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的芯片是在2020年9月15日這天正式斷供的,距今已經快8個月的時間了,我們聊聊看目前華為怎么樣了,以及華為在通過什么樣的方式活下來。
2021年3月31日,華為發布了2020年年報,全年實現銷售收入人民幣8914億,同比增長3.8%,凈利潤646億人民幣,同比增長3.2%。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一個數字,這個數字被媒體和自媒體廣泛關注了,其經營活動現金流只有352億人民幣,出現了大幅的下降,其實這個事情并不難解釋,華為為了應對芯片的斷供,在2020年大規模的進行了儲備,因此導致該數字出現下降,這是正常的。
值得注意的是,華為的三大業務依然保持了增長,這可以說很不容易了,其中運營商業務保持穩定,實現了銷售收入3026億人民幣,同比增長0.2%;企業業務實現銷售收入1003億人民幣,同比增長23%。
華為在4月份的分析師大會上,再次確認了toB業務芯片儲備是充足的,這意味著三大業務中的兩個:運營商業務和企業業務在芯片供應上暫時是安全的。
我之前也發文分析過,相比面向消費者的華為手機一年兩億級別的發貨量,華為的運營商業務,企業業務的發貨量級別要小一個數量級。
根據我國工信部的數據,2019年底,中國一共有移動通信基站841萬個。其中4G基站數,就達到了544萬個,而工信部又說4G基站我國占了全球的一半以上,超過其他國家總和。
由此可見全球的基站數量也就是千萬的級別,而且基站是有使用壽命年限的,不會每年都更換,這樣算下來華為的運營商基站發貨量每年就是百萬級別,因此可以支撐很長的時間。
另外企業業務也是類似的,就以服務器發貨為例子,下圖是IDC發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全球服務器發貨量,華為發貨17.77萬臺。
因此對華為來說,百萬級別ToB業務相對是比較安全的,可以支撐很長的時間,這也是華為的基本盤。
我們也可以這樣說,toB業務都是提供的一整套解決方案,芯片的成本占比很低,可以用更少的芯片數量支撐起更高的營業收入,舉個例子,在多年前,我就發現國內的軟件業務收入排名里面,華為常年排第一,當時就覺得疑惑,華為賣啥軟件了,沒有見過華為開發的游戲或者電腦應用啊,后來查詢原來是軟件業務收入,像華為提供的電信網絡,就是需要一整套管理和運維軟件的,用戶信息,業務訂閱,計費等等。
工信部發布的2019年全國軟件業務收入排名里面,華為依然是全國第一位。
華為還可以通過聚焦高價值客戶的方式,進一步的延長庫存芯片的使用年限。
因此ToB業務而言,由于發貨量和消費者業務比有數量級的差異,在短時間內還不需要去擔心芯片不夠用的問題,從數量計算的話,至少可以用到2023年以后了。
在這個領域其實更大的風險是美國在到處挑唆其他國家不要使用華為的5G網絡,如果一禁止的話那在該國整個業務就沒有了,這個風險在當前其實比芯片不夠用還要大。
實際上我們從華為運營商業務2020年僅僅增長0.2%就可以看出來,華為的運營商業務在海外是受到影響的,而這主要并不是因為芯片不夠發不了貨,而是一定有客戶因為政治或者擔心華為無法長期合作的原因選擇其他供應商。
當然了,華為有本土市場支撐,而且中國政府也在積極的在海外為中國企業爭取更為公平的市場環境,ToB業務這個基本盤短期內還是沒有問題的。
我們再看下,消費者業務方面,消費者業務總體實現4289億人民幣,同比增長3.3%。
華為明確表示其中手機收入下滑,顯見手機業務是最快受到沖擊的,畢竟一年兩億臺的發貨量,平均一個季度就要發貨五千萬部手機,這么用芯片很快就會耗光,因此華為采取的是控制每一代機型的發貨量,確保新發布的機型還有芯片可用,以保持自己在手機市場的存在,因此銷量不可避免的會大幅下滑。
但2020年華為消費者業務中PC、平板、智能穿戴、智慧屏等手機以外的八大產品,收入增長65%,在手機下滑的情況下,未來這也是華為消費者業務重點去打造的業務。
華為在消費者業務有1+8+N的策略,其中這個8是指平板,PC(個人電腦),穿戴,智慧屏,AI音箱,耳機,VR,車機,那個N是指萬物了。
可能有讀者有疑問,難道華為的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智慧屏,穿戴產品之類就不需要芯片嗎?為什么會成為華為重點打造的業務呢?
