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云計算的新戰場,就在混合云。
混合云已經成為云計算市場繞不開的熱詞。全球主要的云服務商,近兩年紛紛推出了混合云產品。
百年巨頭IBM在2018年以334億美元收購云計算開源軟件提供商紅帽,成為開放式混合云的推動者。2020年10月,IBM又宣布將年營收190億美元的傳統技術服務業務剝離出去,以便更專注于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相關業務。
除此之外,亞馬遜AWS、微軟Azure、Google Anthos、VMware Tanzu紛紛發力投入混合云,思科在2020年初也宣布以2.6億美元收購混合云環境應用管理解決方案提供商CliQr,發力混合云賽道。
中國云服務商也不甘示弱。巨頭紛紛發力此領域,阿里云在2020年宣布升級全球混合云戰略,并啟動“混合云合作伙伴計劃”;騰訊云、華為云等巨頭也紛紛推出混合云解決方案。
已經于科創板上市的獨立云計算廠商UCloud(優刻得),也在2020年發布了新一代混合云2.0;而在云端耕耘九年的青云科技(688316.SH)在2021年3月16日正式登陸科創板,成為在國內上市的第二家獨立云計算企業,「甲子光年」在文章《拆解青云:你想知道的都在這了 | 甲子光年》中曾對青云科技招股書做過拆解。因青云產品方向與UCloud不同,被業界稱為“混合云第一股”。
據Flexera的《2020年云計算現狀報告》,87%的企業表示有混合云戰略。這可能是企業啟動云計算的一個好方法,可以讓用戶合規并控制云成本。
混合云是云計算下一個戰場嗎?在青云科技上市之后,「甲子光年」第一時間采訪了青云科技最早的機構投資者、最大機構股東藍馳創投的管理合伙人陳維廣,得出以下幾個觀點:
1.云計算已經來到下半場。傳統行業的大中型企業開始向云遷移、中國的新基建與政府上云的趨勢、供給側技術的成熟,成為混合云趨勢的重要推手。
2.采用公有云和私有云“拼裝“的形式,不能真正實現數據無縫遷移。自主研發、真正做到架構統一、體驗一致的混合云服務才能經得住行業檢驗。
3.云計算是持久戰,當前這個節點需求還遠未見頂。
1. 2021,爭奪混合云
為什么混合云在近幾年大熱?
回答這個問題,要先看整個云計算市場的大趨勢——從2006年AWS誕生以來,走過15個年頭的云計算市場正在迎來一個新變量,主流客戶群從互聯網公司滲透至傳統行業企業,客戶的上云需求發生變化。
這也是各家公司口中的“云計算下半場”。
站在當下時間點回溯,從2006年-2018十余年的時間里,“上半場”的最大特點是,上云企業主要集中在像亞馬遜、淘寶這樣的互聯網企業或互聯網場景。這也是為什么,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期與中國公有云市場的爆發期時間上相重合。在2018年,互聯網企業在云計算中占比達高60.3%。
而“下半場”,隨著互聯網頭部企業和其體系內公司幾乎已全部上云,公有云增速下降——據Gartner公布的數據,從2017年至2018年,全球云計算市場規模增速由26.77%下降至23.01%。
互聯網之后的數字化轉型關鍵是,傳統行業的大中型企業開始向云遷移。以金融、制造業為代表的大型傳統企業和政務市場成為各個云廠商爭奪的焦點。
而取決于傳統企業客戶的業務屬性和習慣,以及其基于合規、議價權、數據安全、削減成本等多重考慮,多云戰略和混合云成為必然。
一個特征是,傳統政企客戶對數據安全和私密性有更高的要求。比如金融行業或者傳統制造業的生產系統,一旦出現網絡安全事故則會產生嚴重后果。也因此,傳統企業通常有自己開發部署的系統,有傳統軟件供應商的私有化產品,也有云廠商的私有云和托管云。
另一個特征是,與互聯網企業的爆發性不同,傳統企業的用量也相對穩定且可預測。
投資了青云科技的藍馳創投管理合伙人陳維廣告訴「甲子光年」,“看整個云計算的發展歷程,最開始上云的是互聯網企業,它們剛開始用量很少且不可預測,因為很難預測明天哪個企業會爆發,這種情況下使用的是公有云。但一旦使用量足夠大,且相對來說用量可預測,企業就會將一部分流量或者計算轉至私有云。”
全球獨立咨詢和調研機構Everest Group主要負責數字、云計算和應用實踐的副總裁Yugal Joshi表示,在Everest Group 2020年對200家企業進行的調查中,近75%的受訪者表示會采用混合云優先或私有云優先的云計算戰略。而根據 RightScale2019 年調查報告,受訪的123691名用戶中,84%的受訪者使用了4個以上的云平臺,58%的用戶喜歡混合云部署方式,相較于2018年的51%提升了 7 個百分點。
