龍頭企業“贏者通吃”的現象極為明顯。長期以來,臺積電不僅占據全球一半市場份額,甚至囊獲了行業的大部分利潤。一組令人乍舌的數據,2022年Q3臺積電芯片代工收益超200億美元,超過其他所有廠商的利潤總和。
現實很殘酷,華虹是如何在寡頭壟斷的芯片代工領域生存下來,并一步步走到臺前的呢?
首先,華虹并不是像中芯國際一樣拼命追趕臺積電,而更多是在55nm以下的成熟制程上面下功夫,所以華虹的研發投入和資本開支更少。從歷年研發費用率可以明顯發現, 華虹的研發投入一直顯著低于中芯國際 。也就是說,華虹不需要瘋狂燒錢升級,可以猥瑣發育。
圖2:華虹的研發費用率處于行業中下水平,資料來源:招股書
其次,與先進工藝相比,特色工藝的競爭點在于工藝的成熟度和穩定性、工藝平臺的多樣性,以及產品種類的豐富程度,兩個產品領域不存在明顯的正面競爭。雖然臺積占據全球一半代工市場,但其大部分營收來自28nm以下制程,比如7nm和5nm的營收占比已超過50%。也就是說,華虹所在的成熟制程,并不是臺積電的主戰場。
最后,除了電腦CPU、智能手機SOC等追求先進制程的芯片,還有數字、模擬、射頻等諸多半導體器件并非單純追求更先進的制程。舉例來說,圖像傳感器芯片、電源管理芯片、功率半導體芯片等還是需要成本更低的成熟制程。
雖然技術不如人家,研發投入也跟不上,但是經過二十余年的發展,熱衷成熟制程的 華虹倒也成為業內特色工藝平臺覆蓋最全面的玩家 ,并且在部分細分領域做到了頭部位置。
在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儲器領域,根據ABI Research的行業數據,華虹是全球最大的智能卡IC制造代工企業以及國內最大的MCU制造代工企業;
在功率器件領域,華虹是全球產能排名第一的功率器件晶圓代工企業,也是唯一一家同時具備8英寸以及12英寸功率器件代工能力的企業。
圖3:華虹營業收入細分情況,資料來源:華虹半導體招股書
總而言之,以特色工藝為路線的華虹避開了激烈的正面戰場,在行業巨擘的陰影之側生存了下來,守住了屬于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現在拿華虹與中芯國際比較,顯然不具有可比性。拉長時間看,未來華虹能否成為中芯2.0,追趕臺積電呢?
02 三問華虹
【1】技術代差如何追趕?
作為半導體產業鏈最重要的環節之一,芯片代工對制程工藝有著極高的要求。所謂得先進制程者,得天下,已經成為全行業共識。
緊跟摩爾定律的臺積電,其制程工藝早已遙遙領先同行。現在臺積電可以規模化量產5nm制程,預計今年可以量產3nm制程。即使是具備成熟14nm制程能力的中芯國際,仍與臺積電相隔兩代以上的技術差距。
在芯片代工領域,落后者的追趕難度極高,不存在“后來者優勢”和“彎道超車”,強如中芯國際都是苦苦追趕。回想當年,中芯國際曾在28nm關口上停滯多年,更別提難度更高的7nm和5nm。
強者恒強,臺積電通過巨額的資本投入,打造獨有的技術優勢,從而搶占利潤豐厚的高端市場,賺取巨額利潤之后再次投入研發,形成正反饋循環,最終其不斷拉大與行業對手的差距。對于正處在55nm和90nm“舒適區”的華虹,我們對其技術追趕之路仍舊是保持謹慎態度,畢竟這不是三年、五年可以追趕的。
圖4:華虹半導體主營業務按工藝節點構成情況(單位:萬元),資料來源:華虹半導體招股書
【2】基本面的落差如何補強?
