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煤礦跟以前最大的區別是什么?答案可以有很多,但有一個變化非常具有代表性:這是一個女孩兒們開始走進煤礦、走向生產一線的時代。
以前的煤礦,當然是有女性身影的,她們或許是食堂里做飯的大姐,在某個場站里過磅的女士,抑或是后臺記賬的財務人員。但是深入一線,往往是男性煤礦工人才會選擇的工作。
幾千年以來,大家都在說,“煤礦不適合女孩”,因為:
煤礦苦。礦區基本都在荒郊野外,需要在風沙、嚴寒、高溫里生活工作,條件艱苦。
煤礦臟。采煤、運煤、爆破等往往在露天環境下進行,煤灰滿天飛。
煤礦累。各環節的任務艱巨,許多都只能工作人員徒步、手動完成。
煤礦險。礦區的工作條件惡劣,造成巨大的安全風險。
“女孩走進煤礦”,似乎是不可能發生的。直到我在某科技企業的發布會上,看到了一張照片。那是一座冬天的陜北煤礦,陰沉的天空下、漆黑的土坡上,坐著一個二十出頭的女孩兒,她的膝蓋上放著一臺筆記本電腦,她紅色的羽絨服是整個天地的一抹亮色。
看到一只黑天鵝,于是“世界上全是白天鵝”的命題就不攻自破。這個女孩兒的身影,讓我們敏銳地感受到,“煤礦不適合女孩”的定律已經改變。煤礦開始歡迎女孩兒們的到來,女孩們也開始了解煤礦、改造煤礦。
那位發布會上的女孩,名叫冬冬(化名),是一個從事煤炭物流數字化的產品經理。她告訴我,她和數名同事長期駐扎在包頭,探索煤炭行業的數轉智改,團隊中,產品、運營、測試、工程師等崗位都有女性。
煤礦,是傳統實體行業的代表之一,其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是一場規模宏大的探索。從一個普通女孩的身影出發,我們或許可以撥開時代議題的宏大外殼,看到更真實、更具象的轉型價值,去理解數字智慧,究竟是如何將一線煤礦人員從苦、臟、累、險的工作環境中解放出來,讓沿襲了幾千年的煤礦刻板印象及行業定規,開始松動。
更智慧的煤礦,就是更適宜人棲居的地方
數字化、智能化的意義究竟在哪里?我想,煤礦可以給出一個答案,那就是讓一個地方變得更適宜人類生活和工作。
煤礦人并不拒絕女性的出現。產品經理冬冬、運營蓉蓉都表示,她們去了煤礦之后,一線工作人員覺得女生來這里做事很辛苦,整個過程中配合度也會更高一點。一開始大家很好奇,怎么突然間有女孩來了,還有點激動。
而在此之前,她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跟煤炭相關的工作有關系,對包頭的煤礦工作人員來說,也從來沒想過,會有女孩出現在這個工作環境。
煤礦的工作環境變了,讓人能更好地棲息,也就不再和女性彼此站成兩個世界。從技術體系來看,智慧煤礦的水土改造覆蓋了生產的關鍵環節:
1.井下。在煤礦生產環節中,井下采礦的安全性至關重要。地下采煤時,工作環境在400至500米以上的深度,工作人員完全被地質介質包圍,是非常危險的,長期還有塵肺病等健康問題。因此,煤監局和煤炭行業也在大力推動井下作業的自動化、無人化,引入上億的掘進機、長壁開采機、盾構機等大型設備,希望人能少下井甚至不下井。
智慧煤礦首先需要對整體基礎設施、網絡聯接能力進行升級,通過5G、Wi-Fi等網絡能力,將車輛等設備互聯互通,建立一個廣泛覆蓋、立體感知的數據協同系統,通過將運營數據、安全記錄等進行統計分析,為后續的自動化、無人化、智能化提供必不可少的全域數據支撐。
現在,井下通過5G覆蓋,各種氣體的濃度、風扇和泵的運行狀態和特性可以被持續監控,大部分工作都可以自動化了。腦極體曾走訪了山西大同的塔山煤礦,發現地下400米的礦井在無人化之后,井下作業已經實現了無人化。工人們遠程操控這些設備,不用一大早爬到地下500米揮汗如雨,可以干干凈凈地在指揮大廳里面工作,這是十分重要的智能化升級舉措。
2.礦區。IoT技術與AI軟硬件、云、5G等技術綜合在煤礦中應用,讓煤礦擁有了初級智能,大大提升了作業效率。經過數字化改造之后,推土機、刮板機、平地機等車輛上集成3D識別、精準定位、視頻追蹤等能力,在礦區內自動執行任務,避免人類司機遭遇陡峭斜坡、地面沉降等危險。