中國的新基建與政府上云的趨勢,也是混合云的市場機會。
2018年,中國云計算產業行業結構中互聯網企業份額占比達 60.3%,包括政府在內的傳統企業份額占比僅 39.7%,傳統行業中交通物流行業占比最高,但也不足 10%。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數據,預計至 2023 年政府和大型企業上云率將超過 60%,上云深度將有較大提升。政府部門有很多核心數據,以及“數據不出省”“數據不出機房”等監管要求,混合云會成為優先選擇。
“2019年至今,業界逐漸發現不管是私有云還是公有云,都沒辦法滿足企業的需求,私有云+公有云的混合云成為新的發展方向?!鼻嘣瓶萍糃EO黃允松告訴「甲子光年」。
不僅是需求側的助推,從供給側看,技術的成熟也成為混合云市場的推手。
首先是容器技術的便捷性、高效性,擴大了混合云的優勢。藍馳創投管理合伙人陳維廣告訴「甲子光年」,容器技術讓企業的運維成本更低,進一步推動了混合云市場。
此外,統一化的云管平臺為混合云管理提供了極大便利性,超融合基礎架構的強大性能、可擴展性和采購、運維成本降低等特點更是實現“云的超融合”的重要推手。
無外乎,2020年以來,幾乎各大公有云廠商都在發力投入混合云。
2. 蹊徑與抉擇
實際上,青云科技早在創業之初就開始投入混合云。
2012年前后,藍馳創投就已在中國市場看云計算。當年初,藍馳創投在市場上聽到有團隊宣稱自己能打敗亞馬遜的AWS。
那個時候藍馳創投已經對中國的云計算市場做了不少研究,聽到這樣的言辭,陳維廣還是很吃驚。之后,陳維廣找到黃允松,深聊了2個小時。一周之后,藍馳確定了A輪投資,也是青云科技的第一個機構投資人。此后藍馳持續加注,青云科技上市前已經是其最大外部股東。
對早期投資而言,云計算并不是一個具有市場共識的領域——這個領域門檻高、周期長,且已經巨頭云集。AWS、阿里云紛紛斥巨資入局,同時騰訊百度也投入了不少錢,加大云計算建設。無論是基礎設施投入還是用戶獲取等方面,創業公司看起來都不具備優勢。
藍馳創投在當時做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和調研。陳維廣發現,很多大的企業,尤其是金融企業,銀行、保險類客戶有很多老的IT系統,長年累月積累了龐大的數據,這些數據很難立刻遷移至云計算平臺。
“上云”的第一步,需要確保新的云計算平臺和老的IT系統能夠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在陳維廣看來,從IBM出來的青云科技創始團隊,對傳統金融客戶正在使用的系統非常了解。
青云科技的創始人黃允松在IBM中國軟件開發實驗室工作了9年多,有大半的時間在做與云計算相關的業務,是IBM SmartCloud初創組成員及架構師;其他兩位創始人甘泉曾在IBM與黃允松共事,林源曾在IBM參與Hadoop相關研究和優化。
在之后的幾年時間里,青云科技走出了一條與其他云廠商不同的路徑——突破行業認知,在創業初期就開始布局一體化架構的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
從2012年成立到2014年之間,青云科技在公有云上,推出了完整IaaS組件:計算、存儲、網絡、安全,同時推出100%二層隔離的基礎網絡,成為國內首家實現SDN商用的云服務商,也是全球首家實現資源秒級響應和按秒計費的云服務商。
2014年開始,青云科技開始加速混合云進程。
同一年,云計算市場經過1.0發展,也終于迎來公有云的“價格戰”。
當時,云計算已迅速普及,市場進入廝殺階段。2014年,AppZero首席執行官Greg O’Connor提出一個觀點:云計算時代,曾經主導信息產業的摩爾定律,將讓位給“貝佐斯定律”。按照這個定律,云計算單位計算能力的價格,每隔3年將下降50%。
有分析機構統計,亞馬遜AWS在2014年前的市場拓荒期,累計降價42次。微軟和谷歌也在這一年加入價格戰。Google把每GB每月的價格降至8.5美分,微軟也不得不把Azure的服務價格降至與兩家競爭對手相當的水平。