不得不面對的殘酷現實是,整個芯片代工行業已然形成較為割裂的局勢。龍頭廠商除了在技術上面絕對領先,還在產能規模、營收利潤上面有著難以趕超的優勢。
先從行業格局看,從2017年至2021年,全球晶圓代工廠的集中度持續提升,到了2021年,全球前五的晶圓代工廠的市場占有率接近90%。其中,臺積電長期處于絕對龍頭地位,如今市場份額穩定保持在50%以上。華虹好不容易擠進了行業前十,但市場份額只有可憐的1.5%。
截止2022年3月末,華虹有三座8英寸晶圓廠和一座12英寸晶圓廠,公司合計產能約為32.4萬片/月,還不到中芯國際一半產能,如果再拿臺積電來對比,那就更欺負人了。
圖5:2021年全球前十大晶圓代工廠市場份額,資料來源:Trend Force,公司公告
再從行業利潤看,華虹與行業龍頭的差距同樣顯著。臺積電早早就顛覆了“微笑曲線”對代工廠的定義,將芯片代工做成了產業鏈上價值量最高的一環。直接拿數據說話,2022年第三季度,臺積電毛利率及凈利潤率分別達到60.4%及45.8%,連庫克都不好意思說自己賺錢。(同期蘋果的毛利率為42.3%)
拼不過行業龍頭,那華虹與同行相比如何呢?
華虹的毛利率還是落后中芯國際、華潤微等大陸同行。今年三季度末,華虹的毛利率從一季度的28.1%提升至37.2%,創下歷史新高,可惜還是低于中芯國際2個百分點。要知道, 中芯國際無論是在研發投入還是折舊費用上面都遠高于華虹。
說到底,華虹是靠著低端芯片賺的錢。而臺積電則恰恰相反,其收入貢獻最大的是高利潤的7nm和5nm產線。長期看,華虹如果只是停留在成熟制程,可能永遠只能賺制造業的辛苦錢。
圖6:全球主要芯片代工企業毛利率對比,資料來源:華虹半導體招股書
【3】如何扛過行業的殘酷內卷?
芯片代工這一條燒錢又費力的道路,隨著每隔18個月晶體管數量增加一倍的摩爾定律鈍化,技術要求在逐漸提高,且擴產風險也在成倍增加。
如今要開發先進制程,首先一座先進制程的晶圓廠都是動輒百億美元起步。同時,高端芯片的綜合制造成本更高,如果下游沒有足夠的銷量來形成規模效應,那么單個晶體管成本可能不降反升。這意味著,行業內卷進一步加劇,最后龍頭企業吃肉,小企業可能連骨頭渣都沒有。
有人會說,現在7nm、14nm已經完全夠用了,沒有必要卷尺寸。其實隨著新興產業的迭代發展,人們對芯片的算力、功耗、尺寸等不斷提出新的需求,這就迫使芯片代工廠持續研發創新。就拿自動駕駛芯片來說,英偉達最新發布的新一代自動駕駛芯片Thor,其算力達到恐怖的2000 TOPS,是其上一代芯片Orin算力的8倍,更是特斯拉FSD芯片的14倍。
萬物皆可有芯的時代,全球芯片行業的投資還在不斷增加。根據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預測,2021年至2025年半導體制造行業投資規模平均為1560億美元,較2016年至2020年的年均投資規模970億美元大幅增長61%。
由此我們可以得到的結論是,現有市場參與者擴大產能及新投資者的進入,將可能使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雖然未來芯片代工行業有著無限想象空間,卻往往預示著更加殘酷的淘汰機制。
我們不妨多問一句,華虹如何扛過這樣的殘酷內卷?
圖7:2022年主要晶圓代工廠擴產計劃,資料來源:各公司官網,方正證券
03 華虹難成中芯2.0
【1】華虹亟需更多的彈藥補充
本次華虹的科創板IPO申請,擬募集資金高達180億元,在半導體領域,僅次于中芯國際 。想必有人會問,既然華虹專注成熟制程,自然不需要像中芯國際那樣大額的資本開支,憑什么如此大手筆融資?
