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省拉閘限電的新聞頻出,加上不少家庭緊急物資儲備清單中都提到了太陽能板,以至于家庭太陽能發電這門生意,又被不少網友議論起來。
看多的人覺得:碳中和、碳達峰背景下,煤炭發電成本升高,新能源替代需求上升;太陽能發電設備的價格連續走低,不僅可以保證自家供電,還可以賣給電力公司賺錢。家庭太陽能的發展空間,不就更大了嗎?
看空的人覺得:回本周期長,投資回報比較低,去掉補貼就沒有動力;部署環境有一定要求,安裝在屋頂裝修改造時增加麻煩;需要定期維護、檢修,帶來額外成本……
雙方的話聽起來都有點道理,也引發了我的好奇。研究了國內外家庭太陽能行業的進展之后我發現,這個領域的兩極化還挺明顯:
既老又新——早在1860年,就有科學家認為化石燃料將變得稀缺,光伏電池板和太陽能收集器等設備就開始流行起來;然而直到今天,太陽能依然被視作方興未艾的新能源、新產業,光伏行業2019年上半年發展回顧與下半年形勢展望研討會上的行業數據顯示,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總發電量比重只有20%。
既洋又村——縱觀全球市場,踴躍支持家庭太陽能來解決用電需求的,一種是歐美澳洲等西方現代國家的居民,2015年,全球光伏發電總裝機容量超過4000萬千瓦,主要市場在德國、西班牙、日本、意大利,其中僅德國2015年新增裝機容量就700萬千瓦。另一種則是中國農村地區,是家庭太陽能發電的主要發力點,許多中西部地區都將光伏產業作為重要的扶貧措施之一。共同特點是以獨棟建筑為主,屋頂便于拆改。
既多又少——太陽能資源與太陽能發電產業,未必是正相關的。比如非洲就是世界上陽光最集中的大陸,太陽能資源很豐富,但現實中非洲大陸只有南非是唯一一個擁有超過50兆瓦光伏電站的國家。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太陽能發電站比整個非洲都多,安裝的太陽能發電容量是全尼日利亞所有的發電能力的兩倍。歐洲的太陽能資源也只有非洲的一小部分,卻擁有更多的太陽能設備。
這種兩極分化的表現,讓家庭太陽能產業呈現出一種“啞鈴型”結構,主要是集中在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
而我們知道,城市、城鎮消費市場,往往有著“收入效應”“示范效應”“聯動效應”和“累積效應”,說人話就是來錢多、來錢快、來錢久。因此,穩定的市場結構往往都是以中端消費人群為主力的“紡錘形”。
這也展現出家庭太陽能產業發展的一個基本事實:要迎來飛躍式增長,需要從“啞鈴型”向“紡錘型”加速優化,積極擁抱城市、城鎮市場,結束目前“兩極分化”的局面。
那么,在城市鋪滿太陽能板,這有可能嗎?
光靠愛護環境之類的情操,很難說服絕大多數城鎮城市居民投入真金白銀和人力物力進行改造。
所以,很多國家在推行可持續能源戰略時,都會設計一系列鼓勵、補貼措施。比如2006加州議會就推出了“加利福尼亞太陽能倡議”計劃,興起了一股安裝家用太陽能發電系統的熱潮。
光有政策還不夠,位于市場中部的家庭消費者,擁抱太陽能發電還需要跨越三重障礙。
第一重:商業模式合理嗎?
