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端口電路的自然響應
我們來看圖1中的無源線性單端口電路,它包括電阻、電容和電感。
圖1:(a)無源單端口電路 (b)自然(或無源)開路響應vn(t)。
如果我們施加一個測試電流 I(s),單端口電路將產生電壓 V(s),使得 V(s)=Z(s)I(s),其中I(s)和V(s)是所施加電流和所產生電壓的拉普拉斯變換,s是以1/sec為單位的復數頻率。阻抗Z(s)是s的有理函數形式,即分子多項式N(s)與分母多項式D(s)的比值:
公式N(s)=0的根被稱為Z(s)的零點,表示為z1,z2,……;而公式D(s)=0的根被稱為Z(s)的極點,表示為p1、p2、……極點和零點統稱為根,也稱為臨界頻率。例如,阻抗:
當s=0時,其值為零;當s=-3±j4時,它具有復共軛極點對。可以用根來表達它,即:
如果我們繪制|Z(s)|相對于s的幅度曲線,則可以直觀理解零點和極點的含義。所得到的曲線就好像在s平面上豎起的帳篷,在零點處接觸s平面,而在極點處其高度變為無限。
圖2:Z(s)=(10Ω)s/(s2+6s+25)的幅度圖。(通過在虛軸上計算|Z|獲得的分布曲線圖顯示出單端口電路的交流響應。)
為了找到極點的物理感覺,我們在s接近極點pk時施加電流I(s),就可以用相當小的I(s)獲得給定的電壓V(s)。s越接近極點pk,獲得給定電壓V(s)所需的電流I(s)越小。在s→pk的極限狀態下,即使電流為零,即開路,單端口電路也會獲得一個非零的供電電壓(見圖1b)!這個電壓稱為自然響應或無源響應,因為單端口電路可利用儲存在其電容和電感內部的能量來產生電壓。這些能量在電阻中消耗盡了,在無源單端口的情況下,它們將隨時間呈指數級衰減。實際上,系統理論預測到自然響應符合以下表達式:
其中a1,a2,……,是取決于存儲能量的合適系數(以V為單位),Z(s)的極點是指數中時間常數的倒數。
那么Z(s)的零點呢?我們來看圖3,它表示圖1的兩種情況。現在施加的信號是電壓V(s),而響應是電流I(s)=[1/Z(s)]V(s),這表明Z(s)的零點現在成為1/Z(s)的極點。通過雙重推理,在s→zk的極限狀態下,即使施加零電壓(短路),單端口電路也將提供非零電流(參見圖3b)!該電流稱為自然響應或無源響應,因為單端口電路利用儲存在其電容和電感內部的能量來產生電流。系統理論預測自然短路電流響應符合以下表達式:
其中b1,b2,……,是取決于存儲能量的合適系數(以安培為單位),Z(s)的零點是指數中時間常數的倒數。
圖3:(a)無源單端口電路(b)自然(或無源)短路響應in(t)。
總而言之,單端口電路的自然響應由其阻抗Z(s)的根控制:極點控制開路電壓響應vn(t),而零點控制短路電流響應in(t)。在某種程度上,根就像是單端口電路的DNA。例如,我們來看圖4的單端口電路。在t=0時,電容兩端的電壓為9V,頂部為正,t>0時它的自然響應是什么?可以看出單端口電路呈現的阻抗是:
顯然,z1=–1/(R1C)=-1/(10ms),p1=-1/[(R1+R2)C]=-1/(30ms)。此外,a1=[20/(10+20)]9=6V且b1=9/10=0.9mA。所以:
圖4:找出(a)開路和(b)短路的自然響應。
單極點控制
在圖5a的電路中,由vn表示的節點和地之間的阻抗為Z(s)=R||(1/sC)=R/(1+sRC),因此在s=-1/(RC)=-1/(1ms)時電路具有一個極點。假設vn(0)=1V,我們可以得到:
圖5:(a)基本電路(b)相同的電路,但可以控制極點。
無論怎樣選擇R和C的值,該電路的極點將始終為負。我們希望找到控制它的方法,以便將其驅動為零甚至使其成為正的。圖5b示出的電路可以完成這項工作。非反相放大器檢測vn并輸出電壓:
(1 + R2/R1)vn = (1 + k)vn
k = R2/R1
其中R2代表電位器在其左端和游標之間的部分。對于給定的元件值,從左端到右端改變游標將使k在0
對于給定的元件值,我們有Req=(10kΩ)/(1–k),因此極點位置現在為s=-1/(ReqC)=-(1–k)/(1ms),公式(4)變為:
我們討論一下電路作為游標設置函數的工作原理,使用圖6中的PSpice電路來顯示隨后的自然響應類型。
當游標一直向左(k=0)時,R3上的電壓降為零,因此R3帶有零電流,C通過R放電,時間常數為1ms,如公式(4)所示;
將游標向右移動時,R3將電流提供給C,只要該電流小于R汲取的電流,C仍然會呈指數放電,但速度比k=0時要慢;
當游標處于中間(k=1)時,R3輸出的電流等于R汲取的電流,電容的凈電流為零,因此電容電壓保持恒定;
將游標進一步向右移動(k>1),使得源電流大于汲取電流,因此C呈指數充電,從而產生不同的響應,直到運放飽和。