輸煤用帶式輸送機是一種重要的煤炭運輸設備,開采出的新鮮煤塊要通過輸煤膠帶運送到外面,礦區用量可達十幾臺至上百臺不等。巡檢是輸煤膠帶正常運轉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一些礦場安裝了固定攝像頭,但監視范圍有限,還需要巡檢人員在天寒酷暑中不間斷地巡查,以檢查設備使用狀況、統計分析各類信息,并進行火災、故障等事故預警。而人工巡檢慢,一些重要的帶式輸送機需要好幾個人三班倒進行巡檢,一天巡檢三次,有時還會因誤看漏看而造成工作事故。AI巡檢機器人可以輔助人工巡檢或者代替人工巡檢,在輸煤膠帶旁無間歇巡查,將實時視頻回傳并智能識別分析,人類巡檢員只需在集控室中通過語音交互對機器人下達指令即可。
3.運輸。裝載到公路卡車中,經過場站送到電廠、火車、船舶等。冬冬、蓉蓉所在的科技公司希望將煤炭運輸環節進行數字化改造,傳統煤礦物流使用普通的卡車,每跑一趟都需要手動記錄下哪個車、什么時間進來的、什么時候卸貨、哪個車頭、哪個策劃、發給哪個客戶,整個流程手工進行,特別繁瑣。蓉蓉在包頭遇見過一個卡車司機,在場站外排隊排了三天,才等到電廠將庫存煤消化,將自己車上的煤卸下。不僅影響收入,等待期間也會造成更多的燃油損耗和碳排放。
卡車和場站通過擁抱智能化、數字化,融入5G、AI等新技術,已經實現了對車輛進行全程可視監管、軌跡實時可查和智能科學調度,讓煤炭干線24小時高效運輸。
由此不難看出,智能技術體系對煤礦的加持,滲透到礦業的多個環節,在安全、效率、可靠性等方面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通過智能化改造,可以有效降低煤礦的安全隱患,大幅提升生產率,減少危重崗位的人力投入,也讓煤礦的水土變得更加宜人。
一個時代的剪影:女孩兒們在煤礦做什么?
大量智能技術在煤礦萌發,整個行業開始重構優、優化流程,這個過程中,礦區不但需要以男性為主的高體力工作者,也需要大量數字化、智能化從業人員。于是,女性的身影開始出現。
據冬冬表示,公司常年在煤礦現場的團隊有十人左右,其中男女比例差不多,女生可能相對多一點,這是因為產品、運營、測試等崗位會有很多女生。
她們來到煤礦,也向我們解釋了煤礦轉型的過程。
首先,需要深入場景去梳理需求、研發技術產品。
目前,許多煤礦生產經營的全流程、全場景還沒有實現數字化的全面覆蓋。舉個例子,很多井下的通信系統還沒有完善,傳感器采集到的數據向地面傳輸會有一定的數據延遲; 煤礦對安全性要求特別高,井下作業需要的機器人還需要研發;煤礦AI識別有一些特殊的場景,比如脫煤、撒煤、堆煤的形態判斷,拖軌異音的識別等,這些都需要定制化的研究和開發。
所以,煤礦智能化的第一步就是技術人員深入到業務場景中,跟礦業人員有更多的交流和溝通,理解行業規律、熟悉工作流程,才能打造出真正有效的解決方案。
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因為有些工作人員的描述是比較有限的,對AI、數字技術的能力也不了解,無法準確地說出自己的需求。這時候就需要技術人員到現場去觀察、體認、發現。產品經理冬冬在參與設計“智慧甩箱”的時候,就會每天到現場,跟場站、司機等進行交流,她每天都會到現場去觀察實地作業,發現那些工作人員習以為常、但數字化可能解決的地方。
其次,向從業者推廣落地技術產品和解決方案。
數字化、智能化產品推出之后,在落地階段也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落地難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從業者的配合度。對于已經比較熟練的從業者來說,轉型和學習新技術,他們內心往往是有恐懼的。蓉蓉是數字化項目的運營人員,在產品設計理念成型的時候,她就需要開始對煤礦行業的客戶講解“洗腦”,去解釋系統功能、使用場景、效果回報等等,和客戶一起梳理哪些崗位、哪些板塊未來可以通過數字化系統優化,還能保持業務的正常運行。這些工作等到開發完成后再去做,可能已經來不及了。
二是從業者的適應性。工作人員長期以來形成的工作習慣是很難快速改變的,蓉蓉告訴我們,煤炭從業者們可能不抗拒新的系統,但他會恐懼、會害怕,會下意識地反應說不會用,這時候就需要運營人員來給他們安全感,來幫助他們度過新事物的沖擊期。比如在智慧場站的改造中,負責管理煤炭集裝箱的是資產管理員,甚至可能是數字化項目在現場的唯一對接人,他們有的文化程度不高,平時工作也很忙碌,有可能剛教的操作過一會兒就忘了,所以需要工作人員花更多的耐心,高頻地幫助他去掌握和使用系統,要做很多次培訓講解。