其實是這樣的,首先發貨量就跟智能手機不是一個級別,像IDC的數據智能手機2020年全球發貨12.92億部,華為發了1.89億部。
至于八大產品,就拿PC來說吧,2020年全球發貨3.026億臺,只有智能手機不到四分之一,對華為來說發貨量就更小了,連全球前五位都沒有進去,全球第五位的宏碁出貨2098.9萬臺。
再比如智能手表,根據Counterpoint的數據,2020年全球智能手表發貨量最多的蘋果是3390萬部,華為第二也就是1110萬部。
其次手機尤其是旗艦手機對芯片制程要求很高,華為在去年儲備芯片的時候,旗艦手機芯片麒麟9000用的是5nm制程。
這個全球只有臺積電,三星能做,實際上只有臺積電真正的做到了5nm高水平量產,就算是上一代的麒麟990也是7nm制程,而華為就是找臺積電在代工,在120天的緩沖期內臺積電雖然開足馬力生產,但產能一定是非常有限的,即使買其他家像是聯發科的芯片,也是要找臺積電代工。
而八大產業使用的芯片總體上(注意是總體上)對制程的要求相對要低,產能更為充足,市場上可以生產的芯片代工廠家相對也多,華為不管是生產自己的麒麟芯片,還是買別家品牌的芯片,在代工產能上都更充足。
像是華為的無線耳機,除了自家的麒麟A1芯片,也有用恒玄的主控芯片。
華為的智能手機業務,去年得知芯片要斷供后也突擊買了不少聯發科芯片用在中低端手機上。
因此總體而言,這八大產品在芯片儲備上面更為充足,可以支撐更長的時間。
同時我國一旦實現芯片制造去美化,這些產品也是最先得到供應恢復的業務,畢竟不可能一開始就在手機的高端制程上實現去美化。
另外就是,美國方面對于華為旗艦手機業務使用的麒麟芯片是嚴防死守的。
但是在其他產品上態度有可能不一樣,像是華為筆記本業務,一直就是100%使用英特爾,AMD這些美系的處理器芯片,去年底供應鏈就傳出英特爾,AMD恢復對華為供貨的消息。不過未能得到官方證實。
還有一點就是單價問題,像是智慧屏這樣的產品單價是可以很高的。
因此相信華為在考慮芯片備庫存的時候也考慮到了這個因素,一定是會讓高單價高利潤產品的芯片優先備貨。
當然了,實事求是的說,單靠八大產品是不足以彌補手機業務下滑帶來的營收損失的,華為2020年4289億人民幣的消費者業務營收里面,手機占比多少呢?
