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產業,總是“各領風騷三五年”。從個人電腦到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科技行業,每隔幾年就會出現一個由技術變遷引發的新浪潮,造就影響時代的風流人物。
這兩年,IoT與人工智能、云計算、5G等技術飛速融合,正在以驚人的加速度,成為工廠、港口、園區、城市等諸多行業智能化覺醒的必要條件。
尚在高校的莘莘學子,如何在科技召喚下一試身手,讓個人命運與時代潮流提前碰撞出火花?各種物聯網賽事,就成了不錯的選擇。
2021年8月27日,由全國高等學校計算機教育研究會主辦,上海交通大學承辦,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協辦,機械工業出版社華章公司等聯合支持的2021全國大學生物聯網設計競賽(華為杯)全國總決賽,在上海圓滿落幕。
(2021全國大學生物聯設計競賽(華為杯)全國總決賽嘉賓和評審專家合影)
作為全國大學生物聯網領域的第一賽事,這場大賽有許多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比如:疫情反復之下,國家級大賽應該如何在效率和安全之間找到平衡?“十四五”開局之年,物聯網技術發生了哪些變化,產業界又提出了怎樣的創新需求?通過比賽能否解決物聯網的人才焦渴,搭建面向產業的人才體系需要哪些條件?
要回答上述問題,我們可以從本次大賽與往屆相比的“變”與“不變”說起。
觸發浪潮,物聯網大賽的變與不變
2021年是全國大學生物聯網設計競賽舉辦的第七個年頭。有人說,7是一個代表輪替的數字,人的細胞平均七年會完成一次整體的新陳代謝。經歷了人工智能浪潮、穿行在疫情期間的大賽,自然也有著許許多多的變化。
變化之一,是前所未有的關注度。時間來到2021年,物聯網大賽的規模絲毫沒有受到疫情等外部因素的影響,今年共有國內571所高校、8400余名師生組成近1500支代表隊參賽,規模堪稱龐大。參賽者的熱情,也與物聯網近兩年來重要性、產業融合度不斷提升有著直接關系。
(參賽學生代表線上宣誓)
變化之二,是多元融合的技術挑戰。過去一年里,新基建提出,云原生、鴻蒙系統等新技術、新趨勢不斷出現,5G商用、智慧城市等建設如火如荼,這也給物聯網領域帶來了新的命題與挑戰。因此在今年的賽題中,首次增加了首個物聯網操作系統OpenHarmony賽道,選手們可以接觸到最新的技術能力。很多參賽隊伍也都將云、IoT、人工智能、5G、鴻蒙操作系統等新技術進行了融合創新,展現出智能物聯網(AIoT)的潛力。
變化之三,是后疫情階段的競賽方式。疫情反復之下,大賽也試圖找到能夠長期、可行、兼具未來感的組織形式。本次大賽首次采用了線上線下融合的方式,競賽答辯和評審環節由以前的純線下模式,變成了學生線上答辯、評委線下線上混合聚集討論評審。期間全程采用華為云會議和5G傳輸,評委和學生利用智慧屏,實現實時高效互動。頒獎儀式也采用了云頒獎形式。打破地理空間的限制,疫情下既保障了相關人員的安全,又保證了比賽的正常進行和效率。
(學生線上答辯,評委線下聚集評審)
當然,大賽的一些特色與傳統也被保留了下來,比如:
技術與產業的結合沒有變。通過競賽,讓物聯網技術找到與產業勾連、相互迭代,實現產學研聯動的思路持續貫穿,根據每年的產業現實需求設置賽題,比如去年賽題中增加了當紅的5G應用部分,今年華為則將賽題定為城市智能體解決方案,鼓勵參賽隊伍嘗試推動智能體萬物互聯和業務聯動,投身產業智能化浪潮。
產業界對大賽的支持沒有變。這是大賽舉辦的第七年,也是華為支持的第四屆、冠名的第三屆。不僅華為長年累月地為大賽提供全方位支持,中國電信、中國移動、霍尼韋爾等競賽合作伙伴,同樣也成為護航物聯網人才高質量成長之路的重要伙伴。