硝煙同樣彌散至起步不久的中國云計算市場。阿里云2014年第一季度下調了云服務器價格,最高降幅達30%,其中,用戶使用較多的0-500G云儲存(OSS)直減42%,幾乎比國內同行便宜一半。騰訊云隨后掀起一波更猛烈的降價風潮,云數據庫降幅最高達53%,云服務器更是一降到底,以3折驚爆市場。在當年年底,云計算更是加入了消費互聯網的狂歡節“雙十一”。「甲子光年」近期在《十二年了,阿里云終于盈利了》一文中也討論了全球云計算市場中的價格戰。
不可否認,價格戰通常是一個產業初期時的必然產物。而隨著產業發展,決定市場的關鍵還是在于企業所能提供的價值。
青云科技因為更早突破行業認知,在Day One就堅持“公有+私有”一體化云計算架構的路徑,沒有卷入公有云價格戰,而是更加明確了混合云的戰略。
一個繞不開的原因是,獨立云計算企業面對大廠,價格戰并不具備優勢。公有云的特點好比一項巨大的工程,前期需要大量的資金將這項工程建起,然后在未來的日子里慢慢收回成本。以此來看,獨立云計算企業其實并沒有太多降價空間。
更為重要的原因是,在服務傳統企業客戶時,黃允松和青云團隊創業之初清晰看到,私有云和混合云會更契合企業需求。
陳維廣告訴「甲子光年」,2015年,微軟的市場份額已經逐漸追趕AWS,當時他和黃允松已經很清晰地判斷了私有云確實會如預期呈現后來居上的趨勢。
2014年,青云科技的私有云開始在企業落地,并且在金融行業收獲了兩大客戶。這一時期,黃允松和青云團隊看到,有IT基礎、有能力、有意愿接受云計算的傳統企業,一般都有相應的行業合規性要求;同時,傳統行業也希望計算和存儲更加可控。因此,相比公有云,傳統行業企業更需要私有云。
金融是典型的雙模IT,核心生產業務基于傳統架構或者私有云,消費類金融產品可以把前端直接部署在公有云上。同時,中小金融機構還可以基于金融行業云來建設容災中心。
在這之后,2016年銀監會就《中國銀行業信息科技“十三五”發展規劃監管指導意見》公開征求意見,提出了金融業的上云目標,也重點提及了“私有云”“行業云”等模式。
黃允松告訴「甲子光年」,2014年,美國公有云市場已經有了不錯的發展,云計算廠商的目光還是聚焦在公有云的發展上。但中美國情不同,中國的企業更喜歡擁有資產,而不是購買資源。當時,青云科技布局私有云的同時,實際上也是在布局公私一體的混合云戰略。
之后,圍繞混合云,青云科技打造了領先行業的完整的混合云產品線,例如:基于SD-WAN打通公、私網絡,實現云網一體;借助QingCloud IoT平臺和EdgeWize邊緣計算套件,實現混合云向邊、端場景的無縫延展;借助iFCloud多云管理平臺和OpenPitrix多云應用管理平臺,實現混合多云的高效管理。
2017年開始,青云科技開始布局容器市場,推出基于Kubernetes的KubeSphere容器平臺,進而實現容器混合云和云原生布局。
2019年,青云科技實現以云網邊端一體化的能力提供混合云服務,同時iFCloud統一多云管理平臺、OpenPitrix多云應用管理平臺、KubeSphere容器平臺、EdgeWize邊緣計算走向成熟,進入了廣義混合云階段。
最新的招股書顯示,2020年度,青云科技實現營業收入42,861.09萬元,較2019年同期收入同比上升13.74%。其中,公司的軟件定義存儲產品與戰略軟件產品逐漸上量,與2019年相比分別收入同比增加65.61%與95.66%。而公司超融合系統產品與服務收入穩步上升,與2019年相比分別收入同比增加19.67%與18.01%。
近年青云營業收入及同比升降情況
不過,傳統行業市場雖然很大,但也是難啃的骨頭。
除了技術能力,青云QingCloud在中國云計算市場上能夠一路過關斬將的主要優勢,在于其提供了架構統一、體驗一致的混合云服務。
陳維廣介紹,這也是混合云的“剛需”——混合云不等于多云管理,并不是不同 IT 形態、不同技術類型、不同架構之間簡單的拼接與堆砌,而是真正重視和理解客戶需求,以簡單一致的方式幫助其管理所有的IT基礎架構。其中關鍵在于從架構層面統一,最終實現為不同應用負載提供最佳運行平臺,支持應用的自由部署與運行。
微軟Azure是全球最早布局混合云領域的廠商,2014年提出了“統一架構和統一體驗”的混合云核心主張。同年,在大洋彼岸的中國,青云科技也不約而同地提出了統一架構混合云體系的技術主張。
黃允松告訴「甲子光年」,從純公有云或是純私有云切入混合云服務市場,為了追上企業混合云的發展需求,往往采用“拼裝“的形式。這樣并不能真正實現數據無縫遷移,在問題逐漸暴露之后,再去做開發,是很耗費時間的。這也是青云很早就堅持一致性的原因。
例如,國內大多數私有云是基于開源代碼打造,由于系統頻繁升級、組件持續疊加,在混合云復雜的業務環境里,其研發和運維就會顯得更加吃力。有的廠商則是因為早期技術路線選擇的問題,在公有云和私有云產品上采用了不同的技術架構,導致混合云推出時無法做到一致管理、一致體驗。