根據IDC的數據,華為2020年銷售了1.89億部智能手機,我們可以簡單算下,即使單價只有2000元人民幣,就是3780億元,占比88%。
按照單價1500元計算,也是2835億元,占比66%。
而我現在上華為商城官網看了下,在售的30個機型中只有5個單價低于1500元,全部是暢享系列,其中還有兩個是1499元,可見華為手機的銷售均價一定是高于1500元不少。
因此可見華為消費者業務手機是占了絕對的比例,其他產品的增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手機下滑的損失,但是并不能扭轉整體下滑的局面,2020年華為消費者業務營收僅僅增長3.3%,可見第四季度一定是下滑的。
那么從以上看來,盡管華為的ToB業務,尤其是中國本土的ToB業務作為基本盤短期內是穩固的,但是消費者業務的下滑還是不可避免,那華為就勢必需要開拓新的業務來彌補了。
2020年,華為為了求生存,解決制裁下的供應連續和面向未來的可持續發展,進一步加大了研發投入,全年研發支出人民幣1418.9億元,占銷售收入的15.9%。
那么他們究竟是把這么多錢投向了哪里?在2021年4月的全球分析師大會上,華為的輪值CEO徐直軍非常清楚的介紹了華為目前的舉措。
第一個舉措,優化產業組合,增強產業韌性。
這個聽起來有點難以理解,不過用直白的話說,就是開拓新業務。
第一個方面是強化軟件,更為具體的說就是云計算業務,目前國內阿里云是老大,而這個市場也在迅速擴大,顯然華為要加大投入在這方面搶市場。
徐直軍說“研究在軟件產業方面還有哪些機會,一旦找到這些機會,我們就會加大投資,提升軟件與服務的收入占比。我們最近對云與計算BG的組織和干部進行的調整,就是因為我們認為云的核心是軟件,希望以此強化軟件方面的組織,使得它和硬件解耦。同時加大投資,更好地面向未來,實現軟件產業的增長。”
就以阿里云為例子,2020財年內(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底),阿里云營收為400.16億元,同比上年增長62%,顯然這是一個巨大的,而且在瘋狂成長的產業。
華為的云業務目前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已經僅次于阿里,因此以后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的,下圖來自Canalys,華為云2020年Q2的15.5%的國內市場占有率僅次于阿里,該季度大約6.7億美元,這樣算華為云業務2020年營收已經在百億人民幣以上。
第二個方面,開創和加大對于先進工藝依賴性相對較低的產業的投資。
徐直軍說“例如一直以來,我們投資的光技術主要用于通訊,后來發現,我們的技術不僅僅可以用于光通信,也可以用于通信之外更多的領域,包括光桌面顯示器,車載抬頭顯示,激光大燈,還有光纖傳感器等。總體來講,我們用這些技術拓展新的機會,開創新的產業,但不做產業界已有的東西,我們希望以創新的產品形態來滿足消費者和企業的需求。”
這一點華為說的并不具體,究竟什么是對于先進工藝依賴相對較低的產業,當然華為說了要加大在這方面投資,舉的例子是光技術。
這讓人聯想起了去年11月30日在武漢封頂的華為武漢光芯片工廠項目,位于武漢光谷中心,看下圖中建八局的官網,一切盡在不言中,不過這個要形成收入預計要在今年下半年或者2022年了。
當然注意了,光芯片并不是我們日常熟悉的硅基芯片,工藝都不一樣。
第三點是持續加大智能汽車部件產業的投資,尤其是自動駕駛軟件。
華為認為:“不管是無人駕駛、自動駕駛、智能網聯汽車,還是汽車的四化,核心是自動駕駛軟件能不能真正讓汽車實現自動駕駛,并在未來進一步實現無人駕駛。”
“我們致力于投資自動駕駛軟件,目標是實現汽車的無人駕駛,一旦實現,就將顛覆跟汽車相關的幾乎所有產業,這也是10年內可見的最具顛覆性的產業變革。”