(競賽組委會向華為頒發2021全國大學生物聯網設計競賽〈華為杯〉最佳支持)
對了,大會中還有一個有趣的變化吸引了我的注意,頒獎儀式在黃大年茶思屋舉辦。這是黃大年專為產學研合作開辟的“造夢空間”,緣起于羅馬廣場,公元1世紀至5世紀時期,每個人都可以在羅馬廣場上闡述自己觀點的思想碰撞,杰出思潮和天才涌現,今天,和華為“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的理念不謀而合,受到時代楷模黃大年教授生前建立 “茶思屋”的啟發,其愿景是在與大學長期良好合作的基礎上,進一步為專家學者、科研團隊搭建與華為技術力量進行思想碰撞的開放包容的交流研討空間和科研攻關平臺。
無數天才曾用思想與行動照亮了人類文明史的星空。如今大賽走進這間茶思屋,也讓我們看到了一群“人類先鋒”點亮知識燈塔的過程。
解開困局:一場大賽掉落的產學聯動之鑰
為什么物聯網(IoT)在今天變得這么重要,牽動著產學界如此眾多人士的關注?今天,物聯網已經借助AI算法、云端算力、大數據技術、5G無線通信、HarmonyOS等等,迎來了全新的發展契機。
以往的物聯網設備終端,只能起到數據傳輸與遠程命令的作用,但與AI+云+5G+HarmonyOS相結合,物聯網設備收集的多維數據可以被實時處理、分析、應用,提供主動服務,從而讓智能來到邊緣終端,改變工廠、園區、城市的運轉方式,讓萬物感知、萬物互聯成為可能。
但必須承認,目前物聯網在現實應用中還存在一些挑戰,比如說:
1.設備所在的物理環境復雜且多元,需要將業務問題轉化成物聯網解決方案;
2.硬件基礎設施形態多樣,計算性能、延遲、功耗、改造成本等問題在落地時需要通盤考慮;
3.設備繁多且數據標準不統一,互聯互通、運維管理等現實問題有待優化。
而上述問題,不能靠某一個企業、某一家實驗室來單挑,而是各種人才充分發揮創新力。產學聯動,也就成為物聯網真正發揮作用的關鍵。
如果說產學聯動是一道考題,那么華為也通過手里的兩把鑰匙,嘗試揭開物聯網進階的因果。
第一把鑰匙,是廣泛布局的技術前哨。要培養物聯網領域的頂尖人才,如果導師和出題人本身的技術能力都不具備代表性和高度,自然很難使參賽者得到充分鍛煉。
在物聯網領域,華為的技術布局和實踐十分廣泛,可以提供從通信芯片、物聯網終端操作系統、物聯網平臺,到生態建設的完整解決方案。大賽依托華為端、管、邊、應用等物聯網產業鏈的各個部分能力,為開發者提供 IoT 華為云開發平臺、5G 網絡、邊緣計算、 HarmonyOS 等軟硬件和開發環境的支持,使得選手們能夠通盤考量,設計出更高水平的參賽作品和方案。
第二把鑰匙,是扎根產業的標準奠基。來自”象牙塔“的創新最怕的就是想法與產業需求脫節,這是困擾高校人才培養的難點,也是華為等眾多企業在大賽中的重要作用之一。
眾所周知,華為是產業數智化的積極推動者和參與者,也是全球物聯網產業發展主要推動者,以及AIoT產業聯盟的發起單位。這意味著,華為能夠在產業實踐中充分踐行并落地相關產業標準、行業規范。在大賽中,華為通過賽題設置、技術支持、培訓等形式,將其分享給參賽選手們,這意味著參賽者的方案不僅僅停留在比賽,還具備了極高的應用性,為未來的進一步落地打好基礎。
在往屆比賽中,就有不少參賽選手依托平臺成功地開啟了創業道路。此次入圍大賽全國總決賽的隊伍中,有將近40支隊伍選擇了華為命題,占入圍大賽全國總決賽命題隊伍的40%以上,某種程度上正是對華為在技術和致用雙重能力的認可。
高校學子們如群星般閃耀在賽場,萬物智聯才能更早點亮世界的各個角落。
(華為中國政企人才發展部副部長閆建剛為獲獎團隊頒發華為杯)
先鋒集結:從華為港口駛向萬物智能
為什么華為要用多年心血,吹響物聯網領域的人才集結號?
