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短期內大規模量產裝車并不太現實,而且從產業技術及市場發展的角度,此舉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商業跟風行為,并不理性。
近期,包括廣汽新能源、上汽旗下智己汽車、蔚來等多家車企宣布將推出續航1000公里的電動汽車,引發了行業對于配套電池技術成熟度及可行性的爭議和討論。
在1000公里續航的實現上,不同的車企及電池企業給出了差異化的實現路徑,有的采用石墨烯基技術,有的采用“摻硅補鋰”技術,有的則采用固態電池技術。
無論哪種技術,必須正視的是,短期內大規模量產裝車都并不太現實,而且從產業技術及市場發展的角度,此舉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商業跟風行為,并不理性。
第一,在技術未實現革命性創新的情況下,續航里程更高意味著需要在車內堆入更多電池,車體自重更高,進而導致車輛整體耗能和碳排放更高。這并不符合減碳整體目標。
第二,續航里程提升過快,電動車安全性有降低風險。續航里程的提升除了“堆電池”外,普遍以提升電池能量密度為主要途徑,但能量密度越高,電池的安全隱患就越大。
第三,成本高?,F階段續航里程的提升一般伴隨著成本的提升,因為電池是電動車成本最高的部件。1000公里續航在經濟性上并不合理,會造成電動車在價格上高于燃油車,而最新提出的固態電池、石墨烯基電池的商業化,長久以來也都面臨著成本高企的問題。
而換個角度來看,車企對于續航的追求,暴露出的其實是消費者目前在充電便利性上的問題。業內分析指出,要解決續航焦慮的痛點,單純追求續航并不合理,而應該在充電便利性上找突破口。
多位業內人士提出,要解決電動車消費者的里程焦慮,充電便利性比提升續航里程更為重要,要把充電便利性跟續駛里程這兩個參數適當地協調起來,否則會陷入到一味上續航的“迷途”之上。
責任編輯:xj
原文標題:【尚水智能?高工洞見】續航1000公里背后“追問”
文章出處:【微信公眾號:高工鋰電】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
電動汽車
+關注
關注
156文章
12182瀏覽量
232421 -
動力電池
+關注
關注
113文章
4549瀏覽量
77926 -
新能源
+關注
關注
26文章
5595瀏覽量
107922 -
電池續航
+關注
關注
0文章
268瀏覽量
23721
原文標題:【尚水智能?高工洞見】續航1000公里背后“追問”
文章出處:【微信號:weixin-gg-lb,微信公眾號:高工鋰電】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