前不久華為和北汽合作的極狐阿爾法S汽車的自動駕駛路測視頻火爆全網,其表現水平超出了吃瓜群眾的預期,帶動北汽的股票連續三個漲停,該款車也在4月17日召開了發布會上市,從而官方的指導價來看,搭載華為HI方案(Huawei Inside)版本平均要貴了8-10萬元,顯見華為可從車上獲取不小的收益,我們假設一臺車華為能獲得5萬元的營收,那10萬臺就是50億人民幣,可見汽車產業帶來的想象力空間實在是太大了。
而華為已經明確表示,搭載華為自動駕駛方案的車型將在明年(2022年)密集大規模的上市。
另外華為也已經在全國的手機旗艦店里面開始銷售合作的賽力斯汽車,搭載華為的HUAWEI DriveONE電驅動系統和HUAWEI HiCar人機車互聯系統,以及HUAWEI SOUND音頻技術。開始搞起了汽車銷售。
華為的車業務今年已經開始產生收入了,而在明年開始隨著大量的新車上市,會有較大幅度的增長。
華為第二個舉措,推動5G價值全面發揮,定義5.5G,牽引5G持續演進。
這一點其實很好理解,就是在自己的運營商網絡業務這個基本盤上面做文章,要以5G作為引領,保證運營商業務不下滑,甚至實現增長。
除了我們消費者熟知的To C業務之外,華為提到了在5G To B業務,也就是為企業建立5G專用網絡。
其中提到:“截止2020年,華為與運營商、合作伙伴一起在20多個行業簽署了1000多個5G To B的項目合同。目前5G To B的進展主要在中國市場,華為參與了其中絕大部分項目,其中,在制造、鋼鐵、煤炭、港口等行業已經有較大的進展,實現了效率提升的同時也帶來了社會價值,5G To B的價值正在慢慢體現。”
目前國內網絡上,一直還有說5G沒有什么用的爭論,其實這個爭論主要還是集中在面向消費者的領域,目前確實還沒有出現什么非5G不可的應用,但是這個To B面向企業的領域,5G的作用已經在逐漸顯現了,比較典型的就是礦山,港口,鋼鐵等地方的無人化和遠程化操作,司機可以坐在控制中心通過5G遠程操控車輛,而無需跑到遙遠偏僻的礦山,那里缺乏生活的基礎設施,枯燥乏味,而且現場危險又不利于健康。而遠程操控需要低時延,這只有5G才能做得到。
但是注意,不管華為在這個市場如何耕耘,運營商業務始終已經是一個比較成熟的業務,并且在海外還遭遇到美國的阻擊,因此雖然短期內芯片供應并不是問題,在這個領域想全球營收大幅增長還是很困難的,能夠維持住這個基本盤就不錯了。
第三個舉措,以用戶為中心,打造全場景無縫的智慧體驗。
依然看起來不太好懂,但簡單的說,這個策略是針對正在營收正在大幅下滑的消費者業務,說白了核心就是鴻蒙操作系統+HMS(華為移動服務框架)。
注意這個舉措最主要是保證華為消費者業務能夠持續發展,因為谷歌的服務已經被禁用了,另外HMS帶來的收入可以降低消費者業務下滑的幅度,注意只是降低下滑的幅度,畢竟手機硬件收入占比實在是太高了。
華為在分析師大會上說,“(鴻蒙)操作系統已經在華為智慧屏、智能穿戴、車機設備開始應用。接下來,Harmony OS將會在手機上應用,目前已經有20家硬件廠商、280家應用廠商共同參與生態建設,預計2021年會有40+主流品牌、1億臺設備成為HarmonyOS體驗的新入口。
HMS已經成為全球第三大移動應用生態。截至2020年底,全球注冊開發者超過230萬(海外開發者30萬),基于HMS Core的應用數量超過12萬個,上架華為應用市場的海外應用數較2019年增長超過10倍,服務全球170+國家/地區、超過7億華為終端用戶。”
盡管上面看起來進展不錯,但是其實HMS最能夠發揮價值的地方就是手機,用戶使用華為手機,在華為商城下載和充值游戲,手機相片視頻太多想存在華為云端,因此購買華為的云空間等,都可以為華為帶來收入,但是隨著華為手機銷量下滑,其增長空間勢必會受到限制。
因此華為在這個領域,能夠降低下降的幅度就是勝利。
第四個舉措,通過技術創新,降低能源消耗、實現低碳社會。
華為這次把其能源業務單獨作為一個舉措,這個比較新鮮,徐直軍在大會上舉了幾個例子,分別涉及到基站電源,數據中心的空調,電動車的三電(電機,電池,電控),顯然這些依然還都是ToB業務。
以下是分析師大會發言中的對能源業務的解讀:
