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產業大致可以分為IC設計、晶圓制造、封裝測試三大環節。其中,我國在封裝測試領域已處于全球領先水平,國內有六家企業躋身全球前十。在IC設計領域,國內有華為海思、海光信息等一批優秀企業。在晶圓制造領域,雖然在先進制程方面還有所欠缺,但在中低端制程領域,我國已經能實現自給自足。
總體來看,我國半導體產業大而不強,中低端領域能實現國產化替代,但在部分高端領域仍處于“卡脖子”狀態。今天,主要聊聊集成電路設計領域,主要以海光信息為切入點。
1、我國半導體行業起步晚,但發展迅速
半導體行業是典型的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產業,且存在贏家通吃的特點。半導體產業發源于歐美,因此歐美國家較早發展該行業,并積累了豐富的核心技術。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目前全球半導體行業頭部效應凸顯,少數企業占據市場主導地位,而這些企業基本屬于歐美、日韓企業。
來看看全球半導體行業巨頭,英特爾、博通、英偉達、應用材料、德州儀器是美企,光刻機巨頭阿斯麥是荷蘭企業,三星電子、東京電子是日韓企業。
相比之下,我國半導體產業起步晚,雖然在資金上不缺,但技術積累方面欠缺,這也就導致我國在高端半導體領域落后于國際先進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國家層面的大力支持,近年來我國半導體產業發展迅速。數據顯示,我國半導體產業規模從2015年的986億美元增長至2021年的1925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速為11.8%。
其中,半導體設計產業規模占比逐年提升,標志著我國半導體行業逐漸從中低端往高端攀升。
2、我國半導體設計領域優秀企業多
在我國半導體設計領域,近年來涌現了不少優秀企業,紫光國微、兆易創新,以及前文提到的華為海思、海光信息等,在半導體設計領域均有不俗的表現。
以海光信息為例,其成立于2014年,總部位于天津,主要從事研發、設計和銷售應用于服務器、工作站等計算、存儲設備中的高端處理器。目前,其主要產品包括海光通用處理器和海光協處理器。
在營收方面,2021年海光信息實現營收23.10億元,實現凈利潤4.38億元,業績表現亮眼。
縱觀海光信息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其發展壯大的基本邏輯在于高水平的研發投入。
具體來看,2019年至2021年,公司研發費用分別為1.75億元、5.46億元及7.45億元,占營收的比重分別為228.04%、106.60%及68.60%。
高水平的研發投入,帶來的是核心技術和主要產品的持續更迭,更為海光信息帶來可觀的業績收入。
憑借這份亮眼的業績表現,海光信息已于近期成功上市,截至發稿前市值高達1310億元,我國半導體行業再添千億市值企業。
寫在最后
需要注意的是,海光信息的輝煌能不能持續不僅在于其自身是否能夠保持高水平研發投入,以保證核心技術的突破,還在于我國其他配套產業鏈是否能迅速發展起來。
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幾年前華為海思曾一度躋身全球前十的半導體企業行列,但由于美國方面的制裁,使得華為海思在晶圓制造端被“卡脖子”,這也導致這家企業全球排名迅速跌落。
所以,我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不是依靠一家兩家企業能夠支撐起來的,而是要以龐大的國內市場為基礎,以點帶面的進行全產業鏈的突破,才能夠徹底擺脫海外企業“卡脖子”的風險。
審核編輯 黃昊宇
-
半導體
+關注
關注
334文章
27693瀏覽量
222444 -
半導體設計
+關注
關注
0文章
37瀏覽量
9249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