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IGBT時,注重實用的工程師往往在不同技術路線的IGBT芯片上看得云里霧里。這里,就分享一下從PN結到IGBT的機理,掌握基礎,千變萬化不離其宗,性能變化就很容易記了
PN結
PN結是半導體的基礎,摻雜是半導體的靈魂,先明確知識點:
P型和N型半導體:本征半導體摻雜三價元素,根據高中學的化學鍵穩定性原理,會有 “空穴”容易導電,因此,這里空穴是“多子”即多數載流子,摻雜類型為P(positive)型;同理,摻雜五價元素,電子為“多子”,摻雜類型為N(negative)型
載流子:導電介質,分為多子和少子,概念很重要,后邊會引用
“空穴”帶正電,電子帶負電,但摻雜后的半導體本身為電中性
P+和N+表示重度摻雜;P-和N-表示輕度摻雜
PN結原理如下圖,空穴和電子的擴散形成耗盡層,耗盡層的電場方向如圖所示:
PN結正偏:PN結加正向電壓,如下圖
此時P區多子“空穴”在電場的作用下向N區運動,N區多子電子相反,使耗盡層變窄至消失,正向導電OK,也可以理解成外加電場克服耗盡層內電場,實現導電,該電壓一般為0.7V或0.3V
二極管正向導通的原理即是如此
PN結反偏:PN結加反向電壓,如下圖
反偏時,多子在電場作用下運動使PN結加寬,電流不能通過,反向截止;
二極管反向截止的原理就是這樣
但是,此時少子在內外電場的作用下移動,并且耗盡層電場方向使少子更容易通過PN結,形成漏電流。
得出重要結論,劃重點:
反偏時,多數載流子截止,少數載流子很容易通過,并且比正偏時多數載流子通過PN結還要輕松。
三極管
上邊說PN結反偏的時候,少數載流子可以輕易通過,形成電流,正常情況小少子的數量極少,反向電流可忽略不計。
現在我們就控制這個反向電流,通過往N區注入少子的方式,怎么注入,在N區下再加一個P區,并且使新加的PN結正偏,如下:
上圖中,發射結正偏,空穴大量進入基區,他們在基區身份仍然是少數載流子的身份,此時,如前所述,這些注入的少數載流子很容易通過反偏的PN結——集電結,到達集電極,形成集電極電流Ic
于是,我們課堂上背的三極管放大導通條件是<發射結正偏,集電結反偏>就非常容易理解了,上一張三極管的特性曲線
這里涉及了飽和區的問題
三極管工作在飽和區時Vce很小,有人說飽和區條件是發射結正偏,集電結也正偏,這很容易讓人誤解;發射結正偏導通沒問題,但集電結并沒有達到正偏導通,若集電結正偏導通,就跟兩個二極管放一起沒區別;集電結的正偏電壓阻礙基區少子向集電極漂移,正偏越厲害,少子向集電極運動越困難,即Ic越小,因此飽和狀態下的Ic是小于放大狀態下的βIb的,此時,管子呈現出很小的結電阻,即所謂的飽和導通
MOS管結構原理:以N-MOS為例,a:P型半導體做襯底;b:上邊擴散兩個N型區,c:覆蓋SiO2絕緣層;在N區上腐蝕兩個孔,然后金屬化的方法在絕緣層和兩個孔內做成三個電極:G(柵極)、D(漏極)、S(源極)
工作原理:一般襯底和源極短接在一起,Vds加正電壓,Vgs=0時,PN結反偏,沒有電流,Vgs加正電壓,P襯底上方感應出負電荷, 與P襯底的多子(空穴)極性相反,被稱為反型層,并把漏源極N型區連接起來形成導電溝道,當Vgs比較小時,負電荷與空穴中和,仍無法導電,當Vgs超過導通閾值后,感應的負電荷把N型區連接起來形成N溝道,開始導電。Vgs繼續增大,溝道擴大電阻降低,從而電流增大
為改善器件性能,出現了VMOS、UMOS等多種結構,基本原理都一樣。
功率MOS:
下圖功率MOS結構上可以稱VDMOS(vertical Double diffusion MOS垂直雙擴散MOS),工作原理如上所述,仔細看對分析IGBT的結構有幫助哦!
插播:
不同MOS結構名稱:
LDMOS:lateral double diffused MOSFET 水平雙擴散MOS
VDMOS:vertical double diffusion MOSFET垂直雙擴散MOS
VDMOS與LDMOS的不同是漏極在背面,垂直結構
為克服平面柵的缺點,后邊發展了VMOS和UMOS(此思路同樣適用于IGBT)
IGBT
主角登場,以前說過,IGBT是MOS和BJT的復合器件,到底是怎么復合的,往下看
從結構上看,IGBT與功率MOS的結構非常類似,在背面增加P+注入層(injection layer)
與功率MOS相比
功率MOS:單一載流子“多子”導電
IGBT:增加P+注入層,向漂移區注入空穴,結構上增加P+/N-的PN結,并且正偏,也就是增加了類似BJT結構的三極管,于是就有兩種載流子參與導電,大大增加了效率。
得出IGBT的導電路徑:
由于上圖P阱與N-漂移區的PN結成反偏狀態,于是產生了JFET效應,如下圖
于是,在上述IGBT結構中,電子流通方向的電阻可用下圖表示,結合上邊描述,一目了然
為了減小上述電阻,并且提高柵極面積利用率,溝槽柵IGBT變成主流,作用效果如下圖
此外,為了提升IGBT耐壓,減小拖尾電流,在N –漂移區、背面工藝(減薄和注入)上下了不少功夫:
N-區下的功夫包含以下幾種:
PT:以高濃度的P+直拉單晶硅為起始材料,先生長一層摻雜濃度較高的N型緩沖層(N+buffer層),然后再繼續淀積輕摻雜的N-型外延層作為IGBT的漂移區,之后再在N-型外延層的表面形成P-base、N+ source作為元胞,最后根據需要減薄P型襯底
NPT:采用輕摻雜N- 區熔單晶硅作為起始材料,先在硅面的正面制作元胞并用鈍化層保護好,之后再將硅片減薄到合適厚度。最后在減薄的硅片背面注入硼,形成P+ collector
FS:以輕摻雜N- 區熔單晶硅作為起始材料,先在硅面的正面制作元胞并用鈍化層保護好,在硅片減薄之后,首先在硅片的背面注入磷,形成N+ 截止層, 最后注入硼,形成P+ collector
從上邊看,FS和PT結構相似,但工藝流程不同,表現形式上性能差距較大
有了以上基礎知識后,再看IGBT芯片的發展史和帶來的性能變化,就能比較容易理解了,究竟結構變化怎么帶來性能變化,本篇文章不在展開,有興趣可參考文末鏈接
審核編輯 :李倩
-
IGBT
+關注
關注
1267文章
3809瀏覽量
249361 -
PN結
+關注
關注
8文章
482瀏覽量
48790
原文標題:從PN結到IGBT一條龍【易懂】(含二三極管、MOS)
文章出處:【微信號:wc_ysj,微信公眾號:旺材芯片】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