1、傳統的無線基站的站點能源效率是60%,華為通過把機房換成室外機柜可以提升到90%,如果設備全部上桿,能源效率就可以提升到97%,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2、我們也在不斷地探索和創新數據中心怎么降低能耗,所以我們通過間接蒸發冷卻和智能調優技術使PUE從傳統方案的1.4降低到1.2,降低到1.2是什么概念?就意味著1500個機柜的數據中心每年可以省電1300萬度。
3、我們一直在做電動車的三電系統,華為通過為電動汽車提供多合一電驅動,將電驅動系統的能效從86%提升到了89%,提高了3個點。這意味著電動車的續航可以增加4.5%。
4、電子產品都有電源模塊,需要把380V或者220V轉化成直流,直流再轉化成直流,所以電源板塊的轉換效率也是設備耗能的關鍵。目前華為提供的高密高效的模塊電源能效可以提升4%,功率密度提升50%。
我查詢了下華為的能源業務收入,只查到一個2019年預計超過300億人民幣,可見該業務的體量也不算小了。華為既然單獨把這個業務拿出來,也許是認為未來在該領域具有很大的空間增長。
第五個舉措,努力解決供應連續。
這個應該是網上吃瓜群眾最為關注的領域,說白了就是芯片的問題最終怎么解決。徐直軍在大會上是這么說的:
“半導體產品的設計和制造流程非常復雜,需要非常高的研發投入與資本支出。在此背景下,形成了高度專業化的全球產業鏈,不同地區根據其自身優勢在產業鏈中發揮不同作用”。
“假設未來沒有全球產業鏈合作,而是在每個地區建立完全自給自足的本地產業鏈,根據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SIA發布的報告《在不確定的時代加強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全球將需要增加至少1萬億美元的前期投資,并將導致半導體價格總體上漲35%至65%,繼而導致消費端電子設備成本上升。”
“過去兩年,美國對華為的三次制裁,對華為的傷害是很大的。但是,對全球半導體產業傷害更大,破壞了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信任體系,迫使更多國家和地區不得不考慮半導體供應鏈的安全問題。
去年12月,包括德國,法國,西班牙在內的17個國家發表了關于歐洲處理器和半導體科技計劃的聯合聲明,決定投入巨資發展歐洲的半導體能力。”
“另外一個方面,由于美國對華為的制裁,造成全球企業恐慌性的備貨,特別是中國企業,由原來的零庫存,到3個月、半年,甚至越來越長的備貨周期。這種恐慌性的備貨,是造成今年全球半導體供應緊張和供應短缺的核心因素。本來大家原來都是零庫存,正常運轉,美國對華為公司及其他公司的制裁正在演變成全球、全行業供應短缺的問題,如果我們整個全球產業鏈能夠重建信用,恢復合作,發揮全球產業鏈的優勢,我們華為的問題也許也能夠解決。”
看了華為的回答,雖然說了很多東西,但是始終沒有回答吃瓜群眾最關心的問題,既然都在分析師大會上把“努力解決供應連續”作為五大舉措之一,說明華為一定在做一些事情,但是卻沒有正面回答華為究竟在做哪些努力,只是又把美國的制裁批判了一番。
但是我們可以很肯定的說,華為要解決供應連續問題,就必須攻克芯片制造這一關,這是無論如何也繞不過去的,因此華為的這個第五大舉措,一定核心在于增強芯片制造的自主化,因此華為一定在這方面有很多動作,不需要懷疑這一點。
并且華為由于自身沒有制造經驗,因此一定是會和國內的設備廠家,以及芯片代工廠家合作聯合搞。
而這個聯合搞有幾種模式:
第一種是三星IDM模式,就是華為自己投資建廠搞先進工藝開發和制造。
第二種是臺積電模式,華為要求中芯國際等國產廠家為自己打造28nm的自主化產線,主要的技術和進度交由代工廠搞定,相信代工廠的能力。
第三種是華為的車業務模式,華為自己不造車,成熟技術和工廠由合作汽車廠家攻關和提供,華為自己搞自動駕駛,電驅,車聯技術等核心價值部分。
最終華為要想成為類似博世,高通,英特爾這樣的雖然自己不做終端產品,但是卻具有強勢控制力的廠家。