高效、持續培養頂尖技術人才,已經成為所有國家科技創新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關鍵力量。當智能化浪潮席卷中國,科技強國呼喚著各種人才踏上征程,這時候能夠與產業對接的人才培養體系對接,就成為了科技企業不容忽視的社會責任。
就拿物聯網領域來說,我國從2010年7月開始建設物聯網工程專業,此后十年時間,教育部一共批復成立551個物聯網工程本科專業,一批職業學校也開始建設物聯網相關專業,據統計國內有一千多所學校開辦了物聯網相關專業。物聯網專業是一個綜合性強、學科交叉、靠近產業的專業,這就必然產生了大量專業建設支撐資源的需求。
首先是對資源的需求。物聯網需要與AI、5G、云等新興技術融合創新,而這些又會帶來算力、云服務費、通訊硬件等現實成本,并不是所有高校和學生都能夠承擔得起,這時候來自科技企業的支持就至關重要了;
另外,剛剛起步十年的物聯網專業,不像一些基礎學科那樣擁有雄厚的師資和成熟的人才培養機制,也更加需要傾聽產業的需求和聲音,科技企業成為重要的連接點。
華為之所以能成為物聯網人才的港灣,或許在于用心建構了一個人才閉環,提供了“新手村”成長的必備條件:
1.資源輸送。2013年以來,華為啟動了“華為ICT學院”校企合作計劃,與國內400多所高校開展了合作。參與的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中,華為也接連投入了ARM 服務器、高斯數據庫、歐拉OS 、ModerlArts服務、AI開發套件、HarmonyOS以及項目經費等資源,支持高校人才創新。
2.能力培養。針對不同的院校,設置不同的方案和課程,來支撐高校學生更好地獲取最新的ICT技術。比如依托物聯網工作委員會,開展大量的師資培訓、學術交流活動,為物聯網領域培養優質的師資力量。通過華為ICT大賽、物聯網設計競賽,鼓勵學子們不斷提升技術能力,幫助學生打開國際化視野。
3.產業實訓。每年華為也會在寒暑假期間例行舉行師資培訓班,通過小班化、案例式教學將最新的技術和案例傳遞給高校的老師,再通過老師將這些知識更好的植入到學校現有課程體系中,截止到目前累計協助高校培養雙師型教師超過1200人。
4.就業對接。華為目前已經打造了全球有影響力的ICT人才認證標準,在此次大賽中,華為還為入圍全國總決賽的參賽選手提供了150張物聯網方向的華為認證考試券,每張考試券價值200美金。此外,華為還在全國各地舉辦華為ICT人才聯盟雙選會,把最優質的合作伙伴和合作院校聚集在一起,為高校學生提供優質崗位,助力他們更好地職業成長。
這四種條件組合起來,為物聯網人才們提供了清晰的職業發展路徑,從各個方面幫助他們打好基礎,從求學到職場過程中獲得牢靠的支持。如果說莘莘學子們是向著智能星辰大海出發的水手們,那么華為就是他們成長并啟航的港灣。
華為公司的愿景是“把數字世界帶入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組織,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 ,愿景和物聯網設計競賽的主題不謀而合。在人才培養方面,華為倡導以“生態+”賦能產業,打通“知識-技能-產能”人才供應鏈,做中國數字化轉型的人才引擎。針對不同的院校,華為提供了針對性的課程支撐高校學生更好地獲取最新的ICT技術。同時,華為積極聯合院校、教育主管機構和平臺組織及能力型人才聯盟伙伴,創新集“華為認證+教師培訓+ICT大賽+人才聯盟雙選會+人才實訓基地”五位一體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人才閉環作為校企合作過程中重要的環節之一,華為每年會例行舉辦人才聯盟雙選會,把最優質的合作伙伴和院校聚集在一起,共同給學生提供具有競爭力的工作崗位。從在校到在職的崗前實訓階段,華為推出了為生態伙伴輸送優質院校人才目的“百舸計劃”,希望通過華為的平臺和資源,給更多的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創新、競賽、就業等機會,讓學生更快地跟產業進行對接。
茨威格曾在《人類群星閃耀時》中寫道:命運會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門外,它只愿意用熱烈的雙臂把勇敢者高高舉起,送上英雄們的殿堂。
我們很幸運地看到,一群勇敢的選手們,在這場物聯網大賽中如星子般綻放出光輝,照亮他們人生的旅途。正是這樣一個個群星閃耀時刻,智能時代的大幕終將被徹底拉開。
-
云計算
+關注
關注
39文章
7853瀏覽量
137677 -
物聯網
+關注
關注
2912文章
44877瀏覽量
375664 -
ICT
+關注
關注
3文章
413瀏覽量
36617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3文章
47592瀏覽量
239499 -
工業物聯網
+關注
關注
25文章
2383瀏覽量
64680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