一般都認為,家庭太陽能發電系統“一次投入,25年回報”,是典型的長期價值投資。
我們可以來算一筆賬,一般1kW光伏發電系統,可用于家庭照明、電視、電腦的使用;3kW光伏發電系統可滿足一家3口人的生活用電需求,特別是廚房用電;5kW光伏發電系統可以滿足一家5口人的需求。
家庭用戶往往更傾向于選擇5kW容量,大致需要投入4-10萬元。2017年,中國某知名企業的家用5KW太陽能發電系統,一條龍安裝需要4萬元,美國亞利桑那州在補貼后,一個5KW太陽能發電系統大概要1萬美元左右。一項針對2200名房主的調查顯示,投資成本太高,難以考慮。
(某位網友的實際投入回報比)
此外,通過“自發自用、余電上網”“全額上網”等模式,獲得電量回報,回本周期往往也需要5-7年,此后才能進入盈利期。
而目前,各國針對綠色能源的補貼普遍在20-30%左右,美國在2020年為太陽能發電系統提供 26% 的安裝成本。一旦大規模鋪開,補貼取消,盈利周期又會繼續往后延長。
因此,鄉村居民如果缺乏安全可靠的投資渠道,將余錢投入到家用光伏發電中,無可厚非。但數字化程度高、金融產品服務豐富的城鎮城市居民,可能會覺得靠此盈利委實有點雞肋了。
最有操作性的方案大概是,在窗外放置一個光伏板,滿足家庭電腦、手機等設備緊急充電的需求。可這樣一來,又有多大的市場空間呢?
第二重:長期保障存在嗎?
當然,或許也有人愿意無條件支持綠色能源,或者回報雖少但“螞蚱腿兒也是肉”,愿意在家里裝上太陽能發電系統來解用電之渴。這種精神咱們當然一萬個支持。不過,大家在選擇相關設備之前,一定要好好想想后期運維問題。
如前所說,家用太陽能發電想要保本/盈利,需要5年以上的時間,而光伏板的維護、蓄電池的老化、相關組件的衰減等等,都會帶來長期清潔打理的需求,否則就會影響光能轉換效率,減少發電量。
在澳洲等地,三十年前就開始建設太陽能家庭發電系統,已經形成了相對成熟的市場機制和服務體系,消費者不用太擔心設備商跑路/倒閉,找不到售后;或者草臺班子隨便維修的安全隱患。
此外,家庭太陽能的成本回收期比較長,政策的可持續性也需要納入考量,否則一有變動,就成“用愛發電”了。
比如2015年,非洲尼日利亞就曾花費160億美元發展太陽能電力,但因為政府問題而最終失敗。這也是為什么全球產業論壇gridovate的報告認為,非洲的太陽能發展潛力是世界上最好的,但真實的產業發展卻遠遠不足的原因。
可持續、可預見的長效保障機制,是太陽能行業擁有競爭力的關鍵。
第三重:城市發展允許嗎?
家用太陽能發電除了太陽能資源的硬性條件之外,還需要靠近主干電網,以減少新增輸電線路的投資。同時要距離用電負荷中心較近,以減少輸電損失。
與用電負荷小且分散的農村用戶相比,城市發展家用太陽能似乎更具經濟價值。目前,中國城市化率在統計數字上已經達到了56%,看似帶來了巨大的市場空間,但需要注意的是,“以工業化帶動城市化”的歐美現代化城市建設,在城市擴張的同時,也產生了大量的問題,比如金融資本匯聚導致資產價格高企,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人均居住面積都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時候要找出20-30平方米的陽光明媚、開放、朝南的屋頂來安裝光伏板,得是啥家庭啊?在經濟較為發達的江蘇等地,一般都是洋房或別墅等會在屋頂加裝。資產壁壘,進一步限制了用戶規模。
再比如,過去中國大中型城市的快速發展,在基礎設施、公共空間等方面留下了許多缺陷,近些年來許多城市都開啟了升級美化,以期改善生活環境,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指數,在居住區加裝光伏板自然會影響小區的美觀度,造成一定的光污染,很難想象走在“變美”路上的城市會對藍哇哇的光伏板大加鼓勵。
市場中部難以撬動,是不是家用太陽能發電就搞不下去了?并不是。今天中國大力推進的城鎮化、鄉村振興等舉措,或許會給家用太陽能行業帶來新的機會。“紡錘型”市場,未必一定是中部崛起,也可以是尾部向中部流動,不是嗎?
或許,家用太陽能的未來,與很多行業一樣,都在綠色鄉村、生態中國。
編輯:fqj
-
太陽能
+關注
關注
37文章
3421瀏覽量
114334 -
發電系統
+關注
關注
0文章
206瀏覽量
22691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