我認為華為在芯片制造領域,第一種模式,華為沒有制造經驗,一開始并不具備三星那樣自己搞IDM的能力,因此預計不會一開始就搞三星模式,而且投資也不小。
第二種模式,把芯片制造自主化攻關的任務完全交給國內代工廠,把自己的命運讓代工廠家的能力和進度來掌握,我相信這也不是華為的風格。更何況國內代工廠目前的能力,說實話還真的無法讓人覺得很穩,還需要靠出色的成績來證明。
最有可能的還是第三種模式,華為利用代工廠的產線,成熟的低難度部分的技術直接交由代工廠和設備廠家搞定。
而識別出來難度較高的工藝技術,則由華為,代工廠,設備廠家聯合攻關完成,華為和代工廠共享知識技術產權,最終的產品由代工廠完成生產。
華為在其中起到項目經理的角色,統一協調資源,當華為認為某項關鍵技術代工廠和設備廠家目前的技術資源不足,影響總體進度時,華為可以從內部調集技術專家補強,畢竟海思多年和中芯國際,臺積電合作的經驗,尤其是5nm更是臺積電的首批客戶,海思內部一定也有比較懂半導體生產工藝的人才。
另外華為還可以從業界招聘高端人才投入,畢竟華為的薪資去挖人比國內代工廠和設備廠家去挖人更有吸引力。
去年傳出的華為高薪挖上海微電子工程師的傳聞,就可以參考,如果這個傳聞是真的,那華為絕不會只挖上海微電子的人。
當然還有國家隊的資源,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在去年9月16日的發布會上說過,將進一步加強部署,將“卡脖子”的問題和國外出口管制的清單轉化為自己的任務清單。他表示中國科學院自己設立了先導專項,分成三類,A類先導專項面向國家重大需求,B類先導專項主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C類先導專項是跟企業合作,解決卡脖子問題。
這第三種模式,也可以說是華為在搞虛擬IDM,畢竟是關系到自己的生存,華為一定會自己掌握項目進度的控制權。
最后做一個簡單的總結,華為目前的生存情況:
1:利用5G的機遇以及中國的巨大本土市場穩住運營商業務這個基本盤,這個業務每年有3000億人民幣的規模,而且由于發貨量比手機小了數量級,芯片庫存充足,等再過一兩年再看會不會出現短缺。
2:規模高達4000億人民幣的消費者業務一定會下滑,華為在去年底已經出售了榮耀,計劃利用鴻蒙系統+HMS,以及八大非手機業務,減少消費者業務下滑的降幅。
3:在增長方面,華為規劃了華為云,車,能源三大業務來實現增長,以彌補消費者業務的下滑。
其中華為云是軟件業務,2020年銷售額已經在100億人民幣以上,華為車業務2021年已經形成少量收入,2022年會開始快速增長。
華為能源業務2019年已經超過300億人民幣。
如果這樣計算的話,以上三個業務華為2020年的收入應該在大約500億人民幣左右,這其中車業務和能源業務也是需要芯片的,不過是ToB業務單價高發貨量小,華為把其列為增長重點,應該也是認為在這些領域芯片庫存是充足的,
實在不行還可以探索華為能否只提供軟件,硬件華為提供設計和技術授權,由汽車工廠來采購生產集成。
另外華為還在“開創和加大對于先進工藝依賴性相對較低的產業的投資”,例如本文提到的光芯片工廠,以培訓新的增長點。
4:華為把解決供應連續性(其實就是芯片制造)列為五大舉措之一,但是在各個場合始終不肯透露具體做了哪些舉措。
但我認為,華為不斷強調芯片產業鏈的復雜性以及投資的巨大,再加上華為自己也缺乏芯片制造經驗,因此我個人推測華為主導搞虛擬IDM,充分利用設備,材料,代工廠家的現有技術,投資和管理資源投入,成熟和低難度技術由合作伙伴自己搞定,關鍵技術多方聯合攻關是最可能的方案。更何況中科院等國家隊也明確表態要重點攻關卡脖子技術,這些資源一定會利用起來的。
綜合分析華為的布局,總體考慮還是比較全面的,給人的感覺也是比較穩的,你能想到的,不能想到的,華為都能考慮到。
另外今年第一季度的財報,華為在榮耀已經出售,并且華為品牌手機銷量也大幅下滑的情況下,一季度實現銷售收入1,522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16.5%。