實際上,華虹傳統8英寸晶圓相關收入已經增長乏力,近三年的復合增長率只有7.9%。目前華虹的增長動能主要來自12英寸晶圓產線。(近三年華虹12英寸產線收入的復合增長率高達672.5%)不過公司產能利用率已經趨于飽和,亟需融資上馬新產能。
圖8:公司主營業務收入按照晶圓規格分類情況(單位:萬元),資料來源:華虹半導體招股書
圖9:華虹的產能利用率已經達到飽和,資料來源:華虹半導體招股書
根據招股書顯示,華虹本次發行的募集資金約70%是用于12英寸特色工藝生產線擴產——華虹制造(無錫)項目。不過按照公司規劃,新產線將于2023年初開工,直到2025年才開始投產。
新問題來了,接下來的近三年時間,華虹靠什么維持業績增長,來兌現資本市場的期待呢?
【2】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回顧當年,中芯國際登陸科創板的發行價為27.5元/股,最后以95元/股的價格開盤,上漲幅度超過200%,不僅自己成為A股市值最高的的半導體公司,還給科創板注入了一針興奮劑,將其帶向巔峰。
在我們復盤下來,中芯國際回歸A股可謂占盡天時、地利、人和。
先說天時,當時國家大力倡議半導體產業自主化,并從國家層面出臺一系列支持政策。那時候中芯國際的科創板上市之路,簡直是跑步進場,全程僅用時45天,創下A股十年來最快上市速度。
再說地利,在中芯國際回歸A股之前,其已經規模化量產14nm芯片,核心產品就包括華為麒麟710A處理器。作為當時國內唯一將制程能力推進到14nm的芯片代工廠商,中芯國際毫無疑問成為全行業的希望,被寄予追趕世界第一梯隊水平的任務。
最后說到人和,當時投資者對半導體的熱情空前高漲,對中芯國際的未來充滿信心。事后看來,市場對中芯國際的估值是直接對標臺積電的。
但是今時不同往日,華虹面對的市場現狀和當年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首先,作為全球半導體最大需求市場的PC和智能手機,已經遇到了較大增長阻力。根據IDC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第三季度PC出貨量同比下降了15%;再看智能手機,現在換機周期已從過去的一年半拉長到三年,未來可能更久。
其次,受到全球經濟下行和貿易爭端的影響,整個半導體產業面臨著艱巨的挑戰。從今年前三季度的半導體行情走勢來看,強如臺積電也是先跌為敬,還被巴菲特“抄了底”。
最后,大陸半導體產業要崛起,必須要發展先進制程,沖擊行業高地,而現在的華虹顯然無法扛起這面大旗。
此次輪到華虹回歸A股,又一次大量吸金,市場可能更加克制。目前華虹已經得到不少券商的深度關注,紛紛推薦買入,當年拿中芯對標臺積電,如今又再拿華虹對標中芯,未免有些頭腦過熱。
在市場的一片熱情和喧囂中,我們之所以潑下這盆冷水,想再次重申: 華虹回A股上市,很難復刻中芯國際,想借此機會重倉港股的需要三思而后行。
【3】市場的擔心:吸血效應
記得中芯國際上市當天全天成交額達到479.7億元,由于吸血效應過強,直接把A股帶崩了,中環股份、兆易創新、智光電氣、大唐電信、至純科技等概念股紛紛跌停。股民們無奈感嘆,“一股功成,萬股哭。”
時隔兩年,華虹重走老路,融資規模之大,再次讓市場瑟瑟發抖。需要注意的是,今年大部分時間,上證指數是在3000點附近震蕩。
另外除了芯片,還有 創新藥、工業母機 等行業,都是亟需技術突破,同樣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然而資金池子就那么大,你多拿點意味著可能別人就只能少拿點了。
總而言之,不管是在芯片代工行業領域,還是在資本市場上,華虹都難成中芯2.0。華虹大手筆融資自然一時風光無兩,接下來苦練內功是王道。對于想復刻當年中芯的趨勢投資者來說,華虹已沒有了當時的天時地利人和。
-
中芯國際
+關注
關注
27文章
1418瀏覽量
65411 -
華虹半導體
+關注
關注
3文章
97瀏覽量
37603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