圖6:PSpice電路顯示不同k值的自然響應,假設電容最初充電電壓為1V。
圖7描繪了隨k變化的極點位置。
圖7:極點軌跡是k的函數。
極點對控制
在圖8a的電路中,干擾產生自然響應vn(t)的阻抗是:
D(s)的階數表明我們現在有一個二階系統。對于這樣的系統,D(s)通常以更方便的形式表達:
其中ζ稱為阻尼比,ω0稱為無阻尼固有頻率。設D(s)=0,可以得到極點對:
比較公式(8)和(9),我們發現圖8a的電路具有:ζ=1.5和ω0=1/(RC)=1/(1ms)。代入公式(10)得到極點對p1=-1/(0.3818ms),p2=-1/(2.618ms),表示vn(t)由一對指數衰減組成,因為電阻消耗了存儲在電容中的電能。
為簡單起見,假設圖8a的RC對完全相同。可以看出,無論我們怎樣選擇元件值,該電路的極點將始終為負實數。
圖8:(a)基本電路(b)相同的電路,但可以控制極點。
我們希望可以找到方法來控制它們在復平面上的位置,以便將它們放置在虛軸上,甚至使它們溢出到復平面的右半部分。圖8b示出了可完成這項工作的電路。其中最左邊的電容被提升離地,由一個非反相放大器驅動,該放大器檢測到vn并輸出電壓(1+R2/R1)vn=(1+k)vn,k如公式(5)所示。對于給定的元件值,從左端到右端改變游標將使k在0
使用熟悉的電路分析技巧,我們發現干擾產生自然響應vn(t)的阻抗為:
表明2-k=2ζ,或:
ω0=1/(RC)=1/(1ms)。我們來討論電路隨游標設置變化的工作原理,同樣,使用圖9a的PSpice電路來顯示隨后的自然響應類型,如圖9b所示。
隨著游標一直向左滑動(k=0),可以得到ζ=1。公式(10)得到重合的極點對p1=p2=-1/(1ms)。在這種情況下,系統理論預測該類型的自然響應為:
其中a和b是適合的系數,取決于t=0時存儲在電容中的能量。如圖9b所示,在初始浪涌之后,自然響應呈指數衰減至趨于零。
設k=2,得到ζ=0,所以公式(10)預測純虛極點對p1,2=±j103,其中j是虛數單位(j2=-1)。使用歐拉公式exp(jα)+exp(–jα)=2cosα,可以看出自然響應現在采用這種形式:
圖9:PSpice電路顯示對應于不同k值的自然響應,假設在t=0時,Ca充電到1V,Cb放電。
其中a和φ是適合的系數,取決于t=0時存儲在電容中的能量。其結果是持續振蕩,也稱為無阻尼振蕩(因此稱為ω0)。物理上,運算放大器注入單端口電路的能量等于端口電阻消耗的能量,這讓電容以某種乒乓方式交換能量。
●對于0
代入公式(2),合并,并再次使用歐拉公式,將得到自然響應公式:
其中a和φ是適合的系數,取決于t=0時存儲在電容中的能量。
如圖9b所示,對于k=1.5,電容仍然以乒乓方式開始交換能量,但是該能量逐漸被電阻消耗,從而產生阻尼振蕩。
●將k提高到2以上,使運算放大器注入的能量超過端口電阻可以消耗的能量,引起發散振蕩,如圖9b中k=2.1所示。振蕩將持續增長到運算放大器飽和為止。
圖10示出了隨k變化的根軌跡。總而言之,無源電路的極點位于復平面的左半部分。為了使它們溢出到右半平面,我們需要一個有源元件,例如示例中的運算放大器,從自己的電源端獲取能量并將其注入單端口電路。右半平面的極點導致發散的響應,最終使放大器飽和。
圖10:(a)作為k的函數的根軌跡(b)在阻尼響應狀態下的極點對。
一個流行應用
我們的電路控制極點對位置的能力可用于產生持續的正弦波。為此,它需要滿足兩個條件。
●為了可以自己啟動,電路的初始配置必須使其極點對位于復平面的右半部分(k>2.0)。
圖11:在虛軸上放置并保持一對極點,以產生正弦波。
即使兩個電容最初都放電,運算放大器的一點噪聲輸入就足以觸發不斷增長的振蕩。
●一旦振蕩達到所需幅度,就必須采取一些機制進行干預,以防止其進一步增長,并將其保持在該幅度。這需要將極點對放置在虛軸(k=2.0)上,并自動保持極點在其上,不管元件老化和漂移,或者任何其它干擾。
在圖11a中,電源接通時,兩個二極管仍然關閉,因此k=R2/R1=22/10=2.2,表明振蕩增加。隨著振蕩的增加,二極管在交替的半周期內逐漸導通,所以k=[R2||(R3+rd)]/R1,其中rd是動態二極管電阻(rd隨二極管電流而減小)。在rd《R3的極限情況下,我們將得到k=(22||100)/10=1.8,表示電路可在1.8
假如由于某種原因實際幅度超過期望值,rd將減小并導致k降至2.0以下,從而抵消幅度上升。相反,如果幅度降至所需值以下,rd將增加并使k上升到2.0以上,從而抵消幅度下降。總之,只有k=2.0時電路才能找到它的“和平”狀態。
-
電路
+關注
關注
172文章
5962瀏覽量
172727 -
零點
+關注
關注
0文章
17瀏覽量
10870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