但凈利潤率令人意外的11.1%,同比增長3.8個百分點,去年同期是7.3%。
主要原因是收到一筆6億美元的專利許可費。
這6億美元專利費就是意料之外的事情,相當于大約39億人民幣,把一季度的凈利潤率提高2.56個百分點,能夠出得起這么大金額的客戶,又是美元,應該是蘋果公司。華為前不久已經宣布了5G專利的費率,可見也會加大專利費的征收力度,這其實也是一個點,只不過華為沒有把它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罷了。
有興趣的可以看之前的文章:
聊聊華為能收到多少5G專利費
最后華為的3000億人民幣運營商業務保持穩定,1000億人民幣的企業業務(云,車,能源三個大增長點)保持增長,4000億的消費者業務通過鴻蒙+HMS以及非手機產品,出售榮耀回籠資金和節省芯片等手段延緩下滑速度。
以及開拓類似專利費,光芯片這樣的“小業務”增長。
華為整體策略是很清晰的,華為雖然從今年開始營收將會下降,但2021-2023年仍會保持數千億人民幣營收的大公司體量。
從2020年5月被美國宣布芯片制造斷供到2023年,華為已經給國內的自主化留了三年多時間,而且還有望堅持的更久。
而華為堅持的越久,則中國產業鏈自主化獲得的時間也就越多,也保證了自主化產業鏈從一出生就有華為這個大客戶的支持。
從另一個角度看,美國的制裁帶給華為至暗時刻,但同時也給華為帶來了蛻變的強大動力,華為被美國人逼迫著去搞極高難度,不僅是業界認為困難重重,連華為也認為自己搞不定的事情。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鴻蒙系統+HMS,華為本來就沒有計劃在手機上用,就是被美國人逼著開發了起來,并且HMS已經用了起來,而目前已經有部分華為手機客戶收到了升級鴻蒙系統測試的通知。
另一個例子就是華為不得不去解決芯片制造問題,這從客觀上推動和加快中國半導體產業鏈進步,類似的還有EDA芯片設計工具軟件華為都要想辦法搞。
還有個例子就是華為被迫開創和加大對于先進工藝依賴性相對較低的產業的投資。結果發現華為自己投資的光技術不僅僅可以用于光通信,也可以用于通信之外更多的領域,包括光桌面顯示器,車載抬頭顯示,激光大燈,還有光纖傳感器等。可以用這些技術拓展新的機會,開創新的產業。
而當這些問題解決之后,帶來的收益絕不僅僅是去掉美國人給華為和中國企業戴上的技術枷鎖,而且華為也將從這幾年的持續投入中獲得巨大收益,企業能力將會更上一個層次,相對其他企業形成巨大優勢和壁壘。
我一直覺得美國人低估了中國企業的能力。
我認為美國人的最佳策略應該是承認華為在5G等部分領域的技術優勢,想辦法把華為和美國的安卓系統,GMS,EDA軟件,半導體生產設備,材料技術這些綁定在一起,持續從華為和中國的發展中受益。
而不是不接受華為在部分領域的領先,因此對華為投芯片斷供這個核彈,試圖閹割掉華為在部分領域的領先優勢,把華為打殘廢。
但是目前的情況是,華為反而加大了研發投入,而且被迫必須在所有領域投入,不僅如此,中國的其他公司也跟著大量的資本投入進來了,本來在自己領域和中國企業沒啥競爭的美國公司現在多出了華為帶頭的中國競爭對手。
萬一最后核彈沒把華為搞死,反而搞出個哥斯拉,對美國并不是好事。
我們拭目以待。
編輯:jq
-
半導體
+關注
關注
334文章
27535瀏覽量
220029 -
華為
+關注
關注
216文章
34480瀏覽量
252201 -
EDA軟件
+關注
關注
6文章
97瀏覽量
18718 -
5G
+關注
關注
1355文章
48480瀏覽量
564892 -
鴻蒙系統
+關注
關注
183文章
2636瀏覽量
66474
原文標題:芯片斷供八個月后,華為現在怎么樣了
文章出處:【微信號:guanchacaijing,微信公眾號:科工力量】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