在2021年回過頭來看,如今行業內已經認識到公有云和私有云一體化的架構才是混合云的未來。因此,即便是在混合云激戰的關頭,華為云這樣的巨頭也不得不痛下決心關閉私有云,重新開發以其公有云架構為基礎的混合云。
技術問題,尤其是底層技術不是那么容易解決的,也不是大力投入就可以解決的。企業級商用產品的成熟,需要技術積累和實踐積累。陳維廣認為,敏銳看到未來的市場需求,前瞻性做產品布局,這就是青云科技的優勢。
3. 遠未至未來
云計算看起來是想象空間巨大、但又極其考驗耐力的賽道。
想象空間來自于整體市場的高增長——調研機構Mordor Intelligence公司發布的報告顯示,2019年全球混合云基礎設施市場價值為457億美元。該機構預計,到2025年全球混合云基礎設施市場價值達到1280.1億美元。這意味著,混合云基礎設施的市場價值在此期間的復合年增長率為18.73%。
但同時,這個領域競爭激烈,回報周期長——招股書顯示,同樣成立于2012年的優刻得和青云科技,在狂奔了九年之后產品線均趨于完善,但盈利仍需資本市場給予更多耐心。
1997年,網絡通訊協議TCP/IP在大洋彼岸的美國掀起巨大風潮,但在國內卻很罕見。正在讀大二的黃允松花了半年時間和同學一起把學校幾棟宿舍樓聯網,從籌錢、布線到交換、路由,都自己動手,組建了基于WindowsNT和當時還不成熟的Linux的TCP/IP網絡。
“當時的感覺是,如果沒有基礎設施一切都玩完了”,黃允松在此前的采訪中提及。也是這段經歷,讓他堅定了以后向基礎設施領域深挖的決心。
創立青云科技之前,黃允松在IBM工作了近10年。“當時的IBM并不重視云計算業務,我主導的SmartCloud在某種意義上是失敗的,我很快承認了這次失敗,離開IBM,但堅定看好云計算,于是創立了青云科技?!?/p>
陳維廣告訴「甲子光年」,黃允松的極客精神非常強,也因此吸引很多技術人才?!扒嘣瓶萍嫉耐度胫饕诩夹g研發上,營銷成本很低,運維成本更低——運維團隊不到十人,員工的工資雖不高,但其他公司也挖不走?!?/p>
而云計算是持久戰,且競爭激烈,各個科技巨頭都在此發力布局,不少創業公司也通過接受投資的方式“選邊站”。美國云計算市場中, VMware 被 EMC 收購,后來 EMC 整體加入 Dell,而紅帽被 IBM 收購,看似也是“背靠巨頭”的道路。
時至今日,直面巨頭的云服務商已經不多。相比阿里云,騰訊云,青云科技形單影只,并沒有巨頭傍身。從投資機構來說,已在科創板上市的UCloud已經引入了中國移動這支“國家隊”,而青云科技目前尚未有國有資本入場。不過,云計算是持久戰。上市之后,如何平衡投資者對盡快盈利的關切與持續在云領域的投入,是青云科技之后要面臨的挑戰。
“云市場上需要中立的云服務商?!秉S允松告訴「甲子光年」,未來云市場壟斷格局的可能性比較小,“云市場還是藍海市場,尤其是傳統企業上云,有很多個性化需求,可能是行業性的,也可能是場景化的,這恰恰也是青云科技擅長、有長期積累的領域?!?/p>
云計算市場水大魚大,需求遠未見頂。傳統企業上云率提升和上云程度的不斷深化,將是中國云計算未來高增長主要的邏輯。
2020年以來的疫情也帶來了在線辦公、遠程教育、在線游戲、視頻流媒體等需求的井噴——據工信部數據,2019年5月起,中國移動互聯網單月接入流量穩定在 1,000,000萬GB 以上,而疫情期間,2020年3月當月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達到歷史最高 2,560,160萬GB,為平時的兩倍以上。數字化整體趨勢為云計算帶來強勁動能。
整體來看,混合云的市場才剛剛開始。耐心不僅僅是針對創業者的,對投資人與科技巨頭來說亦然。
同樣,因為未到來,所以一切皆有機會。
原文標題:“混合云第一股”登陸科創板,誰在鏖戰云計算下一個戰場?| 甲子光年
文章出處:【微信公眾號:甲子光年】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責任編輯:haq
-
云計算
+關注
關注
39文章
7824瀏覽量
137450 -
混合云
+關注
關注
1文章
187瀏覽量
11129
原文標題:“混合云第一股”登陸科創板,誰在鏖戰云計算下一個戰場?| 甲子光年
文章出處:【微信號:jazzyear,微信公眾號:甲子光年】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