另外,持續迭代運維與標準化。
數字化、智能化方案交付給客戶以后,還需要定期定時地維護、升級。某機器人公司負責人告訴我們,有一次AI系統遠程發現一個托滾發熱了,半夜就通知用戶過去趕緊處理,如果不處理的話,第二天早上產生火災,損失可能是上千萬。
蓉蓉告訴我們,數字系統上線之后,還需要陪著用戶去使用。對于科技公司來說,還要讓系統變得更加標準化,在該行業的其他場景中變得可復用,進而孵化出更多的客戶。
不難發現,智能技術的落地需要的不僅僅是算法和軟硬件,還需要一系列多元化工作才能真正實現。它不是點石成金的魔法,而是水滴石穿的功力。
一次雙向奔赴:煤礦與女孩,問題不少,潛力很大
不可否認的是,女孩兒們的身影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煤礦,并不是曇花一現,背后展露著整個行業未來響十年二十年的變化。
變化一:煤炭與數字人才的雙向奔赴才剛剛開始。
很多人會覺得,碳達峰、碳中和趨勢下,煤炭在節能減排的壓力下看似衰退。但各種數字技術、智能技術聚焦在煤炭領域,顯然,該行業還有許多降本增效的潛力和發展的空間。至少未來十年內,以煤炭為主的燃煤電廠還是能源穩定供應的核心。麥肯錫的調查表明,1800家天然氣廠和300家燃煤電廠為美國提供了四分之三的發電能力(720 GW,約460吉瓦天然氣和260吉瓦煤炭)。而煤炭行業本身的大量問題,還等待著數字化轉型來得到有效解決。包括嚴重的勞動力短缺、投資不足、地緣政治導致供應鏈風險等。
可以說,煤炭行業的數字化依賴于大量人才的參與,而礦業通常不是數字原住民的首選雇主,這使得該行業需要啟動“女性”這一重要的人才力量。目前,女性僅占全球采礦勞動力的8%至17%。隨著該行業數字化、智能化的發展,需要招募到更多有數字技能的人才。從這個角度看,或許我們會看到越來越多的女性出現在礦山。
變化二:產研融合,是數轉智改的關鍵推動力。
數字化項目的成功與否,跟行業知識、業務場景密切相關。技術人員一定是要深入到一線,拿到真實的需求和素材再做分析、研發、迭代。而傳統行業一般比較封閉,有長期沉淀的知識壁壘,這時候兩個領域的連接非常重要,也要求技術人員、技術團隊具備較強的溝通能力、理解能力、控場能力。
在項目落地過程中,蓉蓉幾乎要從最一線的工作人員到客戶方最大的領導都要接觸到。除了數字項目本身的問題之外,還需要了解清楚客戶在想什么,未來的業務怎么發展、怎么賺錢,在這樣頻繁密集的接觸中,技術團隊才能對礦業有更深的理解。有一次在某個泵房里走訪時,管理員大爺覺得數字場站的事情根本不可能干成,想趕她們走,于是連暖氣都不給開,她們全體人員只好大冬天在泵房里挨凍。不過大家都沒有放棄,不斷地大爺溝通他的工作細節,向他解釋數字化的邏輯。
數字化轉型,只有技術與產業和行業達成互信、互助,用需求指導研發,才能真正走入市場。
變化三:改變的不只是煤礦,還有女性本身。
智能過程中,煤炭等傳統行業的從業者要去適應新技術、新挑戰,數字行業從業者也要主動去改變。其中,女性技術人員可能要適應更多。
比如說,煤礦長期以來女性較少,因此基礎設施也很少考慮女性工作人員的需求,有些礦區洗手間都是戶外露天的,冬冬她們在工作時都不敢多喝水;女性參與到煤礦數字化項目中,一開始煤礦從業者可能會好奇,好奇過后,如果女性工作人員的表現不夠強勢、不夠自信,在現場就容易被對方忽視,所以冬冬也在大多數都是男士的情況下,學會不再沉默。
從愛美到躺平再到重新裝扮,蓉蓉也走過了一條從否定到肯定自己女性特質的道路。來自四川的蓉蓉是很愛美的,好看的裙子、精致的高跟鞋都是她的心愛;到了內蒙包頭的礦區之后,長袖長褲包得嚴嚴實實,兩雙黑色的鞋子換著穿,“沒有美貌顏值可言”。后來蓉蓉覺得這樣不行,就算在這樣的環境中,自己也想美美的,現在每天還是會打扮一下自己。女性力量是不是就要“跟男性一樣”、抹平女性特質呢?我想,這些煤礦上的女孩兒正在用行動尋找著答案。
通過這些案例,我們可以窺見智能化帶來的真實價值,也能看到傳統行業智能化并不是什么轟轟烈烈、摧枯拉朽的神話,在日常項目的實施和交付過程中,可能枯燥遠多于刺激。而全新的希望和生命,就在礦區蓬勃生長著。
在CBD之外的遙遠郊野上,有真實的智能中國,和真實的中國女性。
審核編輯 黃昊宇
-
數字化
+關注
關注
8文章
8832瀏覽量
62023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